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道是无情却有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11年被组织确定为转业对象,一纸命令,让我从此告别了相处二十年的军旅时代。
二十年在生命的长河里只是弹指一挥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军营里留下了自己成长、奋斗的足迹,更留下了对军营无限眷恋的情怀。
总有一些感动,让人铭记在心;总有一些故事,让人铭刻在心;总有一些记忆,让人永生难忘;总有一些酸甜苦辣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静下心来想一想曾经走过的那段不平凡的军旅之路,想一想曾经走过的那段当兵历程,奉献在军旅,此生无撼事。
军营往事如风,多年后风依旧在,而人也不在军营。
岁月悠悠,军旅悠悠,世事悠悠。
记录那一段心路成长的历程,以示告别一个军旅时代的结束,又一个新的地方时代的开始。
与天和谐,其乐无穷;与地和谐,其乐无穷,与人和谐,其乐无穷。
流逝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真情。
二十年值得留念、想念、怀念;
二十年值得感恩、感谢、感动。
人生最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了军旅,人生最美是军旅,一生的情怀与牵挂。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军旅多少事,往事知多少,苦乐年华二十年,看军旅人生豪迈,如今迈步从头越。
献身国防别故乡,军旅情怀别样红。
二十年军旅情深意浓,感谢党和军队培养了我,党恩军恩永不忘,地方建设做贡献;感谢在我军旅生涯中给予帮助的领导、同事,亲人、朋友;感恩的心,感谢有您们,让我在军旅中不断得到提高和成长进步。
现在虽然我告别了军营,但我心依然是长城心,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曾经当兵的那段历史。
啊!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故事,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忘记;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情怀,一辈子也不会感到遗忘。
二十年的军旅,见证了国家的强盛,军队的强大,人民的幸福。
谁最美,谁最好,我的父老乡亲,我的亲爱战友,我的兄弟姐妹。谁最美,谁最好,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
二十年从青年走到中年,立志报国,奉献青春。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兵,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兵,老兵光荣退伍返乡,新兵光荣入伍到军营。
回想我当初也是一个新兵,如今也变成了老兵,终于离开了心爱的军营,难舍军旅情,一年又一年的新兵来了,军营新的希望,新的美好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更是属于所有曾经当过兵的人。
因为总有一种情怀,让你在不经意间会想起。
想起那军歌燎亮声,拉歌声;
想起那急促的紧急集合声;
想起那八一军旗红;
想起那齐步跑步正步声;
想起那立正稍息整齐报数声;
想起那打靶场上的枪声……
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为响应祖国和人民的召唤,我报名参军,经过层层筛选和政治审查合格,我最终从许多应征入伍青年中脱颖而出,圆了自己多年绿军装之梦。
我远离故土,告别家乡的亲人,走出了大别山区,终于跨出了个人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去抒写当兵的历史。
在那个时代许多年青人的梦想都是想能当兵,通过当兵一是保家卫国、依法服兵役,锻炼自己,磨炼自己,超越自我,摆脱困境,寻求突破,在军营建功立业。二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当兵,城市里的兵,可以分到一个好的工作。农村里的兵,也可以为家庭争得荣誉。三是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寻求突破自我,跳出农门,摆脱贫穷落后状况。曲线就业和保家卫国、爱国奉献完美结合。大前提是在军营里成就自己的一份梦想,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只有融入到国家利益之中才能得到发展,奉献青春年华,在军营中成长、成才、发展,为国防建设做贡献。
那时虽然我是家庭唯一的劳动力,一个儿子,部队有一位接兵领导曾对我父亲说:“您家一个独子,怎么舍得给他送部队去啊。”
父亲说:“舍得,让儿子去部队锻炼,我们全家都支持!”
部队是所大学校,父亲希望我能在军营成才,建功立业,献身国防,听首长的话,好好干。
我接到入伍通知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在那个年代,能当兵也不易,我会珍惜这人生难得的一次机会,让自己的生命里能留下当兵的历史,留下当兵的足迹,也为了大别山区的人民,为了家乡父老乡亲,为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跳出农门,改变自己,保家卫国,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立争在军营里建功立业,为大别山区争光,也是为乡里乡亲争光,更是为父母争光。
那时我离开家乡,还是有点伤心,有点难过,更有点依依不舍,在临行前的几天,去了一趟县武装部把军装领了。
我穿着那绿色军装,就回村里给乡亲们告别,还有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和妹妹,还有二佬、二娘,小佬、小娘等亲人。
离别总是那么伤心,但为了心中绿色军营的梦想,圆了绿军装的梦,我擦一擦眼角的泪水,跟亲人挥手说一声再见,经过两次火车中转,终于踏上了武昌开往成都的列车,军营离我越来越近,家乡离我越来越远,最远的家是我最近的牵挂。
二
那时我经过长达30多个小时的火车之旅,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同时我也踏进了绿色军营,当时受到了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热情欢迎,我们那一批新兵被拉到部队一个操场上,便开始点名报数,就地分班。
分好班之后,班长带领我们这批新兵回到了新兵连的宿舍,便开始安排床位,那时我被分配到上铺,我整理下自己随身携带过来的行李和卧具。
不一会儿就简单整理完了,过后我们这批新兵就由班长带队,把我们带到新兵连的饭堂吃饭了。
军营里第一顿饭是面条,非常香的,当时我吃了两大碗面条,感觉味道很不错。早上基本上是馒头稀饭,我的最爱是馒头,很爱吃的,我能吃好几个,甜甜的,香香的。
军营馒头真不错,对于一个从大别山里走出的孩子来说,这是很不错的伙食,天天都有馒头吃,中午和晚上吃的是米饭,菜也不错,还有肉吃,真得很好了。
记得没当兵之前,我在家很少吃到肉,没想到军营真不错,整个新兵连下来,我却长胖了。
炊事班做啥吃啥,还是军营好,比家好多了,味道也不错,若干年后,想起那段新兵生活,有点回味无穷哟!
