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在其著作《围炉夜话》中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意思是说,孝道是善类之中的首位,淫邪为恶毒的源头。经常怀有仁义孝顺的心理,那么天下凡是不可以去做的事,都能够忍住不去做,因此说孝道是这些行为中的首位;一旦起了淫邪的念头,那么平生一些很不愿意做的事,都不再难做。
近来教授《弟子规》,在父母忌日写两篇纪念文章,我对“百善孝为先”愈来愈有了切身的感悟,《弟子规》把“孝”作为弟子人生启蒙的第一课,真可谓是高瞻远瞩的大智慧,更是切中教书育人之根本脉搏了啊!
《弟子规》第一章用56句168个字,从子女应该如何接受父母教育、如何关心照顾父母、如何规范个人行为、如何对待父母的过失、如何克尽孝礼等方面,解读了“入则孝”。用打比方,举事例,作假设,正反例比等说理方法,层层推进,深入浅出地将“孝”细化、量化、具体化、形象化,对“弟子”进行人生的启蒙教育,可谓货真价实的醒世良言、教子宝典呀!
开学以来,我授三至六年级十一个班的《弟子规》课,每周学四句,通过朗诵、演讲、表演、讨论社会突发事件、讲述智慧故事、播放《二十孝》动画片等表现形式,进行“每周一主题”的“入则孝”教育。即:第一周,启蒙激趣:《弟子规》是最重要的课,虽然没有书面作业,但却要二十四小时践行。第二周,教授总叙:先做人后学文,是育人之根本……第七周,几案洁:纠正听课陋习;第八周,笔砚正:纠正握笔写字姿势;第九周,做绅士:培养包容与友爱情感;第十周,重礼节:教学不同时间、地点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第十一周,乐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寻人生财富……
通过以上《弟子规》教学,让我们逐渐懂得一个人只有心存“孝”念,才会对父母,对师长心生敬畏,才会乐意去接受他们的关爱和教育。
本期开学初,有一男生从外乡镇转入,爷爷奶奶租房陪读,可他却对爷爷奶奶的“热情服务”显得很不耐烦,甚至有抵触情绪。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他抱在怀里,当着他爷爷奶奶的面说:“你父母在外辛辛苦苦打工挣钱,爷爷奶奶这么大年纪还细心照顾你,可你连最关心最爱你的人的话都不愿意听,你还……”说着说着,他坐在我的怀里竟不住地抽泣起来,越哭越伤心。后来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并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他的进步,使他的性情大为转变。在期中总结表彰会上,他荣幸地被同学们评为“践行《弟子规》先进个人”。
“孝”不仅仅是一句停留在嘴上的简单口号,更不是迷信和封建,而是要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去践行,是有益孩子成长的好教材好课堂。
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讲,学生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他们才会上课身子端正坐,手不乱动,眼不左顾右盼,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作业。这样就会学习进步,成绩优异,让父母少操心,少着急,多些快乐,多些希望,这就是“孝”的具体体现。
从行为习惯方面来讲,学生做到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几案洁”了,就会上课注意力集中;“笔砚正”了,就会有效保护视力;不乱丢纸屑,就会提升个人品格;不讲脏话,对人有礼貌,就会避免与人产生矛盾。这些都做好了,学生本人就进步了,健康了,安全了,这就是因为“孝”所产生的动力和活力。
从道德修养方面来讲,只有谨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说话诚实,跟父母、老师友好交流沟通,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环境的和谐安定,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升自己的品格,思想境界就能达到新的高度,自然就会让优秀成为习惯了。
诚然,《弟子规》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扬其传统美德,又要避其“愚忠”“愚孝”,拿捏分寸到位,切实为现代教育服务。
古诗云:国正天兴顺,官清民则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只有我们的“心肝宝贝”,心中时时有“孝”,才会产生感恩之情,才会尊敬和接受父母与尊长的教育与影响,才会处处想着去做善事益事学习事成才事,才会健康成长,才会不负厚望,才会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美德有作为的“孝子”!
因此,天下第一大善事,非“孝”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