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学军的头像

黄学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7
分享

青 泥 岭

 

                      

作者:黄学军

 

有时,被人们遗忘的东西却是最珍贵的东西,撂荒近千年的青泥岭便是这样一种情形。翻开尘封的历史,使人们在震惊感叹之余不禁要涉足考究,青泥岭这个名字便逐渐由神秘而变得伟大起来。青泥岭,它曾使多少文人墨客一叹三咏、感慨万千,曾使多少战将勇士心惊胆寒、遗恨疆场,也曾使多少风流帝王消魂落魄、迹留青史。

青泥岭是秦汉唐宋等八个王朝故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元丰九域志》载:“兴州(略阳)有青泥岭,乃入蜀之路。”《郡国志》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名青泥。”可谓青泥岭是秦岭山岭中的名岭之最。

青泥岭的山,不同于五岳的孤峻,也不同于桂林的窈窕。当你抬头望去,山峰耸立,高于天齐,飞鸟欲绝。山梯回望,又似叠门次第,波涛如怒。阅读她,就如同约会任性不羁、豪放热情的辣妹子。俯览画卷,不禁使你想起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在青泥岭上望岳兴叹:“嗟吁,危乎高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感叹中透出铁峰崔嵬之气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又给乐山喜水的李白出了个大难题,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后,致使这位傲岸狂放的诗人流露出“不如早还家”的颓唐。继李白之后,诗圣杜甫面对青泥岭又是惆怅满腹,劝诫世人:“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几百年后,明代号称“河东三凤”之一的王云凤,径行青泥,思想感情仍蹈李白、杜甫覆辙,在灵魂颤栗的阵痛中,吟出警示后人的诗行:“……入蜀大抵无坦途,此地令人毛骨寒。悬崖峭壁扼深谷,枯松怪石生其间。魂惊目眩人蚁附,手扪足缠成蹒跚。古寒白骨几千载,野翁指点嗟自叹……”(《过铁山》)。

走着走着,不觉感到飘摇起来,丝毫没有沉重之感,也感到分外亲切,柔绿的植被就像唐代宫女柔滑圆润的肌肤,令人心醉。看着这秀美的天使,使你情不自禁地要去拥抱、去亲吻。感到自己又年轻了许多,少年时代的那份浪漫便接踵而至。山花盛开,祥云溢彩,当年唐明皇李隆基走到这里的时候,是否想到如果心爱的贵妃还在,一定要摘朵野花给她戴在头上?

路转峰回,翘首远望,感觉到的又是青泥岭的伟壮,难怪宋代的张方平又在此勃发感叹:“斗峻凌霄出混茫,东秦西蜀此分疆,萦纤继涧千灵曲,回合危峦万叠苍”。想到这,不禁同感萌发,只不过在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境界里,那种“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秭归啼夜月,愁空山”的刺痛心扉、孤寂欲绝的感受已渐渐隐去。

青泥岭的水,虽然没有庐山瀑布的九天之高,没有黄河的汹涌猛烈,却也是独具风采。它晶莹剔透,香甜可口,到处是流泉飞瀑,青山银链。李白描写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大概就是这里吧。进入山道,把水流湍急的河流抛在遥远下面的时候,当你“扪参历井仰肋息,以手扶膺坐长叹”的时候,除了对山和路奇险惊叹之余,便逐渐有了日高人渴慢思茶的浓烈之感,可这样的地方哪有牛衣古柳买黄瓜呢?崖旁的溪水便是解渴充饥的好物料。这些赏心悦目的飞瀑流泉不知为多少文人志士和落魄路人输液鼓劲,清心悦目!登上一座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放眼侧望,但见隐隐约约的嘉陵江在远处沸腾群山的空隙里时隐时现,前方的青泥岭曲折婉转自云际而起,从天而降 。这时的你,大都会忘记自己是人,遂变成神仙飘忽起来,自觉伟大而神秘起来,顿感“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虽然这时很累很渴,但那种意念之水早已流入你的身体,使你变得激动万分,心旷神怡。之所以你变得神秘伟岸,不免令真正的神仙嫉妒起来,往往当你刚有攀登极致胜利喜悦的时候,他就会风云突变,云雨突至,使你沮丧不已,这时青泥岭的水就成了多余的扫兴之水。倒也不怪,要么怎会叫做“青泥”呢?那些大诗人在渴饮山泉激发创作吟诵灵感之后就只顾劲头十足地看山登路,忘记歌颂那源泉之水。我想历代诗人极少提及青泥岭的水,可能就是这个缘故罢。值得提及的是武则天当上皇帝以后回利州(今广元)途中翻越青泥岭,身上长满痱子,奇痒难忍,在一位民间老人的指点下来到青泥岭旁侧的药水洞洗澡,顿觉不适全无,清爽无比。自此,“药水疗疾”便传为民间佳话。青泥岭的水也就成为圣水。

