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喜祖的头像

黄喜祖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19
分享

石榴花开红似火

一到仲夏及至秋风起,闽南漳浦县石榴镇那漫山遍野的石榴花儿,便会在枝头争奇斗艳;一束束状如火炬般的石榴花,随风摇曳,不禁让人陶醉在一片艳艳的火红与阵阵馨香之中。一走进石榴镇石榴村,便感觉到一股火一样“红色精神家园”热潮,犹如这红艳艳的石榴花那样,扑面而来。

为探访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那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之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七师”驻扎石榴坂并在此地播下革命火种的史实,正直金秋时节,我在漳浦县纪委监委同志指引下,深入与红军有过接触的老人以及文史研究者了解之后,深切地感受到这方热土上的红色文化,正在这里不断传承并弘扬光大!

漳浦县老区办及石榴镇党委宣传委员何远平等几名同志应约而来,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和传记类书籍。当地革命文史资料记载,1932年3月,粤军进犯赣南、闽西苏区。鉴于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央军委和苏区中央局,调整原定计划,将中路军改为东路军。4月20日,由毛泽东、聂荣臻等领导的东路军,在夺取龙岩胜利之后,24日挥师直捣漳州,击溃在漳的张贞部守军,再次取得胜利。随东路军攻克漳州的是红三军的“红七师”“红九师”等红军部队。

石榴镇,位于漳浦县西部境内,有一座绵延不断的山脉,是南靖、平和、漳浦三县交界点,当地人称之为石屏山,其最高峰石屏峰海拔1005米,因地势非常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条发源于石屏峰的鹿溪,蜿蜒于群山之中,穿过石榴村,奔涌向前,流向下游的旧镇镇出海口,融入那万顷碧波的东海。“红七师”驻扎这处深山里,而“红九师”扼守出海口旧镇,形成互为犄角,相互呼应之阵势,防范敌人反扑。

当年红七师,在曾经被毛泽东誉为“红军干才”陈伯均任师长,政委李涛,参谋长耿飚等领导的带领下,进驻漳浦县石榴镇的石榴坂,即现在的石榴镇石榴村;师部就设在石榴村大户人家许怣枝自愿献出的祖屋中。

详细观之,这是一座两进廊式带天井的老宅,这座坐东北面朝西南的老宅,前落是矮房,后落为两层楼,左右还有两座护厝,共十二间房子和上下两间大厅,楼梯设在楼下大厅正中屏风后,前后落左右两侧有榉头(厢房)相连,榉头朝天井一面敞开,使得大房即能通风又十分敞亮,两落往来又方便,前落门口还设有一小埕;真是一座典型的闽南燕尾脊大厝。

“打到帝国主义,红军向前进!”一名学生指着一处墙壁上的字高声朗读道。

“创造铁的红军,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张贞残部!”几名中学生一字一顿读了起来。

一走进这座闽南古厝,一班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学生以及诸多前来接受红色精神教育的学生,便在一处墙壁之处驻足,一边聆听一位老接头户讲解当年红军的故事,一边不停地记着墙壁上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

“这里还有字……”好几位眼尖的小学生指着屋内门楣上方雀跃道。

抚摸着这些书写在墙壁上,墨迹依稀可见,但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灰墙之中的繁体毛笔字,不禁让人穿越了时空隧道,仿佛聆听到那当年红军金戈铁马的争鸣。

“红七师司令部的驻地,就是我家祖上的祖屋。当年,我家祖上,也是村里的大户人家,房子宽敞,能够容得司令部指挥所的驻扎。”指着这处修建一新的两进式并还有两侧厢房的建筑物,老红军的后代许碧正娓娓道来。从恢复修葺的建筑风格看,这是典型的闽南民居,确实是当年大户人家的祖屋。

