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静的头像

黄静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02
分享

做 社

今年的三月八号恰逢农历二月初二。有人说:二月二,龙抬头,今天是龙日;三月八号又是国际妇女节,所以,今天又是凤日。龙凤呈祥,是个好日子。

确实是个好日子,春雨从一早开始就飘飘洒洒,整日不停,好像生怕不够努力,误了农人春耕。

俗语有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急需雨水。然而“龙不抬头天不雨”,所以在我国许多地方,二月二有祭龙的习俗。这一天老百姓会用诸多美食拜祭龙神,祈求龙神抬头抖身,抖落一场酣畅的春雨,以期秋后大丰收,粮食装到“大仓满,小仓流”。藤县是龙母的故乡,很久很久以前,龙母(当时她还不叫龙母,她的本名叫做温媪 到西江边洗衣服,突然发现水中有一颗巨蛋,感到好奇,便把巨蛋抱回家,当作宝贝珍藏起来。有一天,石蛋忽然裂开,窜出五条小龙,媪悉心喂养长大。五龙感于媪的养育之恩,不断帮助媪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百姓。于是,媪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有了这段传说,二月二拜祭龙神,祈求“龙抬头”似乎更顺理成章了。关于拜龙神的习俗,古籍也多有记载,比如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再比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我们撑着雨伞,踏着脚下欢快舞蹈着的小水花,走在一条被碧绿包围着的田埂,在田埂拐弯处,有一个小亭子,一个摆满香炉的社,还有一个临时搭起的红色大雨棚。

此时,棚外春雨沙沙,轻寒料峭,棚内热火朝天,忙而不乱。二十多个中年妇女拼长桌的拼长桌,生火的生火,拉水管的拉水管,收集案板的收集案板,找电子秤的找电子秤……见到我们这些生面孔到来也没空搭理。也或许是早已经司空见惯了,毕竟每年都有很多不认识的人来这里拜祭。

我拉住一个胖胖的大婶问:你们是准备拜龙神吗?大婶回头憨厚一笑,说:“我也不知道拜什么,反正拜了来年就能顺顺利利,大富大贵。”她说,这个社叫做水凭社,是太平镇最古老的社,也是目前最大的社。今天,镇上三街两村的人将在这里做社。

“做社?”我一愕。我记得《说文解字》里说:“社,地主也。”意思是说,社,是指土地神。后来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做社,就是举办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难道身为藤县的乡镇,这里的二月二不拜龙神,却拜土地神?我不禁疑惑了。

好不容易找到水凭社旁石子岭村一个有文化的老先生陈伯,陈伯脸色红润,鹤发童颜,朗声说:“我们拜张福德!”

张福德?那是我们汉族信奉的土地公!他们果然是拜土地神而不是拜龙神!我不禁为自己的自以为是汗颜。陈伯侃侃而谈:张福德生于农历二月初二,是周朝成王时代的一位好税务官。他自小聪颖,事亲至孝,为官廉正,勤勉任事,心怀慈悲、爱民如子、德高望重。他死后,继任的税务官却是奸恶无常、爱财如命、以权谋私、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今昔对比,百姓更感念张福德的恩德,于是有一个穷人家用四块大石头围成一个石屋奉祀张福德的塑像,不久,这一家人竟然由贫转富。知道这事的邻人都相信是张福德显灵保佑,于是大伙儿合资建庙、塑造张福德的金身膜拜。这个风俗,还有那幅歌颂土地公“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 的对联代代流传,到了今天。

我恍悟,真是一地一风俗啊!转而一想,二月二拜土地公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从土里刨食,土地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生存,老百姓对土地公的膜拜顺理成章。而二月二正是春耕时节,当然要祈求土地公保佑了。

我国从伏羲氏时期起就“重农桑,务耕田”,相传每年二月二这天,伏羲氏都要御驾亲耕。有歌谣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民间百姓则普遍立社敬奉祭祀土地公。

《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怎样“美报”呢?当然是牲醴了。大家觉得土地公最清廉,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好吃的,所以这一天要杀猪敬酒,让土地公吃个痛快。

我不觉想起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名为拜神,实际上所有美食最终还不是落入拜神者的口中?想到这里,我不禁莞尔。

陈伯介绍说,水凭社每年做社两次,分别是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叫做春社和秋社。

每次做社由社头负责。社头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组建社脚(也就是做社当天帮忙干活的人),然后印刷社票,从三街两村各选一个负责人卖社票,根据当时物价不同,社票的价格也会不同,去年和今年都是每张15元。每户可以买一张。到了农历二月(或者八月)初一晚上,社头会召集各个负责人,看看卖出了多少张社票,酌量决定买回多少拜祭的东西(猪肉、大米、酒、柴、油、盐、香烛、鞭炮等)。拜祭完毕,把社肉和社粥均匀地分配成若干份,买有社票的人家就可以凭票领取祭品,每张社票领一份社肉、一份社粥,拿回家去全家分食,意即土地公恩泽全家每一个人。

社头在心中早早就物色好了下一个社头,在分肉的时候只需往物色好的人的碗里多扔一小块猪肉就可以了。换言之,如果你去领社肉,社头多扔给你一小块猪肉,你就要做下一届的社头,不能有二话。“当然,做社是积德行善的事情,一般人被上一届社头选中后都会竭尽全力地做好下一届的社头,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陈老伯说。

