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摇春光,胜日可寻芳之日,我们作协文友,受该村邀请相邀前到“中国传统村落”本县的梧龙村,做一番揽胜探幽。
梧龙村,古称“浯江”,曾经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底蕴丰厚,而上中央电视台,成为“网红”。林贵福先生,是梧龙村本地乡党,他不仅熟悉本村的历史、掌故也熟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他推荐道,村后有一座海拔并不高的山,曰“庵山”,值得大家探幽揽胜。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既然是绝妙佳境,逛逛应该不虚此行,于是大家就毫不犹疑地一同前去探个究竟。
一路上春风习习,绿树婆娑。沿着一条蜿蜒盘旋的原生态山路,踏着一路沙沙作响的满地树叶,穿过一片片墨绿如黛的原始树丛,果不其然,刚上得庵山,我抬头一看,讶异地发现,一块惟妙惟肖的“猿人巡山”石,兀立在我眼前。
我赶忙随手拍了下来,生怕遗漏掉这奇妙的景观。再近前仔细察看,这块单独兀立在一处山坡边沿的“猿人巡山”景观石,无论是从人物整体造型、表情,或者是行为动作,可称得上鬼斧神工。只见那全神贯注的“双眼”,勾魂摄魄,直视着你;只见那“古猿人”,“身躯”前倾,“前臂”甩动,身上披挂的“毛皮”,还有那微翘的“鼻孔”、咧开的“嘴巴”、黝黑而抽动的“脸庞”,那表情俨然是在驱离那些妄想损坏山上树木及其在此地繁衍生息之鸟兽虫类之入侵者:赶紧收手收敛吧,不然,哼哼!
那“古猿人”,从面部的表情以及身躯的整体造型,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仿佛如一名身体健硕的“古猿人”,忠于职守地巡视并卫护着这座属于他们领地的山林,不受外来侵犯。
顺着庵山的不同坡面,慢悠悠地巡游,大伙们都各具慧眼,各自寻找自认为可人的风景。只有我,倾心那些出露地面的嶙峋怪石;觉得每一块石头,都好像是一个个走出远古时空的生灵,那样的鲜活与灵气异常。于是乎,东瞧瞧西看看,担心漏掉哪块奇妙的石头。
“老兄,你这不叫赏景,而是‘闪景’。观赏石头有啥门道呢?你不能只看一面,而是要‘面面俱到’,从不同的视角观之,就会得到迥异的发现。”听得一位文友的一番点拨,自己再细细品味,果然还真是经验之谈。
这不,我真还是收获颇丰,再次捕捉到了“蜥蜴护玉兔”“海豚游曳”“金鸡独立”等等一些列的独特山石造型;更有那憨态可掬的“熊猫”、哼哼哈哈的“小猪佩奇”等一系列既天设地造又形态各异的景观石造型,好似一个动物大观园。
一位颇了解当地有关地理变迁的朋友告诉我,现如今,梧龙村庵山的这些石头,虽然都呈露在这个小小的山岗上,可是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是一片汪洋大海。据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在距今数万年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东山岛东南沿海地带,岩浆活动非常剧烈。到了第四纪海浸期,新构造运动,致使东山岛东南沿海地带逐渐下沉,海水侵入,在现在的梧龙一带,形成一条动力变质岩带;由于这一带的地壳,多次升降沉浮,致使乾坤大挪移,海里的这些个石头“崭露头角”,雄踞此处上坡之上。他还说,从这种地壳的变迁,可以从本县民众流传古远且广泛的“沉东京浮大帽”等历史传说中以及东南沿海尚存但还没有演化为“煤炭”的“泥煤”中,找到印证。
随着他的指点,我详细观察,果然每块石头表面上,都布满了一个个的海蚀洞、一道道水流痕、以及一圈圈环形状;可以看出,这些石头上的印记,应该是海浪长久作用以及动力搬迁所造成的缘故。沧海桑田,使这些个顽石,能够“出头露面”,得到人们的“恩宠”与眷顾。
我想,世间万物,此长彼消,此升彼降,那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们欣赏它,是因为它带给了这个世界的美。
天涯海之角,天涯海之角,有一个美丽的东山岛,每一片沙滩都是画卷,每一块石头都是奥妙……这时,《美丽的东山岛》倏然在我的耳边响起。
那不是“海龟巡游”是吗?我赶忙再举起相机,把那“神龟”的灵动,摄入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