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垂柳依依,花红柳绿,鸟语花香……虽然时至隆冬,但这里却是一派无限春光,并一下子被一个椭圆形的大湖,囊括在整个周边,向世人昭示着这海边村庄,犹如世外桃源。这就是福建省漳浦县佛昙镇扎内村著名的“鉴湖”!
据史料记载,1300多年前,陈元光入闽开漳,对此地的一方清塘——鉴湖,情有独钟,遂在其边上筑造“佛潭行台”,屯兵积粮,镇守漳州东部海边疆域。《全唐诗》里,陈元光《题龙湖》《晓发佛潭桥》等诗作,皆以此处为背景。扎内村,由屯兵之营而兴村开基繁衍。村里现存古迹5处、明清大小宗祠18座,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古村落。
从“鉴湖”移步换景,沿着绿树掩映的村道漫步,转眼便见一片墨绿如黛的林子,那是由古榕与古樟树组成的古树群落;绿树红花点缀其间,朔风吹过,树木散发出来的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冬天的阳光,暖暖地穿过树梢,洒落在充溢着泥香的这座一亩方圆的“农民公园”,把偌大的地面,涂抹成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抽象画。驻足在一株名曰“鸟巢”的古榕树下,上头是状如华盖又展示葳蕤生机的树冠,底下是三名壮汉合抱不拢的主干,而那凸起于地面之上的榕树根,盘根错节,环绕主干根基周遭,宛如一个巨型鸟巢,让人不免生发出“树大根亦壮”之慨叹;而那株被村民们誉之为“夫妻树”的古榕树与古樟树,两相互偎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卿卿我我的“榕抱樟”特殊景观,着实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天作之合。
“这就是当年的古兵营……”欣赏了樟榕奇观之后,在一处断坦残墙处停步,该村的文化人陈志平先生介绍道。走近一瞧,只见这古兵营约有半亩大小,四周由几米高的土墙围成,状似一个寨子。陈志平解释道,这是当年,陈元光固守闽南一带海疆之时,作为屯兵以及粮草供应基地。如今,当年的金戈铁马、硝烟四起,已经不再,这处古兵营,却成为人们幽思怀古的好去处。许多到此游览的客人,不无感慨道,从其残亘断壁的规模看,其傲视海疆的地理位置,足见是当年屯兵之战略要地。由古兵营转道,远远可见成片的古民居,红瓦飞檐,鳞次栉比。来到陈氏宗祠,一帮在此娱乐活动的陈氏老者,端来一杯清茶介绍道,他们的先祖,在800多年前开基之后,就创办鸿江书院,让村民享受良好教育,古文化由此落地生根。老人们说,传延至今的家风家训,无论是镌刻悬挂在祖祠最显眼的位置,或是挂在家中厅堂,都是在告诫后辈,为人处世要“守孝、守礼、守廉”。
古人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愁,是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尤其是人文精神的传扬,更是一个让离乡的游子以及使人们来了还想来,看了还想看的立根之魂。人们在凭吊古迹,幽思古韵,寻踪古意的同时,不仅关注它无穷之古味,应该也欣赏由古早而生发出来的内生悠长韵味这种中华民族谓之为“文化自信”之范儿。该村有位同志在县纪委监委工作,我们前往他家拜访,接待我们是他的父亲陈火银先生。老陈家,显得有书香浓厚,客厅的墙上挂满工整朴素的字画:“家训录-立志报国篇”“家庭和睦篇”“劝学文”……置身其间,一股浓烈的传统文化气息,紧紧将你包围。这种润物无声的“入户式”教育,尽如是一本斑斓多彩的家风画卷,又是一本鲜活实在的励志教科书,它无时不在发挥着教化功能,对后辈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古文化的熏陶以及长辈们的言谈举止影响孩子行为、陶冶后辈的情操,他们的成长就有了风向标。笔者由此看到一股巨大的能量在这个普通农家传承,生长。
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建鹏介绍说,近年来,扎内村以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和自
然生态景观等独特优势,活用“五古”文化,以家庭、学校、宗祠、农民公园为阵地,兴教化之风,开展“传承优秀家训、培养良好家风、争创家庭”活动,以文化人炽盛。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扎内村着力打造,以鉴湖为主体,将古宗祠、古文化、古民居、古兵营、古树群落,纳入富美乡村建设其中,围绕“三里五湖十六景”定位,形成一个山清,水秀,林绿,风光旖旎的完美生态体系,让“五古”交相辉映,使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下记忆。我想,这或许就是扎内村之所以让人欣赏的内涵之处吧?
人文生态如锦秀,扎内“五古”似画卷。再回首扎内村,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这个地处闽南海边一隅的千年古村落,早莺争暖,春燕含泥,炊烟袅袅,生机盎然,犹如一幅徐徐铺开来的古韵绵长的画卷:“福建省富美乡村示范村”“福建省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游”“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单位”等“四张名片”,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