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如今,当你来到闽南东山岛海边,海风轻拂,海鸥飞翔,碧浪拥白沙,顿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浪淘沙》词,是专门为东山岛风光无限的海边秀美沙滩而作的。
但,曾经是“一沙一世界”的闽南岛屿,却并非诗人笔下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而是令人谈沙色变。一首让人泪目的当地古老民谣为证: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十种九无收……
这一令人心酸的民歌,传唱至六十年代末,竟然戛然而止。东山“荒沙岛”之命运,被一位被百姓盛赞为“谷公”的共产党县委书记,给改写了,凤凰涅槃为“东海绿洲”!
作为一名深受绿色恩惠的东山后辈,十月金秋,惠风和畅,我徜徉于“百里木麻黄”生机盎然之沙的世界,寻访足迹遗珠;拜访“谷公”身边人,聆听“先敬谷公,后祭祖宗”感人肺腑故事……一番追寻,“谷公”风范,无不令人感叹、感悟与感怀。
一
这是一个“心”型的半亩清塘。
塘里,白鹭玉立,锦鳞游泳;周遭,花木环抱,层林滴翠;上方,“谷公”塑像,鲜花翠柏。
这就是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谷文昌公园”,一处极为简约却不失大方之景观——“谷公”清塘。
但,有谁知晓,这座如今已是“树林里面找村庄”的东山岛,由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上溯,它是个啥模样?当年风沙危害有多猖獗?
狂风席卷,沙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流沙遮天蔽日,一个个流动的沙丘,转瞬间将农家低矮的瓦房给吞噬……该县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低沉话语,仿佛在我的眼前呈现出触目惊心之一幕一幕。处于风口的湖塘村一带,原本称之为“七蔡”的七个自然村,就被风沙埋掉“三蔡”。解放前有据可查的,全东山岛就有十多个村庄,被风沙掩埋。
五十年代初,海岛解放;但风沙依旧肆虐,东山依旧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五十年代末,鹑衣百结,外出逃荒的人群,迎面走来了一位清瘦的“外乡人”;这位来自太行山麓的“铁匠”,时任东山县委书记的谷文昌,他拉着老乡的手恳切道:“乡亲们,不外出行吗?”
“活不下去了,风沙都把房子和田地掩埋啦……”乡亲们摇摇头,言语之中无限心酸。一干百姓扶老携幼彳彳而行,渐行渐远的身影,此情此景,让谷文昌的心头犹如滴血,如鲠在喉。
一遇痛心扉,铁肩担道义。“治沙,治沙,治沙……”谷文昌夜不能寐;试种,失败,再试种……白埕村海边盐碱地上那“九棵木麻黄”,一绿定乾坤;百棵,千棵,万棵!
我走近至今依然见证这位被“人民敬仰”的共产党县委书记那丰功伟绩的这九棵树,抚摸着它那壮硕的树干,仰视着那葳蕤的树冠,聆听着它叙说当年“谷公”植树造林的筚路蓝缕。
“谷公”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沙虎”何以臣服?
事迹见真章,让人们肃然起敬:探查风口,风沙扑目晭,谷文昌吐掉口中沙子,指着沙丘道:“不治理好风沙,就让风沙把握埋掉!”;扛锄挥锹、雨中植树、种草阻沙,谷文昌泥泞一身,雨中树苗笑。
数字佐事实,能让你感叹嘘嘘:旬旬种,数千亩盐碱地,荒滩成绿洲;十四载,数十座山头,秃岭披绿装;千万人,老少齐上阵,银锄挥舞……
“阿爸当年啊与我阿爹,可是亲如兄弟……”已是耄耋老人的湖塘村蔡海福女儿蔡凤娥口中的阿爸,说得就是谷文昌。随着蔡凤娥的回忆,“七蔡变四蔡,谷公战风沙”那当年的一幕幕,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因木麻黄与谷文昌结缘成为兄弟的蔡海福,那可是大名鼎鼎:木麻黄成片育苗成功、种植木麻黄要带土种、旬旬种……就是这位农家人,在谷文昌种植木麻黄的那个年代里,不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因此,蔡海福也成为华东造林模范。而当年蔡海福的独生女蔡凤娥,犹如跟屁虫似的跟随着“阿爹”与“阿爸”植树造林,不时地送来大叶青熬成的茶水,递上一块毛巾搽搽汗水……“凤娥就给我当女儿吧……”谷文昌抚摸着这乖巧伶俐的小姑娘,亲切地向蔡海福道。
满目青翠怀古今,怡人清风颂“谷公”。流连清塘周遭,清波映绿林,清风过处,百鸟婉转;立于木麻黄树下,绿树婆娑,氧气充盈,顿觉神清气爽。这天地间的秋,仿佛一幅铺展开来之醉美画卷,一曲时代颂歌在林间不断悠扬开来。
物不言,悟无涯。回首“心”型清塘,深含意蕴,不言而喻。
二
岁月静好,斯人应笑。曾经的“乞丐村”山口,一座近在咫尺小山丘,木麻黄环抱,是“谷公”骨灰安葬地。“先敬谷公,后祭祖宗”,由此相沿成东山岛广大干部群众自愿自发的习俗。
谷文昌陵园、谷文昌纪念馆和谷文昌公园,在此落成,红色精神传扬五洲四海。每年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一般群众、党员干部,直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学习、虔诚吊唁、观摩追思谷文昌生平事迹。他们一批批来了,谷文昌感人至深的事迹,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动华夏大地。
一公仆,人们无不敬仰之。在东山岛,谷文昌那一个个为民奋斗终身感人至深故事,人们耳熟能详,接力传薪,成为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
“看看咱村子成片的木麻黄,看看咱今天百姓的富贵日子,能把‘谷公’忘掉么……”山口村已是年近百岁高龄的何赛玉老大娘叹了口气道。一谈起谷文昌,老人记忆的闸门顿开。说着,说着,老人浑浊的双眼,泪眼婆娑。她怎么会忘记,东山岛解放前“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有灾”,不得不成群结队外出逃荒,而被称为“乞丐村”的山口,那刻骨铭心的日子?又怎会忘记,是“老谷”与大伙儿吃住在一起,没日没夜地植树造林,把“飞沙漫天百草枯”地处“沙虎口”一带,变成如今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从一名地道的农村人口中说出的如此话语,不禁使人深感感叹!感叹之余又觉得,那不是普通百姓对谷文昌那种永铭在心的深深情意么?