新兵连食堂都是临时组建的,在一个大礼堂里吃饭,没有桌子,也没有凳子,我们吃饭都是一个班围在一起,蹬着吃。
班长负责跟我们分菜,用一个小盆子从食堂那里打过来的。
班长把菜分到我们自己碗里,我们才能吃饭,吃饭之后有的需要帮忙洗盆子和碗,还有的战友需要留下来打扫卫生,也有战友留下来帮厨,有的去开水房打开水,其余战友回到宿舍休息一会儿,随后带队出操训练去了。
在新兵连训练的日子里是非常辛苦的,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个地方青年,要想尽早成为一个合格的革命军人,必须要经历以前所有老兵曾走过的路,吃过的苦,老兵当初也是个新兵,他们是过来人,给我们训练,也很辛苦。
那些老兵也很爱我们新兵,也很心疼我们,但对我们新兵要求真得很严,有时候有点冷酷无情。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踢正步,刚开始练习提胯,时间短也没有关系,长了就受不了,班长一直让我们坚持,不能放下,实在受不了需放下就得喊报告,次数不能太多,多了话就不允许,现在想起来,也是逼出来的坚强,感谢班长曾经的严厉。
新兵连是每一位踏进绿色军营中的男子汉必须要面对的一关,这一关很重要,也为未来的军营生活打下良好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
强身健体,刻苦训练,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军令如山倒、忠于党忠于军队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服服务、练习使用枪械和打靶,都是在新兵连最早接受的训练。
一个革命军人的思想作风,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就是在短暂的几个月中经历过洗礼,完成一个地方青年到革命军人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兵连是所有当过兵的人成才进步的摇篮,带过我们兵的班长就是军中之母,更是军中之父,给我们相处在一起,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杠旗,同住在一起,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
班长是可爱的,排长是可亲的,连干是可敬的,新兵连团队意识是给力的。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是对新兵的要求,也是对所有革命军人的要求,新兵训练科目之一是站军姿。
站的时间会随着训练程度不断增加,循序渐进,最先是十五分钟一站,慢慢就半小时一站,一小时一站,直到站二小时,才可以休息,或许这就是军人素质的磨砺。
在站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受不了倒下了,休息会儿继续站,这种精神让人永远不会忘记,甘愿吃苦,甘愿接受挑战。
未当兵之前,谁不是父母心中的宝贝,谁吃过这种苦?所有的战友放下一切包狱,自觉接受训练,无怨言也无悔,从这个意义来说,军人的素质和作风就是在这样不断挑战自我,战胜和克服困难中锻造出来的。每一个战友都愿意接受挑战,在军营的大熔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坐资也是必须要端正,军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都是对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正义之师最基本的要求。
从细节入手,培养革命军人的气质和形象,不论是集合站队,开会和大型集会,坐得住,坐得好的肯定是解放军,这些都是站新兵连接受训练的结果,训和不训就是不一样的,坐如钟,就是最好的体现。
直到今天大家也会感叹军人的坐姿,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曾经也是地方青年,也一样的渴望和梦想,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起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现在变成军营男子汉,自觉接受洗礼和锻炼。
“日落夕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咪嗦啦咪嗦,啦嗦咪哆嗦,愉快的歌声满天飞……”这首打靶归来之歌,我相信所有当过兵的人都唱过,都留下难忘的回忆,所有当个兵的人,都摸个枪,打个靶,有第一次心动的感觉,有胆怯更有勇敢挑战自我。
枪对于新战友来说,第一次接触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打靶归来后,擦了又擦,由胆怯到爱上枪,喜欢上枪。
记忆犹新,打靶场上的枪声和流弹,我是自告奋勇先去打靶,打了之后要在靶场外去警戒,防止周围百姓路过此地,受到流弹的伤害,保护当地过路人的生命安全。
爱人民也是我军的传统,人民子弟兵为人民,即使在打靶场上,我们也要注意周围百姓的安全。
我打了十发靶,感觉让子弹飞起来的声音有点大,枪声响起,瞄准再瞄准,拨到板机,很快打完了十发子弹。
接着我就到靶场外巡逻警戒去了,在围墙处依然能听到流弹的声间,从墙外而过,有点悬,嗖嗖的声音,一闪而过,我看到远处有村民走过来,赶紧让他们绕道而过,告诉村民,这里正在打靶,流弹随时可能飞过墙外,容易伤及生命,不要从这儿过。
村民们都不在往这边走了,我一直继续警戒,直到打靶结束。
回忆这段经历,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二十年的事情能记起当时的情景,也是让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站岗放哨,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这是我从打靶的故事中所领悟到的。
新兵连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部队的领导经常给我们讲革命军人的传统,永葆革命军人本色;军人职业道德教育,爱国奉献,在军营中建功立业;尊干爱兵教育、发扬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遵纪守法教育、学习三大条令条例,做遵章守纪的模范等等。
作为一名新战士,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首先要了解军队的过去,更要了解军队的现状,还有军队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了这个队伍的同志,都是革命的同志,都是军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保家卫国,团结就是力量。
军营文化天地,节日文艺节目精彩好看,在新兵连的时候可以有两次晚会,一是元旦,二是春节。
战士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其乐融融,在欢声笑语中忘记了离别的乡愁,忘记了训练中的苦,忘记了紧急集合五公里中汗水湿透衣背,忘记了各个地域的差异,大家五湖四海走在一起,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大家尽情的唱之、歌之、舞之、乐之、笑之。
军营是我家,我家是军营,让爱驻军营,我爱我家,更爱军营这个大家,军营一家亲。
那时在新兵连还要搞紧急集合,当时听到紧急集合哨声,在睡梦中吹响,大家一听到这个号声,赶紧穿衣带帽扎腰带,同时也要打背包,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完背包,穿上鞋子,带上必须的用品,军用水壶、挂包、毛巾、鞋子等,所有的动作都必须要快。
紧急集合,拉出去需要跑五公里,让你累的汗水湿透衣背,在晚上光线也不太好,有的战友跑着不小心碰到障碍物拌倒了,有摔倒的,有受不了的等等。
经过几次紧急集合的训练,大家都能很快适应,错误一次比一次犯的少,熟能生巧,适应随时随地搞紧急拉练。
跑很长的路程也不会累,大家很团结,遇到障碍物时,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互相传话,虽然累点,也是值得的。
这是当兵必经之路,苦过了,甜才会来。苦中有乐,其乐融融也。
回忆新兵连的岁月,虽然时间久远,但余香常在,记忆常在,总有一些美好的记忆,总有一些苦与乐,苦乐年华,三个多月的新兵训练将要结束的时候,大家都要分配到各自的连队,下连当兵,还需继续学习、训练和专业岗位知识,为在本职岗位上军营建功立业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三
新兵连的训练结束后,我就随部分战友一起乘军用汽车来到了成空某通信训练大队,接受为期半年之久的专业技能培训学习。
那时第一次接受无线电报务知识的学习,有点兴奋,早在没当兵之前,看到军事题材电影中有报务员发报的嘀哒嘀达声,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成为一名报务员。
学习的时间是枯燥无味的,首先从练习写数字开始。
或许你会问,都是读个书的人,为什么连数字也不会写吗?
