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骁杨的头像

黄骁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23
分享

在基层我与你相遇

罗伯特·卡帕有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不知有多少新闻记者被这话鼓舞着冲向了一线,冲到炮火纷飞中去。

卡帕的生命终止于四十一岁,在越南战场踩响了地雷。就算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他依然本能地按下了快门。

一种偏执的激情或者狂热在我的血管中冲撞着,多年来没有找到出口,走投无路。罗伯特·卡帕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作为,注定让我热血沸腾。

然而,忙忙碌碌过着一天一天,我的脚步离泥土越来越远。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真心实意地走近你,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央视曾经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目推出的一段话。当年我向人复述它,听的人说感动得想哭。当“走基层”采访成为新闻记者的日常,我渐渐品出它让人心动的力量。

“走转改”旋起一股强大的气流推动着记者们深入到天南海北的一线和四面八方的基层。每天早晨,我关注着央视及各地方台的记者们,想知道他们的脚步踏向哪个角落,他们的镜头对准哪个群体。许多个午后,坐在办分室里翻阅报纸,记者们的基层记录总是牵引着我的目光。

我也马不停蹄踏上了此前未曾抵达的土地。


伊敏电厂的郑班长和宋组长坚决不握我伸过去的手,他们摊开自己的大手让我看,粗糙宽大的手掌上密布着斑驳陆离的油渍,有些是新鲜的残留,有些则是陈年的污渍。

他们说:千万别弄脏了你的手!

我比他们更坚决地一一抓过他们的手握住。同时想起,我曾怎样饱含深情地写过工人的大手,也想起,这样的握手我不知不觉竟有些疏远。

午休时间,郑班长的“兵”们围在1号机旁吃午餐,在几个人不能同时转身的平台上,他们每人捧着从班中餐大桶盛来的饭菜吃得津津有味。

望着穿了相同工作服、戴了一样安全帽的年轻员工,我想起郑班长满含心疼的话语:他们都是大本毕业生,有些还来自相当不错的学校,现在他们心甘情愿成为电力人,在车间、在厂房年复一年接受着磨砺。

郑班长、宋组长以及这些年轻的员工,若不抵达基层,我怎么可能接近他们?又怎么可能因此被激发出思考与感悟?


采访结束后,那两位女工却不肯离开,酝酿半晌,终于说:你忙了一上午了,太辛苦了,我俩看着心疼,想请你吃饭。

我大吃一惊——还是第一次,我的采访对象说要请我吃饭。吃惊之余,我的眼睛有点湿润。

她们非常坚持:我们注意你很久了,真的心疼你,想和你一起吃午饭。

自然没有和她们共进午餐,可是,我永远记住了根河热电公司这两位可爱的女工,记住了她们简单而质朴的话语。后来,我还收到过她们的短信,接到过她们的电话,她们细心地提醒我工作之余要注意休息。

这份温暖,这份疼惜,若不抵达基层,我怎么可能遇见并被触动?


满洲里热电厂的陈班长干着活儿时行云流水,一转身看到我,马上“英雄气短”:一见记者,我这心啊,就“毛”,说实话,接受你采访还不如让我抡大锤呢!这么坦诚而质朴的一线检修班长把我逗笑了。

陈班长大锤抡得好,工作干得出色,在厂里有口皆碑。后来我见到许多像他这样不示张扬、见到记者能躲就躲的员工,然而我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往往比小说、比戏剧更感人,他们内心亦比低调的外表丰富得多,藏了若干宝贝。

作为记者,要做的不正是在基层挖掘到那些厚实的宝藏吗?


采访要结束时,我问了海拉尔热电厂安全专责小刘一个问题:干了这一行,提到“责任”二字,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说:是啊,我身边的老工人、年轻工人,每天在做的让我越来越理解了“责任”这个词。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也是更多地接触到一线员工后才理解了这一点。

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无数一线员工像螺丝钉一样稳稳地扎在岗位上,无论男员工还是女员工,无论老员工还是新员工,日复一日用坚守书写并诠释着责任。

寒冷的冬日,我把手放在暖气片上,感觉到暖流在指端流淌,我知道,为了这温暖,有无数幕后英雄默默无闻地顶风寒、浴霜雪。

因此,在基层,若有工人告诉你,他努力工作是因为“责任”二字,那绝不是口号。

走近基层,与你相遇,我终于懂得:只有扎根泥土、扑身大地,记者的心才会安静而踏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