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三四月份的扬州,春花烂漫,柳絮飞扬,那种意境仰慕多时。
翻开《扬州史述》,读到昔日何逊宦居扬州时错过梅花时节,后来再求去扬州任职,就为看东阁梅。虽纸上所及,亦禁不住神往。
北宋陈与义诗“不如何逊在扬州,坐待梅花映妆额”,又及南宋方岳诗“平生活何逊梦,到得扬州月自寒”,思量着扬州的梅花就如此迷人,更别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玉人何处教吹箫”及“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里的大扬州了。
酷暑时分初涉扬州,游历瘦西湖时看青青杨柳,簇簇毛桃,曾叹惜来不是时候,错过那种两岸桃红映瘦湖的景致。
七年后的初秋再来扬州,依然在心底叹惜错过了花事。
尽管如此,扬州还是在我有限游历中感觉最宜人的一座城市。
那片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空旷、道旁林木浓荫里隐约可见的亭台楼阁与早就在梦里无数次留连的假山瘦水相融,每走经一园一水,仿佛是旧友久别重逢,心底由不住轻轻的喟叹:嗨!还是旧时模样,好!
尽管再次涉足扬州,这片区域还是生地,心底却没半分生疏感。刚抵达,便趁着早上5点晨曦在扬州古城长巷短巷里随心转悠,每有会心处,几番驻足,不忍离去。
再次涉足扬州,尽管也曾读过许多关于扬州的史志介绍,可在这片古运河流淌之地,不知沉淀了多少扬州梦,每走一步都觉得有太多未知人文时时引人入胜,让人敬畏!
勿论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开凿邗沟的霸气,勿论乾隆帝六下江南,点评瘦西湖两岸园林景观的豪情逸兴,光数落这座古城杨柳依依,湖光山色与园林隐逸的几许秋寒里,游目所及,尽是荡不尽的千年人文积淀,挥不去的不以胜败论英雄,只存福泽荫凡尘的人文基调。只要肯慢下脚步,就会看这儿有张若虚梦幻般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烟花三月下的扬州、杜牧十年扬州不愿醒的梦、欧阳修饮罢千盅自言醉的文章太守……
大运河自她身边缓缓萦绕北行,太多的财富从这滚滚流过,太多的人文亦在这里潆洄积淀,粘稠的大运河水流淌着说不完的广陵故事。
扬州,是一座让你骄傲不起的城市。
少时读《隋唐演义》便记住扬州琼花的诸般神奇。
据地方志所载:琼花约近于绣球花、玉蕊花,其花大而瓣厚,外围有九朵大花,花与蕊平,色白而淡黄,香味浓郁,一年花开三次。当年隋炀帝为看琼花大兴土木豪举,亦或是爱之切痴迷不已的一种风雅?亦或是玩物误国的荒诞?孰是孰非似也说不清了。反观近人,太多斤斤于物欲,又有几个真的为所爱做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真诚率性?
时属初秋,无缘领略琼花之美,仍赶到琼花观与当地人交谈说琼花。
即使是扬州人,传说中琼花也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其枯荣之间,花儿亦见证着人世沧桑。
在客栈无意间读到扬州才女魏小青的诗句,反复诵读,为其痴绝不已,如:“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新妆竟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一位临池顾影的才女,一位因才情招人妒恨的薄命红颜跃然纸上。
窗外霓虹闪烁,树影婆娑。冷眼看红尘,往来匆匆尽物欲,或许只有扬州这千年霓虹共秋色之地才是她梦之所依。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秋风吹过,平山堂似微有酒香,恍惚醉翁醺醺然邀朋对月,与诸君高谈阔论。“半生弹指中”,三过平山堂的东坡依然在蜀岗上对月感慨。
朱自清故居悄然隐于古巷的晨光里,院落也不甚大,大门紧闭,不得而入。独自于其故居外绕行观瞻。故居背后有架巨大藤箩,蜿蜒如龙,不知它可曾伴随过朱自清的童年?驻足,心底慢慢品味着《荷塘月色》《梅雨潭》《背影》《我是扬州人》等篇什意境,想着朱自清自言他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话语,墙底似还徘徊着那位长衫清瘦、外貌清秀内心刚强的书生,负手,微笑。
往事似尚历历,千百年过矣!而文字的温润,人文情怀,岂能用千百年来计量?
扬州自来水运发达,盐商云集,豪宅名园不可计量,个园、何园、逸圃、平山堂、天宁寺及瘦西湖两岸诸园,道不尽的奢华。偶涉过一些昔日盐商府第,其高墙耸天,青砖沧桑,庭院深深,虽只是片鳞寸甲,却已让你惊艳一生。无论个园四季景观、幽篁野逸,何园石涛孤本,清月倒映,还是瘦西湖二十四桥、五亭桥、钓鱼台、徐园,皆一路张扬着“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人间胜境,其高墙里曲径通幽,叠石立山引水积湖,修篁成荫流湍咚咚。
至于临池数鱼顾影成双,临窗四望有四时风物。听雨夜读,居家可拾山居野趣,启扉则可得市井繁华之妙,闭门即摒园外红尘喧嚣。
天下园林之尽善尽美莫过于此!
人间豪侈也莫过于此!
漫行于扬州古巷,看高高立于身边的灰色封火墙、古旧的铜门锁、精致的灰雕,看道旁随处可见的假山倚亭台,曲水映倒影,看东关街灯红酒绿,人头攒动,看城区森林郁郁葱葱碧水涟涟……你会发觉扬州繁华却不曾在古城里烙下什么特别明显的现代印记,其民居格调除了与古城文化背景相吻合外,连楼高也把控得恰到好处。行走于斯,视野开阔,山青水迢,舒舒敞敞的,不觉得这古城分明便是座大园林么?
又及走观扬州八怪纪念馆时,品读板桥书画润笔费亦得一乐:“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也。乾隆己卯,板桥郑燮。”板桥之言本为其书画称斤论两的铜臭之明细说,却言语雅趣,坦荡明了。
世间又有谁缺得这阿堵物?只不过是“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与昧着良心横征暴敛的不同罢了。
邗水是春秋时期的扬州典故,正宜有董仲舒的气息,那是这座古城的人文地标之一。
……
扬州十日,偶得两韵,似也值一记:
之一
邗水在何地?山青复水迢。
行遍东关路,独望廿四桥。
之二
耀耀文昌欲耸天,正宜明道紧闭门。
曲径通幽喧嚣处,奇石一架却尘烦。
一座诺大古城,数不尽的人文古迹。
区区十天又如何能看得完?或者十天之后,这一带也成生年中槐安国里南柯一梦,欲说却因珠玑无数,茫然不知从何道起,无处可忆,或许只能喟叹:唉!扬州,实在是好地方罢了!
虽区区十天,但每天独自骑车转悠于扬州古城的长巷短巷,在苏唱街、埂子街、东关街、彩衣街每天几个来回,看高高的马头墙与抖擞不去历史沧桑的青砖,看晨光中瘦西湖波光潋滟,看大运河两岸人家流萤叠翠……
这片区域不敢说熟稔于胸,至少在情怀方面,扬州也算是异地的小半个老友了吧?
即将告别扬州,天气也似多情起来,傍晚时分泛起如醺的霞光倒也罢了,半夜还下起淅淅沥沥的秋雨。
窗外沙沙雨声,叮咚屋檐水滴或许是这座古城的惜别言语吗?
突然想起今晚是七夕节,这是个满怀深情的日子。
客寓扬州,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怀不当只是主客挥手道别的落寞惆怅,而是相知相惜,不忍放手的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