或许你想错了,此数字非彼数字,它是一种特殊数字记忆,需要抒写流畅,适应快速记忆,每天都在重复练习写那几个数字,一个字要写好几篇,就像现在幼儿园学前班的孩子练习写数字一样,一笔一划的,一点儿也不敢马虎,认认真真地反复写,反复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字练习后,还要记一些单词和发报用语,掌握无线电报务相关原理和知识,一些英文信号缩语、国际通用的,军用的,民用的等等。
发报机用的是手键,要掌握手型的摆放和正确握键姿势很重要,对发报的效果影响极大,不停地练习,跟着教员做动作。
有时候手都磨出了茧子,刚开始很痛,当有了茧子之后,功到自然成,不会痛了,发起报来也顺其自然流利了。
通过自已刻苦努力学习,考试合格,我顺利拿到了无线电报务技术证书,圆满完成了学习,最后由部队派来的军车把我们接回到了老部队,再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学习,就可以单独值勤了。
刚学习回来分配到连队,没有床铺,只有在连队俱乐部一个大房间里打地铺,十多个人睡在一起,感觉也很暖和。
你或许在想,都九十年代的兵了,怎么还睡地铺呢,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疑问,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想当时那段经历也是一种磨砺。
大家睡地铺的日子里,总有一些快乐,总有一些欢乐可以分享,总有一些故事可以分享,总有一些来信可以分享。
偶尔讲讲笑话,偶尔听听其他方面的讯息,睡地铺的日子没有多长,老兵走了,我们也有床睡了,也分到了各自所在的班排,结束地铺的年代,告别心爱的地铺,卷了铺盖睡在床上的感觉真好,那一夜睡得很香很甜。
一晃就到了天亮了,出早操的时间到了,快步跑到外边整齐列队,等待集合的哨声和口令声,新的一天从早上出操开始了。
全连的人到齐了,连队干部把我们带到一个大操场上,进行队列训练,有点像新兵连的样子,但比新兵连要轻松很多,没有那么严格,我们还是自觉的做好每一个动作,服从队列指挥员的命令,很快早操就就结束了。
值班员还要做一个简单的讲评,过后就回到了连队整理内务,打扫环境卫生,随后就是带队吃早餐,紧张有序的军营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连队里,每逢节假日都有帮厨的习惯,平时炊事班忙不过来的时候也有临时安排帮厨,最有意义的是节假日会餐帮厨,大家一起来帮忙协助炊事班搞好会餐和节日饮食,共同参与其中,融洽炊事班与官兵之间的关系,让炊事人员能劳逸结合,更好的为官兵服好务,搞好连队后勤保障。
帮厨制度军队由来已久,也是一个传统,所有当过兵的人或多或少都人类似能相同的经历。
在新兵连也有,在老连队同样如此,会餐时菜很多,需要打理、择菜、洗菜、切菜、洗碗、洗盘子,饮食清洁卫生,样样都要做。
一般的话,先把饭堂整个卫生打扫了,从地面到桌面全部打扫干净,迎接会餐和节日的到来。
平时大家吃的碗筷全部要用开水煮沸高温下毒,确保饮食卫生安全。部队这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好,在当时的部队里得到了广泛的流行,现在虽然条件好了,有了消毒柜,以前没有,基本上都是用开水煮沸,既经济又环保无污染。
菜的品种很多,有一部分人帮着择菜,还有一部分人帮着切菜,另外有一部分人帮着洗菜,其他同志配合炊事班的同志,完成其它任务。
洗盘子也是会餐少不了的,大家在一起按照各自的分工,紧锣密鼓的干着活儿,到了一定时间,大家开始帮忙分菜了。
炒好的菜要分到一个个盘子里端上桌子,直到全部的菜炒完分完全部上桌了,通知连队干部可以把人带过来会餐了。
过节了,一般在会餐之前还要燃放鞭炮(春节时放)重大节日看情况而定。
总之会餐的时候也是大家最快乐的时候,领导祝福,其它各班排的战友,互相祝福。
那时在军营中还有许多的公差勤务,我也是最喜欢出公差,农村娃什么活都干过,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连里拉了一车大米回来,当时的大米全部是用麻布袋装的,很大又也很重,一袋是一百八十斤,也就是九十公斤,相当重的,没有体力,还真搬不动,我可以一个人把整袋大米扛起走。
现在想起有点大力士的感觉,农村出来的娃,大别山里走出来的娃儿,力气就是不一样,虽然当时吃得不好,但是身体一直都不错,来到军营更是身体特棒,吃军粮更棒棒香啊。
其他战友们都是力气小点的四个人一抬,力气大一点的两个人一台,没有一个人单独抬的,因为太重了,抬不起来了,只有我能把它扛起来,现在没有那么大力气了,好汉不提当年勇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当代军营男子汉。
连里的煤用完了,拉了一车新煤过来,需要帮助御下来,铲煤是最脏最累的,一车煤下来,满脸都变成了黑人了,黑黑的煤灰撒在我的脸上、撒在我的衣服上,头上也沾了不少煤灰,汗水也湿透了我的衣背,有点像挖煤工。
虽然累点,脏点,为了大家,我和其他同志一起值得承受这份体力劳动活,因为俺是从农村里来的,俺喜欢做。
部队里有其他公差,领导需要搬家的时候,东西很多,帮忙搬的时候要小心翼翼,收拾房间里的东西也需要很长时间,打包分类,原地封装,最后要抬下楼,运上车,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上楼,搬运东西,不亦累乎不亦乐乎,我是一个兵,哪里需要哪里去,公差勤务少不了。
四
当时在部队,我还有机会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说起来那次参加演讲的故事,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连指导员把我叫到他的房间里去,问我演讲怎么样,让我读一段参考消息,外国的一篇文章翻译过来的,不算很好读,因为外国名字比较长字又多,但是我能很流利的读完了,指导员就让我代表连里参加营里举行的学雷锋树新风演讲比赛。
那时我自己准备写份演讲稿,到时候上台演讲,我愉快地接受了连领导交待的演讲任务。
军人也服从命令为天职,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
我心中暗自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努力争取能拿到名次,为我的连队争光,也为我的班排争光,更为自己争得荣光。
心动不如行动,我就想怎么写演讲稿,题材从哪里来,我翻了不少有关雷锋的资料和故事,看了其它的一些反映雷锋精神的文章,综合一起,我把演讲稿定名为《雷锋,无名英雄的赞歌》。
这篇演讲稿子不长也不短,适合演讲场合和时间限制,写好了稿子,还要背诵啊,还要有表情啊等等,可见发费不少功夫才能做到这些。
在领受这个演讲任务的日子里,我一直加班加点,早起晚睡,睡梦里都是演讲词,走在路上还在想演讲词,全身心的投入到演讲准备之中去,苍天不负有心人,正式演讲的时候,我获得了第三名。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让我领会到演讲的魅力。
大家的掌声是对我最大的鼓励,终于如释重负,完成了演讲任务,为自己的连队争得了集体荣誉,为所在的班排也争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获得一份荣耀,为大家分享一份快乐,献上一份精神大餐食粮。
后来得到的奖品是一瓶日本进口的魔丝,当时应该值好几十元钱吧,洗澡的时候,在澡堂里全排兄弟共分享,我的心情也是十分高兴。
说实在的话,我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农村娃,听他们说过,看见别人用过,打过,而自己从来没有用过,感觉真好,自己美了一回,大家却也乐了一回,开心啊,快乐啊,凡名之所在,当与大家共分,凡利之所在,当与大家共享。
五
因工作需要,我又学习了无线电传培训技术,刚开始练习记键盘,固定手型,心中默记手指所在键盘的字母和区位,就像现在学电脑五笔打字一样。
教员对我们非常严格,训练也很苦,摆手型,还要求离键盘的高度一致,手指不能落下来,先是十五分钟休息一会儿,慢慢延长时间,三十分钟休息一会儿,有时侯要达到四十五分钟休息一会儿。
有点像新兵连站军姿的感觉,但新兵连是脚腿头并用,我们这是手脑心并用,要想啊要记啊,心中默记,头脑想。
手型固定成型后,就敲打键盘,练习空打,要熟悉习惯键盘字母,到最后正式纸打电文,一般要反复练习,直到熟能生巧。
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学习,达到一名电传员的要求,考试合格,才能正式接替电传员的工作。