青泥岭的路与山齐名,令旅行中人刻骨铭心。因为这里是古蜀道险段之最。这条路,古称故道,又名陈仓道、青泥道、散关道、嘉陵道,但这都是后来的称谓。据专家研究:故道最早称为周道,是周朝人为其命名,见于周祁《散氏盘》铭文,“固道”就是汉代时人们所说的故道。故道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就已经成为关中与汉中盆地的通衢大道,实为蜀道之始。虽然,汉代有了褒斜道,但唐、宋王朝一直把这条路作为入川的正驿官道。它连接金牛道和连云栈道,北起宝鸡陈仓驿,南越略阳接官亭镇的飞仙岭,接入金牛道;青泥岭之青泥驿居中南,都属故道之巅,沿途险象环生。如今栈道云梯遗迹随处可见,只不过曾经供行人坐长叹的亭台楼阁的地方,如今已变成古树绿苔。诗圣杜甫面对青泥岭(铁山)脚下的青泥古道惆怅满腹:“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不畏道途远,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想起杜甫一家在泥泞中凄凉蜗行,不禁黯然伤神!如今这段泥泞古道已变成宽阔坦途或屋舍俨然。想而可知,山脚下尚且如此,也难怪李白入山后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连连惊呼!而宋代张方平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辞职后经过这里,则有几份自我解脱的闲逸:“烟外孤村通鸟径,云间盘道绕羊肠,朝家方面非轻寄,何事徘徊望故乡”。

  在今天的略阳县白水江镇小河村青岩湾组与甘肃徽县大河乡高家山组交界处的徽白公路北侧石崖上, 镶嵌着北宋时期的一通《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当地人称“大石碑”,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记述当时官府为便利河池(今徽县)、长举(今略阳白水江)、略政(今略阳)三县和蜀道交通邮驿,避开青泥岭的高峰,新修白水路的一个事件。碑载:“至和二年(1055年)冬,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五十一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 …… 十二月诸工告毕,作阁道3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3间,减旧路33里,废青泥一驿……大抵蜀道之难自昔以青泥岭称首,一旦遇险即安,宽民省费,斯利害断然易晓。”《略阳县志》谓:白水路沿小河段“壁立百仞,长数十里,其上铁石巉崖不可凿,其下河流湍急不可渡,其路则适当孔道不可断”。它不仅是一篇修路记,更是一部900多年前陕、甘、川交界金三角地带交通状况的史料和宝典,堪称金石档案瑰宝,更是不可多得的国家宝贵文档和文字及书法艺术典藏,对研究我国古代邮传业和交通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白水路开通后,与青泥岭故道两道并用,白水路为平民商务之道,青泥岭为官道正驿。自此,青泥岭上逐渐冷落,但还是文人侠士旅行不断。北宋大臣余靖还是不畏艰险,情趣同伴,写下了“老杜休谈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的诗句。这条路曾走着诗仙、诗圣,曾走着武则天、唐明皇,也曾走出苏轼、苏旬、苏辙“三苏”文豪大家。近千年过去了,青泥岭的路仍然名垂青史,令后人称颂惦念!

    青泥岭是诗歌之岭。自唐朝以来,咏诵提及青泥岭的著名诗人有十几位之多。在诗仙李白的巨笔下大胆的夸张、惊人的想象,尽管毛骨悚然,却十分光彩夺目,仿佛青泥岭化作了一架艺术之岭,耸立在天地之间!就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而杜甫在《泥功山》中用诗句极具生动地写出泥泞深积路滑难行的景貌,白马因泥泞变成黑马,小孩因泥泞活像老翁,把全家在青泥岭跋涉、艰辛、疲惫、饥饿的状态写得淋漓尽致;这里也曾因为泥泞猿坠鹿死,在杜甫的心目中,青泥岭简直就是苦难之岭。元稹笔下仅听到“青泥”二字,就感到凄凉悲惨,象投入牢狱之中。而宋代画家兼诗人的文同则把青泥岭看成是一幅绝美画卷,以其直抒胸意。而其他诗人则写青泥岭之倦态、写青泥岭之伟岸,或写青泥岭陡峻凌霄出混茫的奇险,或寄景抒情,艺术再现青泥岭。在岭脚下另一端的济善寺更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看吧,这两棵世人罕见的银杏树,高的是李白所栽,矮的则为杜甫相隔54年后亲手所植。经过1300多年,高的已长成参天古树,枝繁叶茂,奇枝怪丫,狂傲不羁,飘逸洒脱,象一柄利剑直刺青天。矮的长得朴实挺拔,尤显老沉凝重。如今济善寺早荡然无存,已变成一所小学校,可这两棵银杏树陪伴着那个美丽的传说已流传千年,也将天长地久。                      

凡颠沛流离于青泥岭的,大多诗人是怀着对封建朝廷彻底泯灭幻想、惆怅悲恸或人生失意飘泊河山、或惊叹天造地设的大自然借景抒情,或借岭抒难抒之情,达难达之意。你不身临其境,怎么能深刻体会诗人们定格千年的独特感受呢?俊险激发灵感,苦难成就艺术。如果没有诗人们那坎坷的人生轨迹镶嵌在青泥岭的险路上,怎么能说青泥岭的历史首先是诗歌之岭呢?

