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美金的头像

黄美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6/24
分享

陶渊明先生连载

前言

 

我以五年的时间,证明文学可爱,令我澄明而爱。

五年前,我只是活在人间一只狂躁的刺猬,对所有人所有物抱着敌视的态度,直到奉读一本王阳明先生的著作《传习录》。这是一本神奇的书籍,他知我心懂我心,极其严厉且极其包容,是极度自律且又有极高尊严的圣者,促我坚定理想,知行合一。我的心安静下来,开始攻读中外名著,谢绝一切文情雅聚,预备有生之年能写出一本像点模样的小书。

最初两年的百万字书稿,纯属练笔。键盘有一种奇妙的仙风道骨,引导我等凡夫俗子兰指敲击,敲出什么就是什么,点出什么就是什么。这些粗糙的文字,它就是我哥石头山上的小石头,千锤百炼,有的在多年前以五分钱一箩筐的廉价卖到了遥远的厂矿,有的小石头被雨水纹了身,长了很多很多黄色的、紫色的小花朵,成就永恒的自然。

 

人间谷黄,才懂写作实在是个苦差,偏偏是执拗地喜欢。此书是我习作的第四部小说,首次成书出版。

论我本人的资质,还真是磨不好这十五万字的横竖撇捺,可以说,这书是我熬出来的心血,刻印着这几年我磨炼文字的艰苦。

为什么要写陶渊明先生?这是个偶然,一个史上曾有与现代慕陶者意趣相投的灵魂在浩瀚的时空相遇也是必然。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动荡不安的晋朝,先生毅然以辞官归隐彰显文人的勇气和尊严,而我们和平年代的写作者,又该要怎么样的坚持,才可以与这个世俗的社会握手言和。也就是说,一个纯粹文人,一个愚夯的文人,要怎么样的活法,才可以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有尊严的活着。是的,我写陶渊明,是为困惑而写,为尊严而写,为了文人骨子里无法剔除的孤独狂傲而写。陶渊明率真耿直,自由洒脱,不为官帽折腰的那种狂妄,准确地说是带有更多的孩子气。有时恍惚,我更愿意自己也是个孩子,呆萌呆萌的,与先生进行隔时离空的心灵对话。

我写陶渊明,也是为柴桑城而写,为我娘屋泼塘村的风土人情而写,在触摸这种历史文化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我现在的居住地叫沙河,是现代柴桑城的区政府所在地,马头村的荆林街是古柴桑县县治所在地,是陶渊明先生的栖息之地。一新一旧,两地相依,同属柴桑城,同仰庐山峰。在我们的柴桑城有陶渊明纪念馆,还有以陶渊明先生命名的渊明山,渊明路,渊明楼,陶渊明学校,以及公园的展示牌上,都有陶渊明的诗。从小到大,我听得最多的是陶渊明先生的归隐故事,以及先生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字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等等。说起熟悉,也是对周边土地的熟悉。我知马头山,也知桃花尖山桃花源。我知先生曾经任职的江州渡口和彭泽渡口,也知先生和慧远师父吟诗谈经的东林寺,就在我居住的小城东面。

我写陶渊明除了地域上的熟悉,更多的是深爱着人间的同类。先生一生狂傲,且又重情良善,于是,我也跟着爱了,爱着先生身边的一群人,一些事。比如颜延之。他和先生交情很好,在始安郡当官时路过陶府,还不忘回来关照关照嗜酒的先生。我羡慕男人之间这种最淳朴的友情,在这个小说中,我便设定颜延之在先生丧母丁忧的时间段,提前和先生相识了。这是我这部小说中最唯美的瑕疵,因为喜欢,我把时间改了个道。

于此,我期望晋朝和现代的时间也能在空中拐个弯,年轻的渊明先生从马头村到东林寺的路途,必然经过小桥流水的沙河街。那么,先生在远古的沙河留下的脚印,有没有被后来的我们无意中踏上?我在沙河街,“我”也在马头村。我走过的路是厚土,回程的路必然芳菲。我以酒坊女掌柜的视觉避开全能的广角,独辟蹊径,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打开自己对陶渊明先生精神世界的感悟。我等女子卑微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的艰辛,在先生的松油灯光照下,那些时光里的黑暗和寒冷,便是有了些温暖。

 

我看到了疏影和古墙,古事也是今事,今也是古,我在马头村和沙河街的较小距离找到一条今古相通的秘密之路。我网购了些有关陶渊明先生的部分书籍,我查资料,翻县志,乐此不疲。我大处实写,小处虚写,今古对比。我以第一人称书写陶渊明先生,走进历史,大胆探索。其一,梦想田园,苦不堪言,再苦也是活着之美。其二,无弦琴爱,无由无果。情深处,爱恨皆苦。其三,辞官归隐,生死勿扰,给我自由、灵魂和肉身。

就这样,我花了八个月的日日夜夜,把自己带进了晋代的柴桑城,走进了陶渊明先生的马头村。公元394年的孟秋,“我”得知先生辞去江州祭酒回到柴桑城,喜忧参半,我们的真实和虚拟统统在庞大的时空相遇,在柴桑城的西庐酒坊雅聚。一代晋人陶渊明来了,从弟陶敬远来了,诗友刘程之,周续之,刘裕,桓玄,颜延之等历史大人物翩翩而来,共同演绎人性在现实裹挟下的撕心裂肺。虚拟人物,“我”,青黛和大醋等小人物也如约登场,以无弦琴为情,一明一暗,引出“我”和青黛对先生的不同情感倾诉。

我们是我们,我们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了另一群我们。我们在晋朝,我们也在现代。熟悉的我们慢慢变成了陌生,陌生的我们又变成另一群人的寻找。坚定的心,就是我们的路。一切看得见的障碍物全部丢进黑暗里,黑暗里看见的那枚高山上的明月,是看得见的天地和你我。

 

人与人的缘分,也是一本书与这个世界的缘分。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所熊修雨先生,对这部小说的指导和鞭策。

感谢江西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江子先生和本书责编王一木先生,在这本书出版期间劳心费神,耐心点拨。

感恩所有,感谢有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