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漫长的创作生涯作为对比,杨绛先生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在生命的前若干年,她之于寻常百姓,可谓默默无闻,并不似如今,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被广泛推崇。
长篇小说《洗澡》是杨绛先生重要的作品。这篇小说我读过两遍。
第一遍读,打眼便是老派的叙述与用词,古意森苍,这种旧小说的笔调让我想到与张爱玲差不多遥远的年代。然后发现,字里行间遍布着幽默,苍生百态被以诙谐又嘲讽的笔法勾勒得鲜活生动。
自小学二年级便开始的阅读使我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反射——稍稍有所不同的运词与谋篇,总是被我迅速识别,并对作家有所判断。因此,我边读边认定杨绛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是有别于众多女作家的。
第一遍读完这篇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爱情故事。精神恋爱,此前在小说中不记得读过以这种情感为唯一爱情主线的故事,这样的爱情容易写得俗滥却不容易写得动人,而杨绛先生却做到了。
两个人相遇之时,许彦成是有妻子的,因此,姚宓和许彦成也不是没有回避、用道德观压抑自我、控制情感,可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还是从无到有,由萌芽到成熟。杨绛先生足够大胆地写了这样一段爱情故事,这是远比小说里其他一切内容都让我震惊的。
这样的爱情与现实很近,却与人们寻常的道德认知很远。世间的爱情都会到来得适逢其时吗?如果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呢?怎么办?人心不是铁板一块,人的情感是复杂又微妙的,爱之生,爱之死,纵使在别人看来无声无息,于当事人却或许是内心一场万劫不复的风暴。当爱无声抵达,人的挣扎、无奈与沦陷,被杨绛先生不动声色地写了个透。
作家、学者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第二遍读《洗澡》,我对小说的布局谋篇与措词运句有了更深的认知。
杨绛先生采用的是全知叙述视角,这很传统,也极寻常,但她却极好地把握了自己的笔触,形成自己的写作节奏。
文中明明有一个非常牵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但杨绛先生并不放纵自己的文笔,无论是篇幅还是文字描述,对这段爱情描写都非常克制,并不过多铺陈。
能让我折服的女作家往往是在女性意识之外有着创作自觉那一类。可以写优美,却并不用形容词四处砸坑;可以写悲剧,却并不满纸涕泪飘零。
杨绛先生的创作自觉非常明显,她对人生有着深切的关注,落笔尽是世情,行文却不动声色。胡乔木评价杨绛的《干校六记》时用了十六个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后来,人们用“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来定义杨绛的散文风格,而她的小说何尝不是如此。
纵观《洗澡》全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你以为能够酣畅淋漓地看到某种进展了,杨先生却轻轻地笔锋一转;你以为心心念念的期待终于可以拨云见日了,杨先生却使用类似拍摄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切换了镜头。比如,通过对一个又一个人物“洗澡”的描述,不由得勾起读者对许彦成“洗澡”的阅读欲望,既感觉揪心又充满猜测,及至许彦成终于“洗澡”了,却并未多着笔墨,不过寥寥几笔。再比如,许彦成和姚宓有过一次深谈,怎么谈的?谈了什么?这么重要的一个情节,杨先生却按下未表,直教读者觉得意味深长却又无可奈何。这种克制,这种惜墨如金,仿佛美术作品中的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杨绛小说创作的独到之处,在如今许多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创作风格的对比下,这样的创作风格更显得难能可贵。
第二遍读这篇小说时,我更多地关注到“洗澡”这件事情。洗澡,其实是洗脑。据说,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虽然那样的政治事件离我有点遥远,但是,在此前读过的一批“伤痕文学”作品中约略有所了解,只是这一篇的落脚点与我以往的阅读有所不同。
在小说里那种特殊的背景下,人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亲人反目成仇,同事同学告密揭发,人性的暗物质被激发出来。杨绛先生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是无比熟悉的,在这篇小说中,她以幽默诙谐的笔调不动声色地撕开人性面纱,她运笔从容,揭示着人性真相,写得冷静、清醒、理智,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将一出荒谬的闹剧呈现给读者。完全是喜剧的手法,掩卷却又别有滋味。
有时候,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如果能够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那对于深刻理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我自己业余时间也尝试小说创作,也会翻阅一些关于小说创作理论的书籍,在读《洗澡》之前,便接触到杨绛先生一些小说创作理念,那是她作为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的理念。
杨绛先生对奥斯丁小说创作研究得比较深入,她引用的奥斯丁的一段话后来被认为可以代表她本人小说创作观:“小说家在作品里展现了最高的智慧,他用最恰当的语言,向世人表达他对人类最彻底的了解,把人性各式各样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绘,笔下闪耀着机智与幽默。”
基于这样的观念,杨绛先生在创作中总是理智、冷静地观察,客观而不动声色地描述。我从前读奥斯丁,总是读着读着便不耐烦了,但是杨绛先生说:她只用对话和情节来描绘人物。这句话后来对我影响颇深。
第二遍读完《洗澡》,我想起从前杨绛先生对奥斯丁的一个评价:奥斯丁对她所挖苦和取笑的人物没有恨,没有怒,也不是鄙夷不屑,她设身处地,对他们充分了解,充分体谅,她的笑不是针砭,不是鞭挞,也不是含泪同情,而是乖觉的领悟,有时竟和读者相视而逆,会心微笑。这一评价也正与《洗澡》给我的印象相呼应,使我认识到,杨绛先生不仅有着高超讽刺艺术才能,她的小说创作才华也非常卓越。
《洗澡》三个小标题非常有特色:采葑采菲、如匪浣衣、沧浪之水清兮。我特意查找了这三句的出处。貌似松散的三个小标题,细品方觉,这样命题其实是有着逻辑性的。这也正如全文,有人觉得这篇小说太过松散,缺少悬念,事实上作家独具匠心,在自己系统的创作理念支撑下早已经字字为营。
我个人认为《洗澡》是可以写进文学史的小说。后来,杨绛先生又写了《洗澡之后》,这让我有点遗憾,读完之后这份遗憾依然挥之不去,大团圆的结局对于创作本身未必是一件幸事。
在《洗澡》的尾声,是一场告别——许彦成和妻子要搬走了,临行前到姚家来告别,许彦成赖到最后不得不走了,姚宓把他送到外面……然后不久便迅速收笔了。
两次读这篇小说,都觉得这个结尾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掩卷后对别离的一幕也印象深刻,读完《洗澡之后》,我常想:如果,结尾还只停留在那一场夜晚的送别就好了。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