   青泥岭是战争之岭。这奇险的山岭,方圆几十公里,险道崎岖,悬崖万仞,多云密雨,泥泞难行,然而正是这样一架山岭,历史上发生过无数征战,成为一个战略要岭,关系着敌对双方的成败。谁占据此岭,谁就拥有战争的胜利。据《通荃 》记载,后梁开平年间(907910年)岐王李茂兵犯兴州,山南节度使唐道袭率众固守青泥岭,扼塞险要,李茂贞不能达,随逐引众返还。后梁乾化元年(911)岐王使刘知俊击蜀兵,与王宗侃战于青泥岭,蜀兵败绩。北宋末年(1134年),金兀木步骑10万击破和尚原,进攻仙人关,自青泥岭凿崖开道,宋将吴玠吴璘兄弟以万人坚守杀金坪,以当其冲。《通鉴长篇》记载:绍兴四年(1231)年,蒙古兵攻宋,南路自青泥岭开道出。水浒好汉九纹龙史进在兴州(略阳)称帝后,率义军北上经青泥岭一路打杀直入关中。红军长征期间,二方面军贺炳炎一部自青泥河翻越青泥岭,冲破敌军层层封锁线北上支援成县战役,最终到达甘肃会宁。

    自古以来,这里的大小战事数不胜数,不知令多少战将在这里魂牵梦绕搏击终生,不知有多少将士的鲜血浸染青泥岭!无疑谁胜利,谁就有了平安的未来。如今,弥漫的硝烟早已散去,厮杀呐喊声早已化着阵阵松涛, 成堆的白骨早已变成沃土养育着像勇士们一样矗立的森林,养育着像少女一样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山花。

    青泥岭是希望之岭。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领随从及嫔妃南四川经过青泥岭。他那种在马嵬坡失去爱妃杨玉环的悲伤与无奈的心情还在煎熬着他,又行走这奇险苦难之道,大雨滂沱道路泥泞,玄宗叫苦不迭,宫女太监哭号连天,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折磨。当他们连滚带爬挣扎上山巅,绝望喊天的时候,突然雨停云散,红日高照,玄宗一行相互望着,一个个像落汤鸡,顿时哈哈大笑,沮丧悲观全无,坐地歇息,沐浴阳光,享受美景,精神抖擞,希望重生。从此,人们把这个岭又称作欢喜岭,并立碑以作纪念。历朝历代地方官员皆年年来此朝拜,希望获得宏运,常常践踏老百姓的庄稼,人们便偷偷地将石碑深埋于地下,以避免灾情。自此,青泥人的希望便深埋于各自的心中,在遗憾当中酝酿萌生新的希望。

不是吗?千百年来人们何曾不是在青泥岭上祈求希望,萌生希望。君王显贵、迁客骚人、黎民百姓无不想过了青泥岭就有了坦途大道,过了青泥岭就有了新生。历代勇士战将无不想着突破占领青泥岭就能获得成功,就能获得新的生命。青泥岭造就希望、造就历史、造就艺术。听,樵夫的山歌号子,姑娘的小曲秦腔不正在怀古颂今吗?犹如天籁之音诉说展现尘封千年青泥岭的风采。诗人的吟诵与大军的喊杀声已渐渐远去,放眼环顾,在悠悠的静美中不免有些空旷寂寥。行人艰难跋涉的脚步声,疲劳的哀叹声,难道是现代青泥岭之声吗?

今天,这里已令古人所料不及所想不达。 不是吗?上世纪以来,又开始重修白水路,岭前岭后道路宽敞,十(堰)天(水)高速公路从岭侧穿过直达秦陇,车辆在山间奔驰,天垫变通途,铁峰应无恙。沉睡的青泥岭已开始苏醒,在创造逢迎二十一世纪的新希望。

   我置身于这崇山峻岭之中,不禁为青泥岭那雄健刚毅、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宁静致远的精神所感动,被她处变不惊的大将之风次次溶洗着我善弱的秉性,给我以脱胎换骨的力量……

    古人言,读史可益智,读经可明理,读诗可激情。我读着这苍山古岭也可益智、可明理、可激情。不论险、秀还是奇,都透露着一种至深的玄机——和谐。从古到今,寄生于大自然的人们,谁不奢望自由发展、善待生活呢?那么,青泥岭不就是一精妙绝伦和谐的崭新历史画卷么!

    青泥岭早已不被人知晓,早已融入大自然净化成林竹掩映荆棘丛生的原生态山岭了。不过,有征战过的将士亡灵在史书典籍里呼喊,有唐宋名人大家的诗歌吟唱,有李白、杜甫亲手种下的伟岸银杏树陪伴,青泥岭的精神世界是永远丰富的,寂寞和孤独是最宝贵的资源;可寂寞诞生奇观,孤独产生伟大。这也正是青泥岭的优势。静静的青泥岭没有因荒凉衰败人迹罕至而妥协,没有为一座座佛寺道观的废墟里善男信女稀少、香火冷落而伤感,她已转入同大自然同生共存的循环规律中去滋养苍穹之水分、吸收日月之精华。

   静静地等待吧,青泥岭!等待新时代涅后的更生文化!

 

                   2010429于汉中略阳县人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