文/黄柳军
1.创作动机
说起来,虽然我的人生跌跌撞撞、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但非常幸运的是,我还能跳离工厂打工苦海,被中山某文化部门派往肇庆市广宁县排沙镇木源村参与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役,接受人生的又一次洗礼,锻炼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磨炼自己的志气和品质,实在是难得的一次机遇。
这次不平凡的经历,确实给我的人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给我的生命灌输了不一样的思考,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了全新的认识,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全民奔小康的目标尽了一点微力,我应该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在工厂打工二十年里,我一直不忘初心,坚持创作,追求自己的梦想。我打工坚持创作的事迹,曾被《中山日报》两次宣传报道。直至2017年,这一年对我来说,发生了几件连我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命运之神把自己推向了人生“巅峰”:一是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二是取得了文学创作中级职称,三是荣获该年度“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异地务工人员,然后又被中山作协推荐到某文化部门工作。
大概2018年6月,单位领导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参与扶贫工作?说实在的,我那时毫无思想准备,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此项工作,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作了肯定的答复。
就这样,7月的时候,我到离中山近两百公里外偏僻、贫困的木源村,参加脱贫攻坚工作,成了一名驻村干部。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除了工作,自然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能够在脱贫攻坚战中挖掘创作素材。但有点遗憾的是,由于木源村的扶贫“战绩”还没能显露出来,我基本上找不到与创作相关的素材。那时的木源村,略显“平静”,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扶贫产业,或有影响的事迹,不像邻镇的拆石村,把扶贫工作搞得轰轰烈烈,驻村工作队亲手创建了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里面含有太多的创作素材。拆石村是中山市国资委对口帮扶的村子。我当时就对拆石村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曾动员队长到拆石村考察,向强者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同时给自己找些可以创作的素材。但不知什么原因,队长没有应承。后来,我有两次机会坐拆石工作队的工作车往返中山与驻地,从而认识了拆石村工作队队长和队员。
与他们接触,我深深感到,拆石工作队队长及队员相处非常和谐融洽,怪不得他们的扶贫工作做得如此出色,最大的成功就是拆石村有一支敢干能干巧干的优秀团队,他们心里时时装的是贫困户的疾苦,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打实筑牢脱贫防线。特别是当我从队长口中得悉他们远大的脱贫风景时,更是由衷地佩服他们的才干,也感到这支优秀的队伍是“真扶贫扶真贫”的队伍。
后来,我还是想到拆石村考察他们的扶贫产业,但一直没有机会,直至去年冬,我才借一次培训机会,进入拆石村考察他们付出太多艰辛和汗水的农产品产业链。
自从工作队入驻木源村后,工作队及驻县组领导也一直努力为村子寻找切实可行的扶贫产业项目,但因木源村自身条件不足,所有动过的“心思”都无法实施。到了去年十月,木源村才落实了一个资产性收益的扶贫项目,为村集体增加不少收入。为了落实项目,可谓是千回百转,途中可用风云变幻来形容。前后两任队长都为村里的扶贫项目伤透了脑筋,经常失眠。
当然,为了改变村容村貌,为了贫困户增加收入,驻村工作队也付出了很多心血,除了实现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扶贫项目,还为村里做了一些修缮道路等方便村民出行的公益事业,为三十多户贫困户购买助力脱贫的牛猪等养殖项目;还有就是在危房改造方面、教育扶贫方面、就业扶贫方面,驻村工作队也作了许多贡献。到了去年底,贫困户和木源村都如愿实现脱贫和“摘帽”,这与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自从来到木源村后,我基本上坚持写日记,把做过的事记录下来,希望以后为写一部长篇作品提供创作素材。我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其实也是受到一位驻村干部的启发。我记得我刚来时,在整理办公室文件,发现一本日记,是一位曾经驻过村的干部写的,长的三几百字,短的三几句话。受这位干部影响,我便坚持写日记,这些日记,成了我以后创作《为春天抚琴而行》的素材和动机。
现在,如我所愿,《为春天抚琴而行》终于完成了三卷本、近七十万字的初稿。
