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炉顺的头像

黄炉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7
分享

又是一年麦黄时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又到了一年一度收割小麦的季节。昨天因某些原因,取车来到了距离县城五六公里的一个村子,车子行驶在乡间林荫小道,在车载音乐的相伴下,晨风从车窗出来好不凉爽。头顶上,晨光透过杨树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林间小路两旁的红枣树、核桃树下套种的小麦,此时泛起金黄,微风过过处,泛起层层麦浪,好一派乡村麦黄图。

见此,不仅感叹,今年又是一个好光景。

每年的阳历六月份,对于从事农事生产的人们来说是最为忙碌的。从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开始,小麦等有芒的作物从小满过后,颗粒就会变得日益饱满紧实,到了芒种就渐渐成熟。“芒种忙,麦上场”,芒种的到来,夏季农事生产就正式到来,收小麦等就成了重头戏。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

大学毕业已经十年多了,因常年在外的缘故,也没有进行过收割小麦等农事。但是对于从小生活在陕南农村的我来说,每年夏季收小麦和老天爷抢口粮的事、场景至今都记忆犹新。老家陕南农村家家户户地不多,家住县城平原地方的以水田为主,家住山区丘陵和大山上的主要以坡地为主。以水田为主的,主种水稻和油菜;以坡地为主的主种小麦和玉米。由于陕南各县市地处秦岭山脉以南,温和湿润多雨的气候,早就作为大部分为一年两季。对于小麦来说,则为冬小麦。在每年九到十月份收完玉米,家家户户就会将玉米地翻整完以后,种上小麦,等到近十一月份的时候,小麦就会破土而出,在经过一整个寒冬的生长,开春以后,气温回升,小麦就会渐渐地泛青,直到三四月份就开始抽节、挂粉。到了四月底五月初的时候,小麦就会长出麦芒,麦粒上浆。至此,小苗就完成了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

家乡有一种鸟,那种声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每到小麦成熟收获的时候,就会大清早的在枝头上发出“算黄算割”(拟声词)声音,当人们听到这种声音后,就明白了是收割小麦的时候了。家家户户就会开始着手收割小麦的事。以前收小麦靠一把镰刀一只手,不仅费时还浪费人力,而现在,机械化代替了人力,同时也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原本一天只能收割一到两亩地,而现在一天收割几十亩甚至更多。当然,收割小麦时间也需要根据小麦的干湿度来决定。处于阴面,不易被太阳晒到的地方,小麦成熟较慢;处于阳面,小麦成熟快,麦粒干的也快。在没有定下什么时候开镰之前,父亲就会老早的准备好劳动工具——镰刀。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麦割的快不快,主要看镰刀磨得怎么样。父亲就会将别在墙逢上的镰刀拿出来一边又一遍的放在磨刀石上磨,等到差不多的时候,父亲就右手拿着镰刀,左手大拇指约四十五度的放在刀刃上轻轻剐蹭。父亲告诉我们,用上述方式,感觉到涩涩的时候,刀就磨快了,反之需继续磨。

准备好了工具,确定好了开镰时间,我们全家启动员向小麦地出发。我家的小麦地有两处,一处位于家大门正对面直线距离一千米的土塬上;一处位于居家四公里的半山腰上。当然,居家较远的那一块小麦地,交通不便,需要翻山越岭,穿越林间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在父亲的组织下,我们本着“先远后近”的原则,先收割较远处的小麦。来到小麦地,我们全家分工明确,我和哥哥还有母亲负责割小麦,父亲负责捆小麦。我始终认为,割小麦是一个技术活,右手拿镰刀,左手拢小麦这动作虽然简单,但要想提高割麦子的效率,还需要认真琢磨。起初,我一直以为,我们年龄小,胳膊短,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虎口小,在割麦子的时候拢的小麦少,加上右手力量小,所以效率较低。但是,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而影响割麦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对。父亲割麦,有一个小的动作就是,他不仅仅用虎口去拢小麦,他还会顺带用整个左手至左腰间一面将一小片的小麦拢到腰间,降低身姿,一拢一拦一割,用一连贯的动作,一小片的麦子就被割下,整齐的放在地上。小麦割的差不多的时候,就近入捆小麦的环节。由于路途较远,山路难走,如何将小麦安全的运回家中,这也成了父亲前期准备的重要工作。选取捆麦子的藤条就至关重要。

