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稻子
回想那过去的岁月,乡下所生活的岁月,参加一些农事活动我都经历过,我们每吃一碗饭都来之不易。
米饭的前身是大米,大米的前身是稻谷,稻谷的前身是秧苗,秧苗的前身就丰收的稻谷种子,育这种子也很辛苦。
用一个大缸,先加上水泡,谷子在大缸里泡着,泡到一定的时间之后,就要把它运到秧苗田去育苗。
育苗之前,先要平整田地,最后在把种子洒到平整后的田里,分成一个又一个长方块的育苗田。
还要用一个塑料大棚,起到保温作用,让种子在那里发芽,当长成一定的秧苗出来之后,就要把塑料薄膜大棚掀开,以防温度过高,将秧苗烧死。
温度低的时候就要盖上塑料薄膜,等秧苗差不多可以抵御外界的风风雨雨后,就可以彻底不用塑料薄膜了,慢慢地秧苗就长大了。
长到可以移栽的时候,就把它移到秧田里插秧,小秧苗就这样在新的地方生长,直至变成稻谷,这一循环的过程,也让我们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那个年代,为了不浪费稻子,在丰收的年份,有些遗漏的稻子就要把它拾起来,我们当地叫拾稻子。
拾回来的稻可以跟以前收的水稻一起打谷,变成粮食,让其颗粒归仓。
在我小的时候,最爱拾稻子,打着赤脚,走在乡间的土路上,亲近那泥土,亲近那稻田,收割了的稻田是我们拾稻子的主战场,我们专拾遗漏的稻子,还是像拾麦子一样,每拾一把就把它扎起来,稻子要一根一根拾,拾一根就捏在手上,小小的手捏着那稻子的杆,紧靠稻子头那儿,稻子低垂着头,那是丰收和饱满的稻粒,被我们依依拾起。
稻田里的泥巴裹着我的赤脚,有泥要打滑,还要防止摔倒,慢慢地在稻田里拾,眼光扫瞄着每一根遗漏的稻子,最终都会收入我的手中,变成一把一把的稻谷,这也是我拾稻子的成果。
当把那些稻田的稻子拾完了,我便带着自己拾得的稻子向村上回去,把它送到打谷场,它将与先前的稻子融合一起,通过打谷机,打出来谷子。
谷子打出来之后,要在晒坝晒干,最后运回家中的粮仓储藏起来,吃的时候,就去外边用打米机进行加工,将稻谷变成大米,就是我们要吃的粮食了。
每年的新粮,我们都喜欢吃,用丰收的稻谷打成新米,做成米饭,特别香。这是对农人们最好的报答,我拾得的稻子也在其中,最后变成了粮食。
拾稻子忆往事,乡村生活画卷,记住拾稻子,便记住了乡愁。拾稻子的经历,作为儿时的记忆,它是那么地让人想起,它是那么地让人回忆,想起那泥土的芬芳,想起那稻香之味道,想起那儿时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