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西蒙
安徽黄山的皖南风情呈现着浓郁的徽派风格,从古至今,此处都是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宝地。带着探寻古迹、寻访徽州的好奇心,2021年,我深入探访了黄山市,在屯溪、歙县、黟县、休宁等多地旅行,深入接触了皖南风情的独特魅力。
从歙县到屯溪:探访徽州古城的踪迹
从合肥市乘坐高铁到黄山市的第一站,就是位于黄山市区东北部的歙县,也是徽州古城的所在地。这块2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上千年的历史故事。从秦朝开始,就有人在在此定居,唐代之后,居民增多,文化繁盛,这里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交通要道。如今,徽州古城已经开发成了比较成熟的旅游区,但仍有很多古城居民居住在里面,老街小巷中,尽是岁月淘洗的痕迹。
我从徽州古城西门进入,很快便看到许国石坊。这是一座石头牌坊,上面有“大学士”三个大字,故又称“大学士坊”。与常见的“四脚牌坊”不同,它有八根立柱。从正面看去,也能看到正面四个柱子后面,还有四根柱子,上面有石狮雕像,拱卫着这座古老的建筑。实际上这座牌坊更像是中间镂空、没有穹顶的矩形建筑,其形状在中国的古牌坊中独树一帜。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许国,这位明朝重臣出生于歙县,在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后来做到武英殿大学士,曾参与云南大小金川平叛,对朝廷立下了功勋,其文武成就都很高,谥号文穆。为了纪念许国衣锦还乡,当地人立下了这座石头牌坊,至今保存完好。
许国的故事只是漫长而灿烂的徽州文化中的一个历史瞬间。
徽州地处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因为山地多,水资源丰富,古代有些躲避中原战乱的人就选择定居于此,隋唐之后,徽州文化走向兴盛,明清时期更是鼎盛,不论是徽州的诗词歌赋,还是笔墨纸砚,都是文化之精华。更不必说徽州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园林之中都一席之地。而臭鳜鱼、毛豆腐等特色美食,也成了当地招揽四方宾客的佳肴。还有走遍天下的徽商,传播了独特的徽州文化,也提升了徽州的知名度。
其实,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中,并没有一个“徽州市”(1987年,为了发展当地旅游,徽州市改名为黄山市),徽州更像一个文化地理观念,而非行政区划的概念。文化地理意义上的徽州,包括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六县,但如今绩溪已经划给安徽宣城市,婺源划给江西上饶市。虽然徽州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元,没能完整地继承古代的“地盘”,但其文化认同感一直在。从歙县的徽州古城到黄山市区屯溪,在交通上也十分方便,不论是高铁还是公交车,都又便捷的往来渠道。即便是从游客的视角来看,在徽州地区自由游览,也不会有任何文化或交通上的隔离感。
“黄山归来不看岳”:罕见的雨雾中的黄山
黄山市区所在的屯溪区,平静的新安江穿城而过,尤其是暮色降临后,钟声响起,熙熙攘攘的人群涌上街头,很多沿江散步的中老年人,也增加了这座皖南小城的生活气息。黄山市基本没有工业,主要经济收入都靠旅游,因此当地的生态环境极佳,长年空气质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周边合肥、南京、杭州等城市的“虹吸能力”很强,很多年轻人离开了黄山。但是,漫步在黄山市的街头,会让人感慨这是休闲的宝地,尤其是久居大城市的人,来到黄山,就如同步入了舒适惬意的仙境,可以暂时放下繁忙与忧愁,在这座温馨而休闲的地方暂时调养身心。
黄山风景区如今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旅游景点,它在位黄山市带来大量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成为黄山市最重要的文化名片。如果只有徽州的历史文化,而没有黄山的秀美风景,徽州的魅力也会折损大半。因此,但凡来徽州地区的游客,都会登上黄山,感受这座名山的独特魅力。
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正是对黄山风景的真实赞叹,黄山仅凭出色的自然风光,就能享誉国内外,其魅力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这“五绝”,就足以让黄山获得“天下第一奇山”的称号。