我在电传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按时收发报文,从末出过差错,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后来,我在军队要参加军校补习班,必须从优秀士兵中选取,通过预考摸底考试,最后成绩好的才能进入补习班,经过三个多月强化文化补习,七月参加全军院校统考,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的,按照从高到低顺序,并结合所报考志愿与专业录取。
我学的文科,对理科知识不擅长,为了弥补不足,加大做题量,不断练习。
文科方面不断加强记忆和理解,我的政治一直都是我的强项,语文也不错,多看多记多写文章多背些名词名句,文学常识,还有文言文,做到全面撒网,系统复习,争取考个好成绩。
临近全军统考前三天,当是我七十二小时没有休息。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军校。心情非常高兴,曾经的两大愿望:军校要考,党要入,也完成了第一心愿。
为了这一刻,我放弃三年回家探亲的机会,为了这一刻,我与亲人分别了三年,年年都在值班站岗,年年都在异地他乡过春节。
为了这一刻,等了三年,盼了三年,望了三年,我的心在等待,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今天。
这一刻有许多的感叹,岁月无情,当年十九岁,如今二十二岁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赢了,军榜题名,感谢过去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关心我的领导、我的组织,我的亲人,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们。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梦圆军校,谢谢你们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我远在大别山区的父母,还有我的家乡亲人们,待到军校放假之时,我期待着和你们团聚,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乡亲。
三年多了,迎接春节的鞭炮声有时侯常在耳边响起,每年的春节都是在台上度过的,期间也有领导慰问我们,带来了许多糖果,给我们拜年,领导就是我们的父母官,但是每当零点的钟声响起的时候,我在军营,父母在老家,炮竹声声辞旧岁,又是一个春节在外过,我流泪了,但也很快把眼泪擦干,怕被其他战友看到。
男儿有泪不轻弹,前几年常思亲,慢慢习惯了,把军营当家,也就不想家了,安心服役,值好自己的班,站好自己的岗,做自己的事情,在军营建功立业。
我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功课,为考军校做准备,其实我还攒了半年的津贴一百多元钱,在当时岷山饭店附近,也就是锦江宾馆对面的一个小五金电买了一台录音机,充电器的钱没有了,又找其他战友借了点钱,又买了个充电器。
当时津贴很少的,每个月只有二十多元钱,我能存下来一百多元钱也是相当不易的,除了生活用品外,我都没有其它开支,很少去军营小卖部买吃的,一般都是去买生活必须用品。
跟我同批入伍的战友们,有的喜欢抽烟,有的喜欢吃零食,我不抽烟的,也没有必要发费那笔额外的开支。
我知道当兵不易,家里穷,家里苦,要省吃俭用,把津贴用到该花的地方去。
当了几年兵,一直没有从家里要过什么钱,也没有钱可以要,我知道家里的情况就是那样。
直到考上军校之后,听说要备点钱,军校急用。我才让家里打了几百元钱寄往成都,其它方面一直没有用家里的钱。
三年多义务兵的时代,随着军校录取通知书的下达,踏进了军校大门的那一刻就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曾经的苦辣酸甜,现在想起还是很难忘的,只有经历了,此生无悔,战士岁月,永远难忘记,让我飞到更高,走得更远。
感谢那段岁月的磨砺,成就我的军校之梦。
曾经的苦难,我走过,曾经的苦乐年华,我走过,曾经所有战士的历程,我走过,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真情,留下的是青春无悔战士之歌。
记录当战士的故事有很多,经历很多,有些忘记了,有些永远记得了,不管记得的,忘记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笑而过的过客,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转眼成空,而今迈步从军校一跃。
跟战士的时代说再见,跟我相处多年的领导说再见,跟我相处多年的战友说再见,跟我相处多年的曾经睡过的床铺说再见,跟我曾经用过的拖把说再见,曾经用过的发报机说再见,曾经用过的电传机说再见,曾经坐过的椅子说再见,曾经用过的电话说再见,曾经吃饭过的食堂说再见,曾经看过的电视说再见,再见了心爱的成都军营,再见了天府之国,学成之后,我们再相会。
六
告别天府之国成都,来到美丽铜城徐州,这里有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空军后勤学院。
来到这里感觉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军校不同于部队,管理非常严格,这所军校以管理严格著称各军校之首。
让人产生一份敬畏之情,也有履履薄冰的感觉,对于我来说,愿意接受军校生活的一切挑战,彻底改变自己,锻炼自己。
当时我是成空第一个报到的,我的名字在黑板上也是第一个写上的。
当我从成都坐火车来到徐州之时,刚好是零时,途中碰到一个老校友,他把我带到军校里面的寝室睡一觉,第二天又给我找了附近的一个蓝天宾馆住宿,住了一宿之后,我又等到第三天去报到。
我是提前到校的,当时还没有接待,等有接待了我就去正式报到。
正式报报之后,我分到了队上,我首先按照事先学校分配的学员队和班级以及各自的名字,住进了自己的班级。
随后又跟着队领导去帮助拉行李和出公差,我觉得也是很乐意的为大家服务,把从全国各地邮寄到军校的行李分类拉到所在队里。
让后来的学员一来就能找到自己的行李。到现在想起来也是值得,为大家服务是很高兴的事情,可以找到乐趣,农村娃儿,都做点没什么。
因报到来得早,当时学校都在放假之中,队食堂请的伙夫也没到,我们刚来到的学员要吃饭啊,队领导问哪个会做饭,我自告奋勇,承担大家做饭炒菜的任务。
把木材放进灶台里,很快生起火来,里面就可以炒菜煮饭了。在厨房里会切菜的帮着切好菜,洗菜,在大家的配合下,我们有饭菜吃了。
一会儿功夫饭菜都好了,大家愉快的吃起了在军校的第一顿饭,感觉也不错,大家齐心协力,也是相当于自助餐吧,自己做,自己吃,不亦乐乎,还是很给力的啊。
刚踏入军校之门的学子,都要进行为期一至三个多月的强化训练。
在那段时间里,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之中,我们除了规定的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全都排满了,早晨、上午、下午、晚上都要训练,多少汗水洒在了军校的操场上,洒在了训练的路上,洒在了异地他乡。
军官的培养是要经历过许多的苦难和磨难,经历过无数训练,吃过无数的苦。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
一切的训练都是为了磨练我们的意志,跑步也好,来回百米跑也好,五公里跑也好,都是在给我们意志加油,给力。
让我们能尽快适应军校的生活,更要能适应作为一名军官,为部队服务的必须身体素质和强大的意志力。
有的同学喜欢耍赖,但是最后吃亏的总是自己,每一个人都要过关,也没有后门可走,军校是培养人材的地方,更是教学严谨,训练严格,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考试时才能过关,自己才能学到真本领,才能直正全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军事素质,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
每位进入军校的学员,都要进行文化复查考试,分数差别相当大的,一律取消录取资格,退回原部队。
即使你的军事素质非常好,文化考试跟录取分数差距较大的,都没有机会上军校的。
所以对于文化复查考试,不能掉以轻心,认真准备,努力复习,以前学的知识不能丢,考试的题型还要记,还要练习下,生怕忘记了,考不好,给老部队丢脸。
当时我是特别用心,精心准备,认真做好每一道题,能得的分数一分也不能少,就这样我顺利通过了文化复查考试之关,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注册学籍,成了一名军校中的空军学员。
相比之下,我的有些战友就没有那么幸运,因文化复查考试的原因,未能继续军校学习,被退学了。
这对于他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和打击,对于我们这个队来说,也是一件遗撼的事情,我们又少了一个队友。
