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方冬那种“大地原野寂静空旷,山川河流银装素裹”的简约与寂寥相佐;南国的冬,却是阳光普照,红花绿柳,空气清新,山鸟啾鸣,一派生机盎然。
沿着一条两旁栽满红花的山道,逶迤上行。一群白鹭,从不远处的海边飞来,停落在满山苍翠的木麻黄树木之上,把树枝儿压得颤颤巍巍的,仿佛绿树枝头盛开着一朵朵洁白的牡丹花。更有那翻飞的蝴蝶,扑闪着双翅,时而停落花丛亲吻,时而却旁若无人,绕着行人追逐……犹如那似锦的红花,氧吧似得的山林,全是它们的领地。
这就是福建省东山县樟塘镇湖尾村“战地文化园”秀外慧中的怡人风光。
在此处游览,只见母亲带着孩子,爷爷牵着孙儿,还有携手而来的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登山路、穿地道、观营房、看展厅……人们络绎不绝,接踵而来。
“这座小山包,别看它不高,可是当年的军事要冲之一。你看,从这个炮口的位置,可以一直看到海上……”带着我们参观的湖尾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加兴,从坑道口的炮口处,指着远处的海面介绍道。
他的介绍,在笔者眼前,当年“东山保卫战”那场国共两党在大陆上兵戎相见的“最后一战”那炮火连天的情景,犹如电影镜头一幕幕地播放着……
据东山县志记载,1953年7月16日,已经被势如破竹的解放军打败后,溃退到台湾岛的国民党,不甘心失败;利用美国人侵略朝鲜的当口,拼凑起残兵败将,从龟缩的台湾岛发兵,向解放后的东山岛,发起一次垂死挣扎的战事,痴心妄想他们所谓的‘反攻大陆’阴谋能够得逞。
后来,为了纪念这次解放军击败国民党兵‘反攻大陆’的战斗,当地将其称之为‘东山保卫战’。靠近海边的湖尾村,就是当年国民党兵从海上登录东山岛一个地点之一;也是当年的战场之一。
之后,为了加强东山岛这一战略要地的战备防卫,国家特地在这里投建了军事工程设施,部署了一个连队的部队驻扎,与东山岛的其它军事设施,共同形成拱卫好东山岛东南沿海的钢铁长城之势。
从一处战壕沟进入地道,宽敞的地下“长城”蜿蜒盘旋,里面竟然设置有指挥部、临时野战医院、手术室、储水池、粮食仓库等一系列完备的军事设施;每一弯道隘口,设置有防水、防火、防毒等好几道门;还有那用于传达指挥命令的一道道“传声筒”以及设置极为隐秘的通风口。因此,就是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坑道里依然空气一场新鲜。整个地下军事坑道四通八达,犹如迷宫;我们坑道口出来,刚好绕了整座山丘一周。
沿着山上的一条蜿蜒山路行走,满山遍野的荔枝树、木麻黄、翠竹、榕树以及各色花卉,不时牵衣扯袖,好一派绿野仙踪。在一处由当年驻守部队的营房改造而成的战地展示馆里,电话机、军服、脸盆等一件件当年部队官兵使用过的实物,让人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感受到守卫海防军人,那份艰苦岁月。驻足在一件当年解放军使用过的军用水壶图片面前,我久久凝视。它表面上的绿色漆已经斑斑驳驳,因为它承载了战士们苦练军事本领,摸爬滚打的艰辛;灌注了在这个曾经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岛屿上,战士们珍爱每一滴水的那份难舍情怀。
樟塘镇党委书记朱义兴介绍道,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 我们深入挖掘该村“东山保卫战”“谷文昌地下水工程”等红色资源,打造成为党员干部身边的“红色学堂”,将当年的战地,华丽转身为文化园,实现了“荒地”变“红地”,使党员干部在“红色学堂”里,既能感受到谷文昌老书记当时的引水造福群众的初心,也能体会到战地文化园先烈们保卫东山的光荣使命,实现红色引领与绿色崛起同步推进;旨在以红带绿,以绿助红,推动“红色堡垒、谷泉永流”、金銮湾驿站、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目前,湖尾村依托红色产业和临海区域优势,持续放大“红色”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民宿6家、乡村农家乐4家、特色食品生产3家,与海明威温泉度假村、庄园旅游综合体、金銮湾景区、4A级海湾公园联片,构筑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走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化模式,实现了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聚集在产业中,把群众领上了致富路。自今年8月份建成以来,湖尾村的战地公园,已经被该县各个旅行社纳入前来东山县旅游的一个热门景点,日最高峰免费接待游客近千人次,同时带动了周边的民宿、餐饮、购物等产业链的兴盛。
“战地”春晓乡村旅游火热,红绿辉映滋养一方人家。冬至已届,春辉展露,这个坐落于风景秀美金銮湾畔的湖尾山,已今非昔比;“战地文化园”,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令人向往的“红色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