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山(笔名)的头像

黄山(笔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1/31
分享

老家,呦呦“鹭”鸣

尽管只是“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初春时节,闽南的海岛却已是“满园春色”。和煦的春风拂面,暖暖的阳光照耀着,漫步乡间田野,一路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突然,一簇簇白羽,从头上掠过,飞落在村后的那片树林。远远望去,那绿色林子梢头,仿佛盛开着一朵朵洁白如玉的牡丹花……抬眼望去,那被压得上下颤巍巍抖动的枝头儿,时而传来一阵吱吱咕咕的叫唤声,才让人感觉那似花非花的团团簇簇,是扑闪扑闪的白色精灵绿树栖。

“叔,那是白鹭,在村后这林子里筑巢已好几个年头了,成千上万只呢。”正迟疑间,同行的侄儿说。

从空中鸟瞰,老家的这个岛县,犹如一只翩翩飞舞在闽东南沿海的“彩蝶”;我的家乡,就坐落在蝴蝶的腰部,虽坐拥前后海,却非渔村。老家村名,原本叫黄山母,土气得很;只是因为与隔壁的“山只”自然村合为一个行政村,而被“合称”为黄山,傍上了世界遗产安徽黄山的高大上。解放前,这个海岛县曾经是常年风沙席卷,寸草难生的“风沙岛”。不知道哪朝哪代起,为了抵御风沙肆虐,先民们就懂得利用村后那道红壤土的山岗栽草植树种竹,一代代人愚公移山式不懈努力,最终在弧形的村后山岗,形成了一道挡住风沙侵袭的绿色屏障。它,既是先辈们与“沙虎”抗争的历史见证,又可称得上是老家先人留给后辈一个村级“遗产”。解放后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老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下,村民们群起响应,“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造就了弧形小山岗那种“绿树村边合”的自然生态景观,村民说,那可是咱村的“风水宝地”。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自发保护好这些几百年的榕树、槐树、柏树、朴树,小山梁更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

尽管如此,自古以来在此筑巢繁育的鸟类,不外是斑鸠、白头翁、信天翁、喜鹊等诸多山鸟。儿时的我,是这片林子的常客,也不见有白鹭来此栖息呀?

疑惑之际,还是在家务农的侄儿解开些许因由;他说,按照你们城里人说法,咱村这都是“原生态林”。这群白鹭,2013年初才“落户”,初来安家时,也仅有几百只,不到三年五载,来咱村生态林“常住”的白鹭越来越多,还有灰鹭和夜鹭等多种鹭鸟品种呢,估计现在已经达到近万只。

侄儿如数家珍的介绍,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白鹭,是一种以小鱼虾以及小贝类为食物的水生鸟类,精明得很,选中这里肯定有它的道理。登上山梁子,极目远眺,在老家对面不到一公里,就是由前海滩涂围垦而成的几十万亩养殖场地,一个个养殖着各种鱼虾贝类养殖场,不正是白鹭取之不竭的“免费食物”吗?

“鸟巢”欣赏“水立方”!猛然的顿悟,使我不免感叹这些精灵的聪明之举。原来,村后这片茂密的原生态林,既是朝阳坡面,树木又长得茂盛。近旁是一大片封山育林的木麻黄树林,冬暖夏凉,食物丰盛,再加上没有人为袭扰,是鹭类鸟繁衍生息理想场所。还有一重要因素,村民包括孩子们,都懂得爱护鸟儿,不惊扰、不捕捉、不伤害,才使得白鹭相中这里作为养儿育女的宝地。

村干部说,这几年来,县里加大原始生态保护,县道“西宫线”改扩建为双向六车道的“沿海大通道”,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花团锦簇,道路两旁的树木绿色如荫;其中的“谷文昌大道”一段,就宛如绿腰带把咱村前打扮的更加亮丽;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庄美化绿化,整个到咱村来观赏白鹭,拍摄鸟儿的爱好者,络绎不绝。几位傍着山岗居住的老婶子老嫂子说,以前老话说“早上听鸟叫,晚上闻鸡鸣”,那是从前农村人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的说法;如今已经翻篇了,现在有耳福听鸟叫,还真得是一种城里人难得有之的享受哦;村民们都说啊,不听白鹭的几声咕噜噜鸟叫声,心里还真有点不踏实呢。

听得介绍,又很稀罕看见如此大群的白鹭栖息,我赶忙着扒开荆棘,匍匐身子,拿起相机拍摄。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更多的白鹭不知从哪里飞来,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犹如翻飞的朵朵云霞。它们飞抵这片树林,咕咕噜噜地叫唤着,好像在呼唤同伴或者在招呼儿女;它们歇落在枝头,有的双宿双栖,有的悠闲抱窝,有的相互追逐,这儿一堆,那儿一簇,到处鸟儿飞,耳边鸟鸣声……真不愧是鸟的天堂,把整片林子染成一片雪花的世界,宛如在墨绿如黛的树林中盛开一朵朵白牡丹。

来鹭翩翩黄山栖,原为心仪生态美。老家,呦呦“鹭”鸣,真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