陕南气候湿润多雨,因此有利于野葛的生长。野葛属于多年生豆科植物,其藤蔓绵柔且长的特性成为了老家人们捆柴火、搭架等的首选。葛蔓来捆小麦就再好不过了。父亲就会提前一周到大山中长有野葛的地方割好长十几米的葛蔓,再分成两米多长,拿回家将其浸泡到水里面,以防葛蔓水分丢失变干。捆麦子的时候,父亲就好将葛蔓摊在地上,将尖担(类似与扁担的一中中间扁平,两头尖且向上翘挑东西工具)一头用力插进土中,我和哥哥两人将摊放在地上小麦抱到父亲面前,等到一捆麦子大约五十多近的时候,父亲就会左右手各抓住葛蔓一头,右膝盖往麦捆上一跪,两手开始用劲,等到勒不动的时候,右手将葛蔓一头转上几圈,打上绳结,一拉一别就紧紧扎扎的捆好一捆小麦。等到所有麦地里面的小麦割完捆好以后就开始往家用尖担搬运。搬运小麦,需要靠力气,那个时候,由于我和哥哥人小,没有属于自己的挑小麦的工具,只能一次抗上一捆回家。

等到地里面所有的小麦搬回家以后全家就开始等着小麦脱粒机机器的到来。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全家也非常的焦急,因为小麦被捆成捆以后,放到家中如果不及时脱离,时间长了麦捆中间的部分由于返潮就会发霉,麦子就会出芽,这样样的芽麦磨出来的面粉口感极其糟糕。这也是我们陕南在小麦熟了以后跟老天爷抢饭的原因。收小麦的时间,人们最担心的就是下雨,五六月份的雨说大不大,但下的时间比较长,夸张一点的讲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收小麦要是遇到这样的天气那真是小麦长芽既倒霉又愁人。谁家进行小麦脱粒,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搬麦子的搬麦子、往脱粒机中送麦秆的送麦秆、用叉子挑麦草的挑麦草、麦粒归堆的进行麦粒归堆,大家都会有条不紊地按照分工进行。当然,这一天也非常的劳累,从小麦脱粒到装袋,几乎要从天亮干到天黑甚至一个通宵。脱粒完的麦草会被堆成山一样高麦垛,我们会在麦垛上互追逐着嬉闹,翻跟头,甚至在麦垛下面挖一个洞转进去,玩累了就会在里面睡着,弄得大人们东找西找。当然,被找到以后挨打是少不了的。

待麦子全部收完后,家里面就会在晴朗的日子,把麦粒全部摊到场上暴晒。太阳落山前,收起装入袋中,扎上口,放到家中。如此反复,直到麦粒全部晒干,放进仓中,这才真正结束夏收。歇息上半月天,又开始下一阶段的劳作。

社会飞速进步,科技突飞猛进。以往传统的劳作方式都被机械代替。播种棉花依靠北斗导航无人播种、盖膜并一穴一粒;棉花采摘实现采棉机采收;种植水稻采用插秧机进行;采收番茄采用番茄采机进行.......提高了劳作效率,双手得到了解放。当下,走进乡下田间地头,小麦泛起的金黄色在太阳下发出刺眼的光芒,滚滚的“铁牛”——小麦联合收割机正穿梭于麦田,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盛景。

农忙时节忙农活,中国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大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积淀并孕育出了“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的深厚的农耕文化。“民以食为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粮食也就成为了维系人类发展的最根本的生存必须。粮食安全也成为了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一环。早在《范子计然》中就讲到:“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是天下老百姓维持生命的关键所系,是一个国家的珍宝。我们国家当前有着十四亿多人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粮食安全,也成为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心和牵挂的事。守好粮食安全,就是最大做好了最大的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也成了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将粮食安全工作从国家战略层面去审视、安排部署。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都回到到田间地头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庄稼长得怎么样?今年的收成如何?......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守住农耕文明,守住粮食安全,我们共同致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