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的那阵,春耕农忙时,如果种水稻的水田里没有水了,就要扶水,在插秧前也要给水田扶水,以满足秧田所需水份,这时候扶水,需要两个人配合。
扶水,就是把水塘或渠沟里或湖水里的水,通过一种木桶或铁桶,绑上绳子,用人力的方式,将灌满水的木桶或铁桶拉上来,倒进田里,整个过程就叫扶水,它是我们当地的一种习惯称呼。
我们家有几块水田都靠近水塘边,在我的印象中曾经扶过几次水。
那时候,在靠近村西头的一块水田,也是秧母田(育秧苗田),每年插秧前,都要在这个田里把秧苗育好后,到了可以移栽时,就拨起来,捆扎成一垛一垛地,运到水田里去插。
秧母田要育苗了,就要扶水,我和父亲也一起为这块田扶过水,还有母亲,还有妹妹,都为这块田扶过水。
我跟母亲扶水要多点,扶水有时全家总动员,换着扶,这是一项体力活,也是一项很累的活。
一家人换着扶,体现了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奋斗精神。
那次,我们扶水用的是一个木桶,木桶两边各套两股绳子,在那两股绳子的绳头上还有栓两个扶水用的圆木棒。
我们扶水时是用力握住那个棒子,在两边各站一个人,将木桶放入水塘中,同时用力把水扶到田里头来。
一桶水扶上去了,把水倒进田里,马上开始回绳再将木桶打到水塘中,随着一声木桶和水接触水面的响声,又扶起了一桶水,用力一拉扶上水田中。
周而复始,反反复复,不一会儿就累的满身大汗,看到水田中的水越来越多,这是劳动的成果,这是付出巨大体力劳动换来的成果。
一家人就这样轮流着扶水,先是我和父亲两个人扶,后来又换妹妹和母亲两个人扶,扶累了,休息会儿,歇息下,在接着扶。
直至把那水田中的水扶到能插秧为止,多扶点水,还要防止水的自然蒸发,尽量把田水灌足。
这样就能保证水的充足,这一季的秧田水到稻谷成熟。
因为有一部分水的补充来自雨水,雨水是自然的,在平时起到调节秧田水的作用。
当然,如果遇到大旱,久未下雨,还是要扶水的,秧田不能缺水,才能让水稻顺利生长,水稻的特性喜水怕干,不像小麦喜干怕水,旱田和水田的区别就在这儿。
农村的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都是有讲头的,都要依照着生长特性来种,到了什么季节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哪块田适合种啥,都要安排好。
菜地田适合种菜,就种菜,当然山地田适合种小麦、红薯、棉花等,河地田,也要根据土壤的特性来种,也属于旱田的一种,萝卜、白菜、芝麻、花生等,水田就是种水稻,有时也种油菜,有时也种小麦,主要是综合利用土地,不能浪费田地,后来水田旱田分法也不那么细了,因地制宜,因地耕种,充分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将土地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佳状态。
我还在杨大湖里扶过水,因为那时我们家有一块田地靠近那湖边。
要想把湖里的水运到田里去,当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选择用抽水泵来抽水,这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只有在普遍浇灌时才会同其他农户家联合抽水。
另一种是平时就靠扶水,这是比较经济实惠的一种办法,也是惯列,家家户户都会选择这样来做。
在湖边扶水,因为农田跟湖水有一定落差高度,还需要在湖边做些扶水前的准备工作,像用铁锨在湖水边修一个利于扶水的地方,把周围的杂草杂物清理干净,在挖个小取水口,便于木桶能取到水,这项工作做完了,就可以扶水了。
由于高度差,落差越大,扶水的力度就要大,木桶的绳子也要放长,这样才能扶到水。
我跟母亲在湖水边扶水,把那清澈的湖水扶到水田里,那水滋润着这片土地,虽然累点,但是看家田里灌满了水,就可以插秧了,还是很开心的。
有时候,秧苗插好后,我还要定期去巡视秧田,看有没有漏水的地方,查漏补缺,就会及时把漏水眼用泥巴补上,以防再次漏水。
靠近湖边的那块农田一年当中扶水也就一到两次就可以了,遇到风调雨顺的季节,不用扶水,也能保证农田中的秧苗成长,直至水稻成熟。
扶水,现在想起来也是件幸福的回忆,必究那时有母亲在,陪着母亲一起扶水,也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还有一家人其乐融融在田间扶水,也给我留下永恒的记忆,这记忆将将永存于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