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西蒙的头像

黄西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19
分享

情绪价值

文/黄西蒙

东方朔是古代知识分子里非常独特的一种人。由于司马迁将东方朔的生平事迹放在《史记·滑稽列传》里,后世总有一些人认为东方朔不过是插科打诨式的角色,不能算是读书人。然而,东方朔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论是他挥毫写下的文字,还是在朝堂内外的传奇人生,都几乎是历史上的“独一份”。后人难以复刻,甚至难以理解,这也让解读东方朔的人格与心理变得十分困难。

后世最懂的东方朔的文人很可能是李白。他在《玉壶吟》里直言:“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李白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恐怕对那种一脸苦大仇深的读书人,不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反而是东方朔看似乖戾古怪、实则有大智慧的性格,让李白十分欣赏。东方朔到底有什么本领,能让诗仙李白赞不绝口?

诙谐一笑可忘忧

与历史上很多大人物的出身类似,东方朔也是寒门背景,虽然得不到任何家族关系的荫蔽,却天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对世事人情也很有洞察力。但是,东方朔从小就很想走一条与他人不同的路,或许他早就意识到,按部就班没有出路,剑走偏锋反而有可能混出名堂。

目前可知的所有史料,都将东方朔的发迹,指向他在二十多岁出头的时候,主动向汉武帝上交的自荐书。对于此事,《史记》一句话带过,“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汉书》则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东方朔自荐的内容:“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从自荐书来看,东方朔可谓非常自恋,他不仅说自己少年天才,不仅读诗书,还懂兵法,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自比孟贲、鲍叔牙等名臣良将。在古代,若出身贵族,这样自夸,或许还有人信,但当时的东方朔并没有名流为自己背书,过度的炫耀,只会让人厌恶。而且,东方朔的自荐书,绝不止上述内容,肯定还写了很多很多文字。因为司马迁明确在《史记》里告诉我们,东方朔的自荐书,竟然写在三千片竹简上,需要两个人才能背得动这些竹简,以至于汉武帝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此处的细节很值得玩味。显然,一口气不可能一口气读完三千片竹简,汉武帝阅读东方朔自荐书的时间,应该是前前后后有三个月,是断断续续的阅读状态。从认知心理上讲,东方朔在此用了一个小伎俩,先通过海量的信息、夸张的言辞引起汉武帝的关注,能引起大人物的兴趣就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了。再者,汉武帝就像“追剧”一样,利用闲暇时间来读东方朔的“大作”,也会在阅读期间形成长期的记忆,打上情感烙印。

果然,汉武帝对东方朔表示了赞赏,但不可能立刻委以重任,便让他在公车署做了公车令,等待召见。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大概是太忙了,直接忘了这件事,东方朔拿着微薄的薪水,做着无趣的工作,便不自觉地抱怨起来。

有一次,东方朔故意吓唬几个给汉武帝养马的侏儒,说他们根本没用,皇帝要杀了他们,应该赶紧去皇帝身边谢罪。这当然是东方朔的小伎俩,就是为了能与面见汉武帝的机会。果然,汉武帝从那几个侏儒口中,明白了东方朔的意思,便召见了他。东方朔自然是先致歉,再拍马屁,让汉武帝心情平复下来之后,又说自己比侏儒个子高得多,却拿着一样的薪水,总不能一直饿着,如果得不到皇帝重用,还不回家,也不白白浪费京城的粮食。东方朔一番巧妙的言辞,逗得汉武帝哈哈大笑,他不仅没惩罚东方朔,反而喜欢上了他的机敏才智,也对他更加看重了。

此后,东方朔类似的“操作”还有多次。几乎每一次,都是在危急时刻,东方朔用看似“莽撞”实则轻盈的手段,化解了矛盾和尴尬。在这其中,东方朔经常说点幽默话,搞点乐子,让汉武帝在愤怒的时候,可以平复情绪,在发愁的时候,可以放松心情。时间一长,汉武帝就越来越离不开东方朔了。

东方朔察言观色的能力,得到了时人和后世的一致认可。《汉书》有言:“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短短一句话,却说出了一个很清晰的逻辑关系。东方朔看似诙谐幽默,其实是在察言观色,而且正是因为有这层“保护色”,他才能直言进谏,并且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反之,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东方朔都可能被汉武帝弃用,得不到重视,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毕竟,历史上因为直言极谏而被皇帝罢官、杀死的大臣,实在太多了,汉武帝又是个猜忌之心很强的皇帝,东方朔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论做学问和带兵打仗,东方朔都不是第一流人才,但他能将三教九流融为一体并为我所用的本事,却是天下一绝。这也是后世将东方朔神化甚至认为他能通仙道的原因,以至于在《西游记》里,东方朔已是天上的神仙,与孙悟空还有一段故事。东方朔近乎神仙的本事,说到底,其实并非表面上的插科打诨,而是能够向汉武帝提供情绪价值,这才是他在官场几十年不倒的根本原因。