很不巧的是,我登上黄山的时候,正逢天降大雨,也正因此看到了不寻常的黄山风景。平时黄山的游客数量极多,即便不是节假日,也是如此。而因为天气不佳,我来到黄山的时候,游客很少,甚至在迎客松、光明顶等游客云集的“打卡地”,也见不到几个人,当个体置身于雾气弥漫的山林中,如同踏入仙境,自己也与整座奇山融为一体,天地在此都化成了白色的世界。
举世闻名的黄山迎客松,在山雨水雾之下,变得更加遒劲有力。与平时的风景不同,风雨中的迎客松,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其中古典美感的气韵,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以迎客松为代表的的黄山松可以在严寒酷暑中生存,甚至能从石头的缝隙中生长出来的,它向阳而生的姿态,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了特别的精神:有强劲的生命力,在风雨与时光面前,它却一直傲然挺立。虽然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但它生成速度也十分缓慢,对一些名松的保护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迎客松有超过800年的历史,不仅是黄山的象征,也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当地设置专人呵护迎客松,对其健康状况也会定期检查。
虽然迎客松的形貌是独特的,但在黄山上下,我也看到一些与之外形相似的松树。它们大多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笔直的躯干刺向天穹,而另一侧则向着阳光长出枝叶,显出昂扬向上的生命力。
黄山上还有一棵著名的黑虎松。此树高7.5米,躯干挺拔,枝叶繁茂,树顶像一把打开的伞,在黄山松中显得十分强壮。它的生命超过了700年,仅次于迎客松,但它不是生长在峭壁之间,而是位于一块较为开阔的平地上,起码在水雾之中,看不清周围的景色,但这棵大树的身姿十分醒目,对人的视觉更有冲击力。
据说,曾有一位高僧路过此处,看到有一只黑虎卧在树顶上,但如此奇诡的景象转瞬即逝,不见黑虎,倒是这棵松树一直挺立。或也因为此书形状粗壮,气势不凡,容易让人联想到老虎之类的强壮动物。这些传说虽然无可考证,但细细想来,却也颇有趣味。毕竟,哪个名山大川没有神奇的传说故事呢?黄山的自然景观十分独特,让人联想到各种玄妙的故事,倒也不奇怪了。
置身于雨中的黄山,远方的群山在浓雾中时隐时现,近处的奇石笼罩了层层纱衣,更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即便是乘坐缆车,想达到黄山的光明顶,也需要徒步几小时。如同在云雾中行进许久之后,才能达到这座海拔1860米的高峰。不过,光明顶并不是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比它还要高一点,但多数游客都会必经光明顶,其知名度似乎更大一些。光明顶上还有一座天文台,旁边还有一处观景台,可以在此观赏黄山的奇境。不过,因为当时暴雨如注,山顶气温很低,远方的奇石峻岭十分模糊,只有近处的陡崖与奇松在雨帘中展现着独特的身姿,好像在跟游人打着谜题,不愿意展现自己的全部面貌,还想留下诸多悬念。其实,即便在晴空万里之时,黄山也经常云雾缭绕,仙气飘飘,正是这种模糊的视觉效果,让黄山的风景有了某种“欲说还休”的味道,也让人更加回味无穷。
走入历史深处:黟县宏村古村落
黄山市下辖的黟县,有徽派建筑风格的集萃地宏村,若来黄山游玩,除了要看黄山的自然风光,同时还不能错过宏观的人文景观。其实,早在南宋时期,宏村就已有人烟,此后数百年,不论外部是否战火纷飞,宏村都能成为平静的港湾,当地建筑免于战火的破坏,也让不少历史传统保留下来。
从宏村西门进入,就能看到一群学生坐在南湖之畔,对着眼前的南湖书院与清澈的湖水,在画布上泼墨涂彩,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作由此产生。来写生的年轻人大多来自周围的学校,而他们的画作,也吸引了不少游人的驻足欣赏。
踏着石头搭成的小径,我便来到南湖书院门口,这是宏村最知名的建筑之一。南湖书院是典型的的皖南风格的建筑,清代嘉庆年间,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与祗园,共同组成了这座书院。虽然如今这座建筑已经长出了岁月的痕迹,但昔日前辈们的朗朗书声,似乎犹在耳边回响。如今生活在互联网的喧嚣世界里的我们,恐怕已经很难想象在书斋里平静读书的感觉了,其实家塾的教育模式在今天也演变成新的模样,但也很难再有古代临湖读书的感觉了。当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从古典的“天地融为一体”气质到如今的工具化的读书模式、割裂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理念,再看到南湖书院这样美妙的景象,是不是有种古典美的失落感呢?