“不远处,还有红七师军需处的驻所……”走在蜿蜒的村道,那些栽种在农家庭院或者道路两旁的石榴,不时垂下一束束的花朵,犹如一把把燃烧的火炬,

惹人注目。当地的乡亲们都说,那不是石榴花,那是当年红军播下的永放光芒的红色精神。

在许碧正及村主任的指点下,我们又来到一处已经倒塌半边的民房,从倒塌的门楼扒开草丛与荆棘,进入一间堆满农家杂物的堂屋,看到堂屋里面的门脸上方,书写着一行毛笔字:白军士兵不要上前线打仗,不要替军阀当炮灰。可见,当年红七师的红军,善于利用最贴近工农大众心坎,最能够反应民众心声的标语,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鼓励民众参加红军,推翻反动政权。只是有些当年红军书写的宣传标语,随着岁月的淘洗,时代的迁延,部分被损坏掉;而留在门楣上的这些笔迹,因为鲜有他人关注到,因此躲过劫难,留存至今,使得后辈人能够从这些字迹里,看到了当年红军鼓励贫苦农民起来闹革命的些许印记。

当时,“红七师”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根据地,筹集红军的粮款,扩充壮大红军队伍等。当地的一位文史学者向我介绍道。

在再次专程拜访了当地多位曾经与红七师有过“亲密接触”的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老红军以及部分“五老”后代或亲属之后,我深深感觉到石榴坂:一处历史天空红星闪烁的神圣之地。

据部分“五老”及其后代回忆,红七师进驻石榴期间,纪律严明,战士们唱着红军纪律歌,并事事处处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约束自己;红军官兵平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向群众借东西有借有还、损失照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那时,很多群众自愿让出房子借给红军暂住。红军还帮助石榴人民开粮仓、分浮财、废除苛捐杂税高利贷,配合地方党组织、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据几位近百岁的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当年,红七师驻扎在石榴坂时,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守护百姓的安宁并利用训练与修整的空隙,帮助当地农民耕地、修路、教农民识字。

“那段时日,那才叫安生哪,咱农户人家过上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宁日子;红军官兵不仅和气,还帮忙给困难户搞生产;哪家孩子病了,缺少劳动力,红军就上哪家帮忙……”一位老人的深情回忆,不禁在我的眼前浮现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那一副副场景来。

红三军在漳浦时间虽短,但漳浦革命热潮的兴起犹如燎原之势,闽南工农武装力量得到了不断的壮大,推动漳浦以及周边县份广大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当年,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根据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公开宣传、秘密组织”的闽南地区工作方针,确定以漳浦石榴山城村为中心,向漳浦、南靖、平和、龙溪、

云霄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红军根据地建立小苏区。为了拓展闽南革命火种,红七师在山城、龙岭、大坪、中西等地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府。在红军的影响下,参加红军成了当时石榴青年最强烈的愿望,许多青年踊跃报名,有的还瞒着家人,跑出来当红军。如长林村的余水池、余国界、余阿柔、余婴仔,后埔村的余仁君等人。一些外地来石榴打小铁的青年也加入红军队伍,一时传为佳话。一位当地的文史人员,如数家珍的介绍,让人感觉,当年乡亲们参加红军的热情犹如潮涌。红三军所部的“红七师”“红九师”,虽然在漳浦驻扎历时近一个月,在完成预定的各项战略性任务后,于1932年5月19日奉命撤往漳州,尔后再回师瑞金。

可是,当年红军留下的革命火种,尽如这石榴一样,在这一方热土,扎下了根,且越烧越旺,形成了燎原之势。

一位被当地老百姓极为赞扬,更让白匪军丧胆的传奇式人物,叫“红军蚶”,就是千千万万个革命火种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当地百姓追捧的“红军蚶”,就是红军战士,名字叫张蚶,就是红七师住所地这家大户人家的后代。当年,红七师驻扎在石榴时,“红军蚶”秘密加入红军游击队;红三军回师瑞金之后,加入“红三团”,作为闽南革命的“火种”,继续留在当地战斗。在长期的对地斗争中逐渐成长为“红三团”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猛将,而被人们称为“红军蚶”。“红军蚶”,就是许碧正的爷爷。“爷爷,是过继给太爷爷,所以还姓张。”许碧正补充道。从老许沉浸在深深的回忆和断断续续的叙说之中,可以窥见,虽然年代久远,但他们对红军的记忆之深,已经永远镌刻在红军后辈的心中,难以忘怀。

