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行不细
细行不细
——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感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李白在闻悉好友王昌龄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第一次遭贬时,为之写下的一首送别诗,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的仕途与所写的边塞诗成就相比,可以说大相径庭。据《旧唐书》《新唐书.文艺传》等记载,他最后一次左迁的任职地,为今湖南怀化市的黔城,原因为“不护细行”;翻译成现代汉语大约意思为“生活小节不够检点”,由此可见,王昌龄被贬谪,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或者原则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而已。由于史载甚为模糊,因而,这位以“边塞诗”著称于世的王昌龄究竟哪些地方“不护细行”,便不得而知。
但从王昌龄的被贬至当时处于蛮荒之地,可以看出,在古代就算不是“什么重大问题”,追究起责任来,也是相当严苛的。联想起中纪委对违纪违规党员干部的“四种形态”处理,我们的每位官员,切莫将“细行”细看,而是要守好自己一言一行的“门户”。因为这种“细行”,难能的是长期的累积,可贵的是于细处做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尚书》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别看生活上的小节,粒沙一世界,滴水观沧海;生活上的细节,看似小,但正如古人所说,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为,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就像堆积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筐土了,却不肯覆上去而放弃,功败垂成,实在太可惜了。王昌龄左迁龙标尉,虽说没有明确他究竟犯了啥生活上的小过错(也不排除政敌故意诬陷),但滴水尚可穿石,作为一名当朝官员,细行可谓“不细”;谨言慎行,是官员的为官之道,也是为官之德。当过嘉庆皇帝老师的蔡新,官居“五部尚书”,虽贵为极品,但其官风官声以及为官之德,倍受朝野称赞。据史载,闽南漳浦下布(今漳浦县大南坂镇下楼村)的蔡新族人,曾与邻村溪南人发生土地纠纷,家书上报至蔡新哪里,蔡新听了之后,嘱咐要族人,不要以势压人,应敦宗睦族,息事止纷,相居两安。蔡新以“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一句话,教育族人,意味深长,发人深醒。这与安微桐城的“六尺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祸患常积于忽微。从王昌龄因“小行”而左迁可以略窥一斑,官员的细行并不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