绿遍海岛,功铭心间。陈和春,这位长年累月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带着个磁带录音机和喇叭,挂着个水壶走村串乡,自费宣传谷文昌精神,而被中央领导记挂的老人,在他生前,每每下乡宣传谷公精神,都要老书记的陵墓前瞻仰一番。一次,当他看到有人在墓碑前插香烛敬拜时,在心中萌发出一个给老书记目前摆个香炉的意愿。终于,一个雕刻着“谷公,人民敬仰”的石香炉,敬献在谷文昌陵园之前。香炉,出自一般群众之手不免粗糙简陋,但却是一个时代楷模,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的一个不朽念想。
“财茂啊,我这次在北京治病,特意请教了林业专家,他说,木麻黄的生命周期,最长是九十年。你回去后,一定要向县里领导反映这件事,千万记住哦……”
“老书记啊,你好好休息吧,我记住了,回去一定转达你的话……”听着已经卧床不起老书记一生念念不忘木麻黄的朱财茂,这位谷文昌生前的通讯员顿时眼眶发红,哽咽着伏在老领导的耳边,一字一顿说道;因为他,实在太了解老领导那份已经深深烙印在骨髓里的木麻黄情结!
“心”塘,是烙在大地的意符;心迹,更是矗立心中不朽的永恒。“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诗人臧克家鞭辟入里的诗句,不正是谷文昌“心中有民,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写照吗?
能被一方百姓深深怀念的人民公仆,不就是共和国大厦,之所以巍然屹立的民心基石吗?
三
风说,我服输:化作和风漾绿树;沙曰,我心悦:栖身绿荫惠后人;木麻黄道,我甘愿,根植热土诗意家园。
当年寸草不生处,如今蓬荜生辉地,是心辉的悠远传承。在东山岛,无论你是流连于乡村田野,还是旅游景区,抑或是城镇街道,英雄树、火焰花、香樟……草本木本,各种花卉树木,到处欣欣向荣,令人目不暇接;好像有谁拿了一把五颜六色的玛瑙,撒在大地似的,将其扮靓得生机盎然又五彩缤纷……
是啊,当年“谷公”描绘的愿景,已变成现实;东山岛,原先那沙鸥不留之地已变成生态旅游海岛。“国家级生态县”的美誉,成为东山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谷文昌纪念馆原任馆长林文旭先生,不无感叹道。
谷文昌惠及子孙后代的植树造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留下了时代特色鲜明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就是东山广大百姓之所以“先敬谷公,后祭祖宗”的根源所在!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够树立起爱国情怀,凝聚国家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谷文昌精神这一红色文化宝贵遗产,犹如参天大树生发新枝,跨越时空;点燃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民族的复兴之路。当地的一位领导干部如此诠释。
如今,这座见证当年“谷公”造林,播下改天换地火种的谷文昌纪念馆,历经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关心与关注,已成为红色精神教育基地兼廉政教育基地,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天南地北的人们到此参观,缅怀“谷公”事迹,弘扬“谷公”精神,激扬新时代创业精神。
“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书写红色文化遗产新篇章,让“谷公”宝贵精神遗产,绽放新的光彩、更好滋养人的心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谷文昌纪念馆一位解说员毫不犹疑道。
沙世界读成《风雅颂》,红蓝绿抒发《春之歌》。当你亲临东山县,农家别墅,
鳞次栉比,“花木四时秀,庭院满眼春”;农家乐餐馆、渔家民宿,一派火红;尤其是那闻名遐迩的“东山海鲜”,让人们分享着东山人新时代的新生活。天涯海之角,有一个美丽的东山岛……
鱼骨沙洲,五洲四海成网红;马銮海滨,碧浪拥沙团香雪;金銮沙滩,策马扬鞭抒豪情……一棵木麻黄,让这一曾经是“沙虎”的一粒沙,乖乖驯服,海岛如诗如画;骚人墨客蜂拥,电视剧组接踵,中外游客慕名,成为人们艳羡的诗与远方!
秋阳得秋香,秋风扬秋声。我再次来到“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的地方——“谷公”陵墓前缅怀。环视着这翠绿、碧绿、墨绿,绿得层次分明,神采飞扬的木麻黄林海,阳光辉洒其上,尽显勃勃生机,仿佛一颗硕大无朋的“绿宝石”镶在祖国东南沿海之滨。
蓦然回首,那镌刻在“谷公”塑像前面的“绿色丰碑”一行朱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此时我幡然醒悟,那不就是百姓永恒的心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