这位战友在未退学之前曾担任我们队的区队长,该同学军事素质非常过硬,很可惜文化有点差距,在复考中未能过关,最后淘汰了。
临走之前,我们全队列队为他送行,真得很感人。
或许这就是军校,实行全程淘汰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道是无情却有情。
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军校的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必须给自己鼓劲,时刻努力学习,全面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刻苦刻苦再刻苦,努力努力再努力,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就要被淘汰太了。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居安思危。
军校最苦的是百里行军,有人走下来,脚起泡了,流血了,肿了,这是对我们意志的考验,很早我们就起来了。身上的干粮很少,一壶水、一个鸡蛋、两个馒头,咸菜自带。其他都不让带,走一会跑一会,全身负重也不少,背包要背起,汗水湿透衣背,我真正的体会到,谁最苦,谁最累,我们的军校学员们。
有的学员,从未吃过这样的苦,也未走过这么长的路,说实在的话,我也是第一次走那么长的路,虽然当时在农村吧,最过也就是几十里的山路,十几里的路程。但是,现在走的是百里啊,而且身上还要背着那么多的东西,走走跑跑,跑跑走走,你说累不累。
大家走累了休息一会儿,吃饭都是在路边上吃。自带的干粮,不准带多,有限制的。
学员很多,队伍浩浩荡荡,非常有气势,让我想起电影里面大部队集结时的场景,走了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在一个山坡上休息会儿,随后继续向前进。
当时记得我们是零晨四点多天没亮从军校出发,到下午五点多钟才返回军校。
大家都很筋疲力尽,最想坐下来休息会儿,回到军校里面,受到全校师生热烈夹道欢迎,很让人感动。
有生以来第一次徒步走这么远路程,不间断的走,这也是对自己体力和意志再次考验。大家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经受住了百里大行军的挑战。敢于走自己未走过的路,再苦再累,咬牙坚持走完全程,坚持就是胜利!
军校除了学军事外,还要学文化专业知识,将来回到部队可以用的知识,专业性很强,我们所学的一些知识,回到部队就能用得上的,学以致用为原则。
学习基础会计、连队财务、连队给养,还有营房营产营具的管理,帐目处理,珠算技术、伙食调节、炒菜做饭、军事思想以及高科技军事知识等几十门课程。
我是农村出来的,学做各种菜以及如何炒,都由教员亲自给我们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各种小吃和面食也要教,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都能认真听讲听课,注重实际操作,每一个人都要炒菜,都要学做其它小吃。
对于我来说,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就会炒个菜,但是味道肯定不行的,菜炒好了,好不好吃,主要看味道,色香味形,面面考虑到,厨艺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做出来的饭菜大家才能喜欢吃,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在军校里还要学习如何管理财务,各种帐目的处理也要学。以前从未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军校里面都能学到。
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授予学员军衔了。
那一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露出了微笑,在昔日的淮海战场上,在淮海战役纪念碑前,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
那一刻注定是要载入个人当兵历史的,也是历史性的时刻,也算是一个准尉官了吧,只是还没授尉官军衔,但也离希望越来越近了,离军官就是一步之遥了。
学员们非常高兴,纷纷在淮海战役纪念碑前留影,记录这段历史的瞬间,展望自己美好的未来,踏着先烈们的足迹,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献身国防建设。
学校举行体育运动会,我也是全力以赴,积极备战,每天清晨很早就起来跑步,我报得是五千米项目,但我每天都要超过五千米的强化训练。慢慢地加大圈数和时间,多训练。
在军校的操场上留下了我跑步训练的足迹,更留下了我的汗水,因超常训练,引起骨磨发炎 ,跑起来非常的疼痛,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此次比赛项目,但是为队争光,争集体荣誉的信念不变。
军校运动会虽然没能参加体育项目比赛,但我用另外一种方式为队争光,为队争得了荣誉,用软的实力证明,我仍是好样的。
当时我作为我们队的新闻报道组组长,我是重任在身,全力以赴搞好新闻报道,我写的新闻稿子也都在运动会上播放,事后我们队教导员也过来慰问我,表示祝贺,为队争得了荣誉。
因为当时表现不错,教导员还奖励了我饮料喝,亲自送到我所在班级,真得让人感动,其他学员不可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没想到我只是为队里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好事,也是份内之事,但却得到了领导如此高的评价和信任,让我更有信心做好队里的新闻报道工作。
在学校的内部刊物上也有我写的通讯稿,这些都是我为队争得了荣誉,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那时候在军校里面,逢冬天来临之时,每周总有一次热水澡可洗,平时没热水洗,但还要洗澡,尤其跑完步运动之后,身上全是汗,总要洗个澡才痛快。
因为没有热水,就用冷水洗,我和同学阿标最爱洗冷水浴,大家相互配合,你帮我搓背,我帮你搓背,洗得不亦乐乎,虽然在零下几度的情况下,我们依然选择冷水浴,洗习惯了,也就不冷了,年青火气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现在让我洗冷水澡,我可不愿意,岁月不饶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已走过,知命之年,好汉不提当年勇啊。
那段时间,确实磨练了我的意志和筋骨,天不怕,地不怕,一心学习,接受全方位的挑战。吃苦是一笔财富。
临到快毕业的下学期,我们总喜欢做一个倒计时表,贴在文具盒上,写在本字上,记在心里也有。
默默地数着毕业那一天的到来,100天、99天、98天、97天、96天、95天……10天、9天、8天、7天、6天、5天、4天、3天、2天、1天 0天。毕业了、毕业了,学习结束了,解放了,所有的苦,都成为过去,寒窗苦,学子累,一切都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灿烂的明天。
当时在临近毕业之时,大家都忙着你找我签名,我找你签名,留下永远的回忆和纪念。
这一刻,很让人感动,大家互送祝福和美好的祝愿,把曾经的友情写在毕业册上,把过去的所见所闻,写在分别的毕业册上,不分彼此来自哪里,来自哪个部队,分到哪个部队,每一个人都留下自己的祝福,给分别的同学一个勉励,给分别的同学一个祝愿,更有真诚的忠告。
因为我们都是空军后勤学院了学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也是学校一员,我们曾经学习过,我们曾经一起训练过,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就让这一刻永恒,心若在,学校就在,梦还在,同学之间友情最可爱。
有的同学们分到了艰苦的地方,没有回到老部队,留下了伤心的泪水,除了对老部队的一份情结,还有对昔日同学们的一份怀念。
我很高兴能如愿以偿,分到自己所在的老部队,或许对老部队情友独钟,老天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在老部队一干就是二十年,时光任苒,可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真情;留下的是回忆,带走的是青春年华,奉献老部队,此生无怨也无悔,我爱你,老部队!