谏言背后的情绪价值

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人,不太可能是高自尊和高敏感的人格,只有把自己的“身段”放低,才有可能让对方感受不到自己的攻击性,反而可以获得愉悦感。值得深究的是,东方朔的情绪价值,并非来自自我主体性的匮乏,更不是自卑,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圆润和成熟。东方朔不需要通过外界来“证明”自己的尊严和地位,看似降低“身段”来迎合别人,其实是一种真正的自信。

而且,东方朔还通过表面上的狂放不羁来“掩盖”内心的强大,让汉武帝感受不到任何威胁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很多大臣喜欢直言进谏,让汉武帝难以接受,即便对方说得很对,也会大发雷霆,很多忠臣良将长期处于“伴君如伴虎”的状态里,反而不如东方朔显得洒脱。

古代读书人不乏清高孤傲者,东方朔当然也很狂,但他的狂放不羁,不是为了显示什么“格调”,而是为了自保。长期以来,东方朔刻意给人留下一种特立独行乃至疯疯癫癫的形象,反而让他在刀光剑影的武帝一朝幸存下来。

当然在汉武帝时代,东方朔也经历了现实朝堂的多次考验,其中最凶险的一次,是他在醉酒之后,竟然在皇宫大殿里小便。汉武帝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本来东方朔难逃死罪,但汉武帝考虑之后,只是就他贬为庶人。不久之后,东方朔又借着其他幽默进谏的机会,再次得到汉武帝的重用,继续在朝廷做官了。

还有一次,汉武帝想侵占百姓土地来修建上林苑,供自己狩猎、享乐。东方朔见状,赶忙进谏。如果他真的是个只会溜须拍马、粉饰太平的佞臣,他完全可以装聋作哑,没必要故意惹麻烦。但是,东方朔面对天下大事,德行向来很好,他投书自荐的初衷,也是为了能进入朝廷,为百姓和国家做些好事。因此,只要汉武帝出现昏君苗头的时候,东方朔都会尽量劝谏。最终的结果或许是不如意的,汉武帝还是一意孤行,但东方朔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了,尽力了,便问心无愧了。

“臣闻谦逊静悫,天表之应,应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之应,应之以异。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弋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尽可以为苑,何必盩厔、鄠、杜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不胜大愿,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

在《谏除上林苑》里,东方朔引经据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诫汉武帝不要大兴土木,应该体恤民力,保护良田。东方朔与那些直言相劝的大臣不同,但的谏言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并且完全是从保护汉武帝自己的利益的角度去阐释,从保护百姓到保障皇权……这个逻辑不仅清晰,而且让人更容易接受。尽管汉武帝并没有完全听劝,但东方朔也没有被惩罚,还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东方朔看似狂放的言辞,背后其实都是斟字酌句的智慧。忠臣、能臣可以在汉武帝身边长期活着,其实非常不容易。从司马迁等人的记述来看,似乎有点不理解东方朔,觉得他只不过是皇帝身边插科打诨的角色。其实,东方朔也在用自己的特殊方式来规劝皇帝。

东方朔与司马迁可以代表两种迥异的古代文人的性格。司马迁内心严肃,有一种慷慨悲歌的英雄感,东方朔幽默,从没想过做什么英雄,在表面上扮丑角,却是有大智慧。后世的李白,很崇拜东方朔,其实他们是一类人,都是活得很通透的人,不像屈原司马迁那么苦闷,心中郁结不得抒发,总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当然,这两种类型谈不上孰高孰低,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实环境下,能够出现不同的命运。

古代知识分子由于饱读诗书,又胸怀大志,往往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性,展示“自我”很容易,但降低“自我”来展示“他者”,却往往很难。对于东方朔这种“异类”,喜欢也好,厌恶也罢,其实都不妨抱着一种包容的态度,少一些来自内心偏见的“我执”,多一些站在他者视角上的理解。或许,东方朔在面对外界质疑时,根本就没想过辩解,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东方朔的内心越来越通透了,他变得愈发洒脱,更加从容。真正活出自我的人,正是如此。

东方朔在临终之时,反而一改过去的幽默滑稽,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十分认真地告诫汉武帝,希望他能远离小人和谗言,如果任由谗言横行,也会惹得天下不得安宁。汉武帝都惊诧了,想不到东方朔竟然说话这么严肃。或许,连汉武帝在“享受”东方朔提供的情绪价值的时候,都没想清楚他的人格底色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不能去想,一旦想了,东方朔那一身插科打诨的“保护色”,也就失效了。东方朔终于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也佐证了之前那些“玩世不恭”与“诙谐幽默”的真实价值。

(本文原标题《东方朔:不只是幽默大师》,首发于《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2023年12月28日23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