“他是在一次执行筹备游击队经费的战斗中,不幸被人告密,被白军抓获的……”老许的姑母向笔者回忆起当年的些许情况来。

抓到“红军蚶”之后,敌人如获至宝,以为就此可以瓦解“红三团”的有生力量,因为这名“双枪战”,实在是太让他们闻风丧胆了。但令敌人没有料到的是,“红军蚶”任凭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就是坚贞不屈。无计可施的白匪,不得不将这位能够“使用双枪”的红军战士,严加看守。1942年9月,在被送往漳浦县城的途中,“红军蚶”被敌人秘密杀害在石榴镇梅林店(点)。加害“红军蚶”之后,白匪军还不甘心就此罢休,采取更为蛇蝎心肠的狠毒手法,把“红军蚶”的尸体运到县城,悬挂了三天三夜暴尸,并向不明真相的群众说,“这就是持枪进入茶叶店抢劫杀人的土匪头目”。如此移花接木,嫁祸于人,惨无人道的不齿行径,只有“刮民党”那伙人才做得出来!80多岁的老人许松木不无愤慨道。

当年红军在漳州南部的大山里,留下的革命火种,形成星火燎原的态势。1932年5月中旬,即将再回井冈山的前夕,红三军的红七师,特意拨出200多支枪,抽调尹林平、张长水等40多名军事素质很优秀的干部,配合当地近千名游击队员,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史称红三团)。首任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副团长尹林平、政治部主任谢小平,共六个连。从此,以靖和浦为核心的闽南革命,在红三团的浴血搏杀中越烧越旺,闽南的红色区域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石榴村,这座红三军七师师部的闽南燕尾脊古厝,就这样为红军立下不朽功绩。解放后曾被使用过村部、社教基地、老人活动中心;但因历经百年,年久失修,处于危房。为了将这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文物保存好,恢复当年的风貌,2016年,上级政府特意下拨一批经费作为专项维修基金。当年2月,开始动工对红三军七师师部旧址进行修缮工作。承建这项维修维护工程的承包人,正是“红军蚶”的后人许碧正。他说,他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把这座古厝完整维护好,让这座见证红军为了工农翻身做主人的革命文物,原状恢复。

2017年10月21日,一支由开国将军后代组成的合唱团,来到他们父辈曾经战斗过的革命老区慰问演出,并特意前来漳浦石榴镇瞻仰红七师旧址,缅怀父辈的革命精神。当陈伯均大女儿陈进元(又名陈婧媛),见到墙上书写的“创造铁的红军,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张贞残部!”时,她一下子就从那遒劲的颜体字,一眼辨别出,那是“父亲的笔迹无疑”。

留住红色记忆根脉 守住民族复兴之魂。石榴镇一位干部如此告诉笔者,为了永铭那段革命历史,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漳浦县党史研究室、漳浦县老区办公室三家,联合编撰的《漳浦苏区革命史》以及由老促会编撰的《老区风采》等书籍,使当年“红七师”的石榴坂革命史实,得以充分的展示。每逢七一、八一以及重要纪念日,一场场纪念以及再现当年红军发动群众抗日、传播革命火种、为百姓耕田种地等歌舞、故事、表演唱等,便在“乡村大舞台”传唱……

当年闽南红军屋,如今蓬荜生辉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够树立起爱国情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红色文化这一宝贵遗产保护的参天大树生发新枝,跨越时空;璀璨的文明之光点燃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民族的复兴之路。

现在,这座见证当年红七师,为了播下闽南革命火种的师部旧址,经过精心修缮,已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兼廉政教育基地,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漳浦县纪委监委及石榴镇党委,经常将其作为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场所,组织党员干部,到此参观,缅怀革命先烈事迹,弘扬先辈遗志,激扬新时代创业精神。“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书写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让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更好滋养人的心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漳浦县纪委监委一位领导说。

魏巍石屏峰,滔滔鹿溪水。如今,当你来到漳浦石榴坂,“红军饭店”、农家乐餐馆、农家民宿,鳞次栉比,一派火红;尤其是那闻名闽南的“石榴填鸭”,不仅让人们分享着老区人的新生活,更让你体验到红军精神如石榴花开一样的火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