回想起来,我曾经是一个从贫困家庭中走出来的普通作者,对“贫穷”有一种特别的感受,这次能够亲身参与脱贫攻坚战,对自己的人生真的非常有意义,也更值得自己用心用情用爱去书写发生在这场战役中的每一个故事。
2.内容简介
我当初是想写一部与扶贫相关的报告文学,但搜集素材时感觉并不顺利,而且认为写报告文学异常复杂,如果写出来后,肯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许多问题和事情。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预计二、三十万字。
但当我翻看日记、整理材料开始着笔写的时候,心里有点吃惊,估计整部书不少于六十万字。
在我动笔之前,没能按照当初的想法写报告文学甚感遗憾,但要想“留住历史,体现社会价值”的创作初衷,我还是坚持“紧贴地面走”,对作品没有融入太多虚构的东西,特别是贫困户的故事,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因为他们身上,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流露出太多的伤口,不忍心再往伤口里添油加醋,做那些“不得人心”的事情。当然,人物是有所处理的,生怕对号入座,遭人唾骂。不过,我写的时候,如果有人疑神疑鬼,对号入座,我也没办法,并时刻迎接被人唾骂的思想准备。但我绝不能抹着良心说话,尊重事实、敬畏历史,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夙愿,目的是在特定时刻,这部小说会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心安了,也无惧风雨,遭人唾骂。本着良心说话、做事,兴许是我一惯的作风。
对于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扶贫作品,我觉得自己不能“天马行空”,凭想象写,而且写出来的每一个文字,必须经得起历史考验,要与上级的扶贫文件和精神相一致,只要出现一处败笔,整部小说就会塌陷,甚至面目全非。
写完这部“紧贴地面走”的小说,我还考虑过待全民脱贫奔小康之后,如有机会,自己再回过头来写一部轻轻松松的扶贫小说,到时再“天马行空”“张冠李戴”,也不会遭人质疑、唾骂!
但在关键时刻,我只有打消这种念头,还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一年零七个月里所发生的故事,完完整整记录下来,良心才不会遭受谴责,作品才会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部小说,在尊重现实、敬畏历史的同时,虽然“剑指”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漏洞或问题,但更注重宣传好人好事,仍然宣扬的是主旋律。
全书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主人公王悦与前任万队长因一件小事闹矛盾,给扶贫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到后来他与新队长同心协力,目标一致,彻底改变了虎山村扶贫工作难以改观和发展的现状;一条是因受虎山村的地理环境影响和自然条件约束,扶贫产业项目迟迟落实不下来,后来经过新任队长和王悦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村民的愿望——建立扶贫项目。
全书打破时间顺序,从主人公王悦与前任队长闹矛盾写起,剖析驻村干部在落实政策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战友间都会闹些小别扭。前任队长为什么会脾气暴躁?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扶贫工作难开展,处处受阻,而且别的工作队帮扶的村子,都建立了扶贫产业,虎山村却未见一点起色,心里难免着急,无形中给他带来思想压力和精神摧残,因此,他觉得自己很委屈,扶贫扶到这种程度,从而有了灰心丧气的念头。
后来扶贫干部进行轮换后,虎山村来了新任队长。新队长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政治素质过硬,性格很好,是个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驻村干部。王悦很信任他,他也信任王悦。为了扶贫工作,为了贫困户,为了虎山村,两个人经常交流,一起到外面考察扶贫产业项目。后来尊重贫困户意愿,驻村工作队为虎山村购买了返租商铺。为了实现贫困户愿望,在购买返租商铺期间,也是颇费周折,起伏不定。除了购买商铺,驻村工作队准备在村里落实百香果种植项目,同样遭到很多困难。
驻村干部的压力确实非常大,很多驻村干部都说自己经常失眠。对于驻村干部,可以说每天要管贫困户吃喝拉撒的问题,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贫困户如期脱贫,还要防止他们出现返贫现象。在扶贫过程中,发生着许多令人感动泪目的故事,也发生着一些令人啼笑难过的故事。
由于工作繁重,精神压力大,有些驻村干部便累倒在地,从此不再醒来。对于那些累倒的扶贫干部,人民会永远怀念他,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我们也会为他立起一座丰碑。
扶贫工作,是改变贫困的一次战役;脱贫奔康,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创举。为了脱贫攻坚,全国有三百多万扶贫干部日夜奋战在战场上,奉献自己的大爱,创造别人的幸福。
最后,请允许作者说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为国家为人民流血流汗、甘愿付出所有的每一位扶贫干部!
20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