经过几天几夜的火车,我终于回到了美丽的蓉城—天府之国成都。我爱你,成都,我回来了。视驻地为第二故乡,奉献在军营!
七
回到老部队报到后,我就被分配到离成都有几十公里的一个叫五津镇的地方,接替一个老司务长,负责连队的财务工作。
作为刚从军校毕业下来的学员,立马接手财务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勇于接受挑战,不懂就问,向兄弟友邻部队的老司务长请教财务知识和连队的帐务管理以及粮秣的购买。
遇到记错的,不知如何处理,我都会向附近友邻部队的一个老司务长学习,慢慢地,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处理各种连队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接受了锻炼和提高。
现在回忆这段往事,真得感谢那位老司务长,帮了我很大的忙,还有其它单位的战友们,有时候不懂的问题,也跑其它友邻部队去问,也是算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在军校学的财务知识,理论是一回事,实践是一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处理好连队财务的工作。
干财务工作是一个心细的活儿,帐目不能错,发钱也不能错,少了自己赔,所以必须小心谨慎,认真细致,作为一个大男人,其实以前从未管理个帐目,发个钱,搞个会计,算个帐,连队经费也有许多科目,有对上的,也有对下的,收支两条线,总体平衡,略有节余。先收后支,不能超支的,对于刚从事财务工作的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各项经费如何开支,开支是否合理,有无超过规定的限额,是否符合财经制度等等。面对各项经费必须熟支报销的范围,只要在政策规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当报应报,充分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益。有时候也向上级申请一部分经费给予补助,以弥补有些经费的不足。
把在校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基层连队财务的工作实践中,一心一意管好帐,聚精会神做好帐。为基层财务建设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将在基层这个广大的舞台上,发挥自己在校所学的专长,把理论与实践融入工作、融入生活、融入军队后勤建设中去。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这个大课堂上,我还需要认真学习,加强业务知识更新,不断总结经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当好连队的红管家、半个指导员作用。
事隔几年之后,我曾经学习的地方,又迎来了一批新学员,准备考军校的战士,那时每年都要办一个补习班,不知道是多少届了,反正这是一个传统,给那些要考学的战友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复习环境,我当年也是一个受益者,很感谢补习班的教员们、队领导们。
现在受上级安排,调我到补习班担任司务长,为战士学员们提供后勤保障。管战友们的伙食,还要给战友们发津贴。
作为一个司务长,我深知领导对我的信任,还有战友们的期待,能在补习班任司务长,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那是经过站领导的深思熟虑,才会把你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分管学员队的伙食保障。
来到学员队之后,还要从其他连队抽调了部分战士和士官,来担任炊事员、给养员和炊事班长。
为统一思想,还要给大家召集起来开个会。
就如何搞好这届学员班的伙食调剂,融洽与就餐官兵关系,对搞好伙食保障的重要意义、以及上级领导对伙食调节的重要关注程度,全心全意投入到伙食保障中来,为学员们服好务,让战友们有一个良好的饮食环境,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加强伙食调剂,提高营养水平。让战友们吃饱吃好吃得有营养吃得更健康!
首先制定一周食谱,搞好主副食营养搭配,把有限的经费尽量投入到伙食上,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根据各个地方官兵的不同口味,制定大家皆能喜欢的菜谱,搞好大锅菜的做法与烹饪调法。粗菜细做,细菜精做。
如何变众口难调为众口可调,需要下大力抓好炊事员队伍的专业培训,我利用在军校所学的知识,让大家尽可能的把菜做好,把味道搞上去,如何做,怎么做,如何炒,怎么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也主动手把手的教炊事员,同时自己也带头炒菜,把在军校学的大锅菜做法豪不保留地传给炊事员们,战友们吃上我炒的菜,都说可口有味道,我也很高兴,让大家能一起分享我在军校所学的烹饪知识。想一想大家的满意,我的高兴,不也是件快乐的事情吗?
在补习班任司务长的一百多天的日日夜夜里,我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伙食保障中去,没有让领导失望,也没有让学员队的战友们失望,更没有让自己失望。
伙食满意不满意,大家心中有杆称,跟上一届补习班比,或者跟我所在的那一届补习班比,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届更比一届好,战友们基本上都很满意,领导也高兴,补习班结束后,我也获得了团嘉奖,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回顾那段补习班任司务长期间,我经常跑市场了解行情,掌握最新市场价格资讯,以便合理利用经费,制定周食谱,使经费做到不超支,又能使伙食更上一层楼。用心良苦为学员,曾经自己也是学员,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伙食,吃什么样的菜,味道是否好,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才能对症下药,搞好战友们的伙食。
能为战友们服务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职责所系,领导的重托,任重而道远,尽人事,知天命,公道自在人心。
走过那段岁月,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真情,在补习班的日子里,也结识了一些新领导新战友,还有友邻部队的战友们。
一些战友们,后来也考上了军校,有些分到其它单位去了,有些又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跟我一样,相识都是缘,认识都是缘,大家走在一起,能忆起曾经在补习班共事打交道的时光,脸上时不时都会露出了微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那段时光,他们军校的加油站,我是给力的,后勤保障有力。
八
我是长城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补习班结束后,没有多久我又被上级分配到另外一个基层单位任司务长,接替一位要转业的老司务长工作,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八年的岁月。
在基层连队一呆就是八年,想起真得不易,但是这八年,也是最最宝贵的八年,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来为基层后勤建设出力,保障有力,也是非常给力的八年。现在想起依然为那段时光而自豪。
在那八年里,我不仅为连队服务,也为营里的领导服务,连队战士们的津贴、士官和军官的工资我全部要负责发放,营领导的工资我也要负责,工作量虽然很大,但也值得的,能为大家服务是我的荣幸,我虽然累点没什么,能按时足额把官兵们的津贴和工资及时发下去,体现了财务人员把党的关怀和温暖及时传递给官兵。
给服役战士发放义务兵的津贴,也是党和政府对战士的关心,体现党和政府温暖与关怀。作为一种补贴,虽然不多,但也是必须的,有总比没有好,津贴发放表要自己手工造册,还要对照标准和年度来区分,不同年度的兵,津贴标准是不一样的,一项一项的算,最后还要累计出来,合计数必须要准,不能出差错,我用算盘算了又算,打了又打,那时候计算器用得少,用算盘比较多,在军校所学的珠算知识也有用武之地。