正聊着呢,“拜神了!拜神了!”一阵熙熙攘攘的叫声打断了我们,只见托盆上摆好了一个煮好的猪头、一条猪尾巴、一只熟鸡,大伙儿簇拥着走到社前,许多双手纷纷拈香、焚香,旋即,袅袅的祭烟缓缓地弥漫开来,人们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合十虔诚地鞠躬,紧接着就“噼噼啪啪”地响起了热闹的鞭炮声。细细的祭烟遇到浓密的硝烟,就好像细流汇入了大海,瞬间被吞没了。

就在浓烟似雾之中,水凭社热闹起来了,三街两村的父老乡亲撑着雨伞穿着雨靴,从四面八方涌来了,孩子们穿得狗熊一般圆滚滚的,高兴地跳来跳去,一会钻进雨里,一会跑进棚里,大声地呼唤着同伴,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刚刚还算宁静的小山村在孩子们的喧闹声中热闹起来了。

“哗!好热闹啊!”我不禁欢叫。

“过去做社才叫热闹呢!”陈伯不以为然地说,“过去做社活动好丰富的,拜完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喝酒猜码,敲鼓舞狮,还唱牛歌戏……”我不禁自觉脑补了当时的画面:远远地,我们能听到辛弃疾所说的“一片神鸦社鼓”;寻声走去,只见农人们老老少少挤在长桌旁大快朵颐,觥筹交错;等到“桑柘影斜春社散”,田埂上便到处可见“家家扶得醉人归”。那时候的二月二该是多么欢乐的日子!“现在简化多了,拜祭以后各自拿回家去吃。人们都忙着赚钱呢,连聚餐都没有时间了!”陈老伯惋惜地说。

突然,一阵“突突”的轰鸣声传来,蒙蒙细雨中,一辆拉货的三轮车开进雨棚。

“猪肉来了!”随着一声招呼,一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跳下驾驶座。

“那个就是今次的社头。”陈老伯说。

“这么年轻啊?”我们惊叫。

“嗯,还不到三十岁呢!可别小看他,已经做了好几次社头了。他办事,我放心!”陈伯呵呵地笑着。

正在忙着的二十几个中年妇女(我们现在知道她们叫做“社脚”了)连忙放下手里的工作,七手八脚地把一袋袋猪肉卸下来,然后很有默契地组成洗猪肉、煮猪肉、切猪肉一条流水线。

十几个大盆子装满了清水,你洗一次,放进我的盆里,我再洗一次,放进旁边干净的盆里。不一会儿,洗干净的猪肉一大块一大块地堆积在一个个硕大的盆子上,一字儿排开,各自冒着尖,红红白白的煞是诱人。

孩子们笑着叫着,绕着盆子奔跑,惹来大人们高声的警告,然后统统被逐离了现场,他们就在长长的田埂上冒雨嬉戏,欢乐的笑声穿过了濛濛细雨,回荡在宽阔的田野上,把每个人的心都感染得快乐起来。我不禁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观社》:“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好一个“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做社的欢乐,岂是王侯将相能享受到的!

社旁架着五口大铁锅,锅里的水猛烈地向上翻滚着,吞吐着,灶里的火烧得正旺,哔哔叭叭地弹出火星来。几个社脚每人负责一口大锅,把一大块一大块的猪肉小心地放进锅里烹煮,不时地搅拌一下,使每块肉受热均匀。棚里棚外热气蒸腾,柴火的香味、猪肉的鲜味和不肯停歇的春雨缭绕着、缠绵着。社脚用长长的铁钩依次把煮好的肉勾起来,盛进干净的桶里,雾气腾腾中每一个人都脸色绯红,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另一边的长桌早已铺开薄膜,两边坐满社脚,每人面前一块砧板一把刀,手起刀落,轻快而利索,刚出锅的热腾腾的大块猪肉在她们熟练的手里很快变成一小片一小片,薄薄的,一半黑一半白,肥瘦均匀。没多久,长桌就堆成了肉山,即刻有人拿来两把电子称,一人把肉片装袋,一人过称。每份一斤二两二钱,分毫不差。

煮过猪肉的大铁锅依然水花翻滚,社脚们又把洗好的米倒进锅里,不断搅拌,没多久,肉粥的香味便飘扬出来,压过了渐渐淡去的猪肉鲜味,又一轮轰炸着人们的嗅觉,令人只觉饥肠辘辘。

十二点的时候,更多的乡亲手提饭盒陆陆续续来了,田埂上来来往往都是人,一片“少妇提篮如赶集,田翁结伴似穿梭”的盛景。他们手持社票,自觉地在棚外排起长队领社肉、社粥。

“每张社票一袋肉,自己挑选吧!”负责收票分社肉的社脚笑吟吟地说。

我看见一个小媳妇挑了一袋瘦肉很显眼的,她说:“家里没有人吃肥肉的。”一个老婆婆却挑了一袋白多黑少的,我奇怪地问:“老人家,怎么选这么肥的啊?”老人拢了一下被细雨打湿的白发,乐呵呵地说:“肥好!预示来年家里鸡也肥,猪也肥。”

“关键是钱包也肥!你老人家的福气也肥!”社脚笑哈哈地接腔。

老人家笑得见牙不见齿:“呵呵呵,承你贵言,社公保佑你又肥我又肥大家都肥!”

“哈哈哈哈!”所有人闻言都乐开了怀。

看着欢乐的人们,我不禁释了怀,拜龙神也好,拜土地公也好,不都表达了人们对现世安乐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集体聚餐也好,各自拿回家去蒸着吃也好,不都达到了亲睦邻里凝结凝聚力建设和谐文明好乡风的作用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