我在南湖书院周围徘徊了一会,虽不舍得这古典书斋的静谧气质,却也不得不离开。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若长期沉浸在古典的世界里,终究是难以再回归现实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湖书院这样类似桃花源的地方,更加适合我们远观而艳羡,倒不必舍弃现实而栖身于此。
宏村另一个很值得参观的地方是承志堂。这是清末著名徽商汪定贵的宅子,在外地经营多年的他回到宏村,花重金打早了这一大型民居建筑,据说花费了60万两白银。除了占地面积大,房间多,承志堂最吸引的人就是屋内的木雕,真可谓雕梁画栋,技艺非凡。尤其是厢房之上雕有“福、禄、寿、喜”四种神仙形象,还有各种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刻画精致,栩栩如生,让人惊叹于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艺,也让人不禁慨叹主人财力之雄厚。
这周围的古宅里还有一些对联,体现着主人修身齐家的观念。让我有些惊奇的是,其中一间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副来自《红楼梦》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曾经精美绝伦的宅子,及其背后庞大的家族,也在历史的跌宕中不断变化,“王谢堂前燕”式的故事无数次重演。这对来自《红楼梦》的警语,在此更显得颇有隐喻的意味,更让人琢磨品味。
隐逸之美:休宁汊口村的“桃花源”
其实,黄山市有不少古村落,有些古建筑遗迹尚存,而有些只留下了古香古色的地名,其中的历史文化,只能让人从书卷中寻找了。但是,即便是古地名,若能亲临现场,置身其中,也能从风景中发现不寻常的踪迹。
在黄山市下辖的村镇中,就藏着不少这样的宝地。休宁县是距离黄山市区很近的县,这座县城被称为“状元县”,从宋代到清代,休宁一地竟然出了19名文武状元,这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成绩。比如,明初名臣朱升、清代大儒戴震、“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汪士慎,都出自休宁。虽然休宁县城位于黄山市区西部,但黄山市区屯溪的南部也与休宁相邻,从屯溪南下休宁,不仅可以看到秀美的山色,还能邂逅一些历史悠久的村子,汊口村就在其中,我专程前往此地,试图找寻昔日文化的遗迹。
现代意义的汊口村其实十分年轻,十几年前,才由附近几个村子合并而成,但是,就在这片土地上,古代的汊口村可谓文化繁盛,仅仅一个村子,就出了多个名人:有进士程珌,《宋史》专门为其列传,还有武状元程若川,在南宋抗金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金人都称其为“奇男子”。
不过,今天的汊口村已经没有这些历史名人的遗迹了,这是一个平静的村子,虽然距离市区不远,却很有上世纪乡村的感觉:到了傍晚,暮色降临,村里灯光不多,在几点昏黄的路灯的照射下,乳白色的徽派建筑墙面上浮着长长的影子。步行在狭窄的小巷子里,耳边竟然传来大喇叭播放新闻的声音。在很多乡村生活方式已经十分现代化的今天,在汊口村反而可以感受某种古典而宁静的气息,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实属不易。
探访汊口村,堪称我的徽州之行中最奇特的一站,也是最美妙的回忆。最让人回味的是,从汊口村向西行进,穿过一座浅浅的小河,便是一片开阔的谷地,它三面环山,正前方是绵延的山岭,两侧是较为低矮的丘陵。有一条蜿蜒的小道,在水田之间穿梭前进,周围星星点点的民居,让这片看似荒芜的世界也有了些许人气。但是,此处人烟稀少,为数不多的徽式建筑绝不会盖过秀美的自然风光,看不到尽头的小路似乎通向神秘的地方。
尤其是在夜幕之下,此处更加静谧,仿佛从宇宙诞生之初,它就一直如此平静而优雅。置身其间,我忽然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这似乎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生活区域距此并不遥远。或许,陶渊明也曾听人说起过这款神奇的土地,而在躲避乱世喧嚣的时候,从如此奇妙的风景中找到些许的精神慰藉,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生活,难道不也是今天的我们,面对纷纷世事时渴望寻求的世外桃源吗?虽然普通人难以达到隐逸的状态,但从繁华都市中偶尔抽身出来,在寻访古迹的路上,邂逅汊口村的隐逸之美,也是让人返璞归真的奇妙之旅。
或许,在黄山市还有很多这样没有任何旅游开发的古村镇,在这些村子里,有的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的隐藏着奇异的风景,等待我们用心去探寻,逐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于《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2022年4月15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