不像现在很少有人用算盘了,都是用计算器,或者电脑软件管理,时代不同了,现在搞财务真得很方便,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开发,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带来了解放,手工劳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连队的帐目有对上的,也有对下的,各个科目都要记帐准确无误,差一分就对不起帐目,就平衡不了经费。
要求每一笔帐只能记对而不能记错,方向都要正确,记错了方向,记错了科目也是无法平衡的,对财务人员的细心程度非常高的,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手工帐本记帐,不仅要对照收支的金额,一笔一笔地写在帐目对应的金额上,不能错位,如果错位了,记下来的帐肯定是必错无疑,到月底合计平衡的时候,帐肯定对不上,重新一笔又一笔的查错,那是很麻烦的事情。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小心翼翼地写字,聚精会神地算账,通常要算几遍,确认无疑是对的,才写在帐本上,写字也要认认真真地写,精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任何外界的干扰,这样下来,记下的帐没有错误,月底平衡跟上级对帐也就准确无误了。
每月都要编报经费平衡表,上报上级财务部门,以便及时掌握和了解基层连队经费开支情况。
我所在的单位经费开支都是不错的,不管是帐目记载,还是其他经费开支,都能达到上级财务规定要求,检查评比帐目总是能得到上级财务部门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我深深地记着一点:把每一笔平凡的帐算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笔简单的数字写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分钱都发到官兵手中,就是保障给力,把每一笔经费都用于基层连队各项建设中去,就是保障有力。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部队伙食经费有限,标准也是很低的,为了弥补伙食经费不足,改善官兵伙食,全军各部队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开展农副业生产劳动,自己养猪种菜。
在基层各连队,都成立了农副业生产队,平时专门负责从事农副业生产工作,大项劳动全连官兵一起参加。
一年有两个季节很重要,第一个是春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要到市场上采购菜苗的黄金季节。这个时候在城乡的偏远集镇上可以去采购到新鲜的菜苗。有时候也要跑很远的地方,最近的也是离营区有几公里的路程,最远有十多公里。
采购菜苗是个细致活,要选下当季最适合种什么菜,种好多,买多少株幼苗,还要考虑成活率高不高。
每次去选苗的时候,总是大半天的时间,早上很早就要去,下午才能回来,随后要组织全连的官兵出来种菜,有挖窝窝的,有浇水的,官兵们忙得不亦累乎,累并快乐着。
大家享受这份种菜的乐趣,菜种好之后,刚开始每天下午都要按时浇水,战友们拿起各自的洗脸盆去接水,用来浇灌菜苗。菜苗活了以后,等一段时间,还要浇粪水,施肥料,补充营养,让菜苗更好的生长,催苗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敢马虎,还要去买肥料施肥。
在给菜苗施肥的过程中,大家轮流用粪桶去挑大粪,连队干部带头干,其它同志都接着干,有些同志在家从来没有做个农活,挑起很重的粪桶,确实有点受不了,但大家咬紧牙关,硬是把很承重的粪水挑起来了,从某种意义来说,当兵吃苦,不仅在战场上,而且更在平时生产劳动上。
这些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公子,到了部队全变了,懂事了,爱劳动了,能独立生活,适应部队这所大学校,不仅学军事,更学种菜,下地劳动,体验劳动最光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种菜的劳动中大家都能发扬团队的精神,各班排分配的劳动任务,都能争先恐后去完成。
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转眼到了秋季收获的季节,菜田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蔬菜,萝卜、白菜、莲花白、空心菜、辣椒、茄子,青笋等。
萝卜丰收了,收获非常多,一般一次也吃不完,一个单位也消化不了那么多,有的可以向友邻单位出售,剩下的自家单位吃,还要做萝卜干,还要做泡菜,大家一起动手,切萝卜干,晒萝卜士干,泡萝卜,忙得不亦乐乎,享受丰收的喜悦心情。张三负责切,李四负责晾晒,把萝卜干挂在铁丝绳子上,过几天晒干了就要收起来,淹制,再过好几天,淹得泡得萝卜就可以吃了,早菜配馒头,味道好极了,自种的菜,能品尝其中的美味,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忘不了当时劳动的苦,现在尽情享受之分甜,这份乐,来自辛勤工作的结果。
忘不了当时为菜苗涨得更快,补充营养,施肥时挑粪流下的汗水。
忘不了在炎炎烈日下,为菜苗除虫打药喷酒农药那刺鼻的药味。
忘不了日日夜夜盼望着菜苗长大,生长的更快,长势的更好,精心浇灌,全连官兵留下的汗水与脚印。
莲花白丰收了,我们天天有一段时间用来包包子吃,召集部分官兵一起到炊事班来包包子,自做肉馅配莲花白斩细,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你包一个,我包一个,一会儿的功夫,一蒸笼包子就装满了,接着又要拿另一个蒸笼过来继续包,周而复始,一笼又一笼的包子,排得很高,架到灶台锅里蒸。
蒸好的包子,到了开饭的时间,战友们轮流排队来领,先确定每人分五到七个,等所有人都领完了,还有剩下的,不够吃的,还想再吃,可以自己吃多少拿多少,关键一点不能浪费。
有时候剩下的包子留到第二天早上吃,包子总是抢手货,战友们总是吃了还想吃。有点永远都吃不够,百吃不厌的感觉。
为了满足战友们的心愿,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天天都在包包子吃,直到把莲花白消耗完。
有一些莲花白要组织生产队的同志拉到市场上去卖。还有一些销售给友邻单位,一般卖给其他单位的,都是很低的价格,低于市场价,平价销售。
有时候在丰收的季节里,也选一些好的菜给部队首长家里送一点,让首长们也能享受到丰收的成果。
农副业生产给官兵带来了实惠,我们把旺季节省下来的伙食费,用在淡季补贴伙食费,极大的改善了官兵伙食,又弥补了伙食经费的不足。
在当时那个年代,伙食费标准很低,只有几块钱,不象现在这么高,几十块钱的伙食费,加上连队官兵休假退伙,人员调动退伙,节日会餐,粮秣上消耗一部份,用于副食品购买的经费有限,如何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关键上,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就是弥补经费不足的一个重大举措,全军上下利用有限的条件,能养猪的,就养起猪来,能种起菜的,就种起菜来,能搭蔬菜大蓬的,就搭蔬菜大蓬,见缝插针,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就地开展农副业生产,搞好农副业生产。
现在部队很少搞农副业生产了,除了少量的农场保留外,其他都不存在了,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的发展,军队待遇水平不断的提高,官兵的伙食费大幅度提高,改善官兵生活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如今都是营办伙食,集体综合食堂,有得吃上了自助餐,有的吃上了桌菜,有的实行分餐制,不管怎么样,就餐形多样花的改变,说明了官兵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经费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伙食费以前只有几块钱,现在几十块钱,增加了好多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个“养”字,重在平时营养跟得上,训练有劲头,战场上才能奋勇杀敌。
现在当你在走进部队的营区,看见的是整齐漂亮的营房,原先的菜地早已被高楼,训练场,足球场,绿化带所代替。
农副业生产对于所有当过兵的战友们来说,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我也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见证者,大家以前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位经历军旅的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至少会勾起曾经的记忆,就让那记忆变成永恒吧。
记得有一次采购的菜苗需求比较大,老乡的菜苗又不够,只有跟着老乡一起去他家里的菜园子现场采购。
乘车跟着老乡来到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的名字只今还记得叫什么果园村,现在肯定变化很大了,当时三环路规划的地方就要从他们村经过。
老乡的房子前面不远处就是自家种菜的菜园子,里面种植了很多的菜苗。也有许多的蔬菜。等到老乡把我们需要的菜苗采完后,时间很晚了,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了,我打算赶紧回部队去,老乡一直留我要在他家做客,谁便吃个便饭。 他做了几个好菜,感觉味道挺巴适的。边吃边跟老乡聊,老乡平时就是种点菜苗卖,有一个儿子也成家了,都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他没什么负担。老人还带我到镇上看了他新修的三层楼房。一楼是铺面,二楼三楼住人。
老乡打算把房子租给别人住,自己有住的,当时还问我住不住,租不租。
因在跟老乡闲聊的过程中,我曾经说过一件事情。我说我没有房子住,结婚住都是个大问题,如果我结婚的话,可以住他的房子,租金非常低,一年下来二千多元钱,一层楼全是我的。
我谢绝了老乡的好意,当时我还没结婚呢,谈论这事,为时过早,但老乡的真诚和热情让我感动。
每年到了需要采购菜苗的时节,我总会在乡村的集市上看到那位老乡,每次都要在他那里买些菜苗回去。
现在虽然不种菜了,也不在部队了,但那时搞农副业生产与老乡们结下的友谊常留心间,写下这段记忆,就是为了让记忆的闸门打开,军民鱼水情,谁最亲,谁最美,谁最累,我的战友,我的乡亲,我的兄弟姐妹。
或许若干年后,还会再想起这段往事,只要记忆常在,心若在,老乡的情义永常在吾心。
九
那时为保障野外机动演习,我就组织炊事人员天天训练就地挖灶做饭。接到任务后,及时做好演习保障预案,组织人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在野外做饭,首先要解决柴禾的问题,到处寻找木材,把以前营院改造时放倒的树木,用踞拉断,然后用斧头去砍掉,劈开一长条一长条,打包捆好,作为外出机动必用柴禾。
劈柴禾是个力气活,最费体力的,一会儿功夫就是满头大汗,大家伙轮流着劈,还要注意安全,斧头是不长眼的,所以劈的时候尽量小心点。
当段时间炊事班的人员非常辛苦,当时既要保障全连正常的饮食,还要抽空野炊训练,还要为野外机动演习保障准备充足的木料柴禾。
时间紧任务重,战友们一起努力,共同想办法。劈柴捡柴的各自分工,其余人员在外练习挖灶,灶挖好了,还要把行军锅放到灶上,试着生火做饭,忙得不亦乐乎不亦累乎。
以前炊事班都没有在外做饭的习惯,灶都是固定的打好的现成的灶,现在变成自已在外打灶生火,还真有点不适应,点了半天火又熄了,虽然放了点柴油上去,烧火也是有技巧的,不是谁都会烧火做饭的,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不可能立即把火引着,生起旺火做饭。
在外边还有受时间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把饭菜做好。时限很重要,掌握火候也很重要,在外边就怕火上不来,生不起,那样做的饭菜肯定是生的,没法吃的。
为了练就过硬的野炊做饭,炊事班担任演习任务保障的同志,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在外边练习打灶生火做饭,通过训练能够掌握生火做饭的本领,真的执行演习保障任务就心有成竹了,心不慌了,大家信心实足,干劲实足,盼望着演习的那一天的到来。
为了节省时间和受特定环境的限制,我们头一天就要把饭做好,第二天给战友们炒饭吃,还烧有汤,配有菜。中午那一顿,还是按照原计划进行,准时开饭。
头一天晚上,我们把所需的物资全部搬到一辆吉普车上,柴禾、粮秣、锅碗瓢盆、炊事用具,凡是能想到的,能用到的物资基本上都要搬上车。
第二天一大早战友们跟着车队出发了。我们的炊事车跟着大部队一起走,当时有几十台参加演习的装备车一同出发。有点像战争打仗时的壮观场面。
那天天气不算很好,时而有雾,时而又没有雾,以前一段时间就因为雾的原因,演习日期一拖再拖,延后了几天。
现在必须出动的时候了,虽然雾对我们的演习行动有点影响,但是总体上还是能缓慢通行的。我们边走边停,车队就这样最后终于顺利到达了演习集结地。
随后展开了机动通信演习,炊事班野外做饭保障车,按照原来事先勘测好的位置顺利到达集结地。车一停稳,组织人员搬运物资,一部分人员去挖灶做饭,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时间和人员。
我们在一个田埂边上打了个灶,一会儿功夫灶就打好了,随即把行军锅坐上,炖排骨汤,炊事班锅碗瓢盆交响曲各自按照分工忙碌着,一刻也不得闲。
我一边指挥大家做饭,一边跟演习前方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前方首长一直在关心和询问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开饭,后方炊事班紧锣密鼓忙碌着。
最后在全体炊事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开饭,圆满完成了演习保证任务,受到了参演部队首长和官兵的一致好评。
能让大家吃上热饭热菜,喝上热汤,我们做到了。
现在外出演习训练都有专用的炊事车,也不用打灶了,条件改善了,地震时在外保障全都用的是野战炊事单元,炊事班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也没有以前那么累了,做饭都是用气或电蒸的,很少烧煤了,部队后勤保障越来越给力了啊!
回忆那段演习野餐的故事,只是让人想起那个年代炊事员的辛苦,无私奉献在基层后勤保障第一线,为军队的后勤保障尽了一分力,为各项作战演习的顺利展开尽了一分责任,炊事兵永远是最可敬的,曾经和我一起工作过的战友都已物是人非,早已离开了老部队,哪怕岁月蹉跎,哪怕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同战友们一起工作生活战斗的日子里,是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让人永远难以忘记的,让人一生都会铭记的。
十
军队沿续多年的以连队为主的伙食保障模式,随着综合食堂的落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偏远连队外,大部分都实行集约化伙食保障。 一个大食堂可以容纳上百人就餐,改善了官兵的就餐环境,几个连队合在一起做饭炒菜可以节约许多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食堂的馒头都是用机器做的,减少了人工,缩减了炊事人员,采购都是批量的,也无形中降低了价格,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更好的改善伙食。也杜绝了一些不必要的漏洞,减少了经费开支。
大食堂的组建是我站后勤保障新模式的有利探索,新的综合食堂落成了,人员的配置和选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上级把我安排到组建综合食堂中来,和我一起的还有另外三个干部。
四个人成立一个班子,食堂办公室设立在食堂一楼。干部确立以后,还要选炊事班长和炊事人员。把以前老连队的炊事人员选调到新的综合食堂,继续做好保障工作。保留了一些原来的技术骨干,让他们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更好的为官兵服好务。
当时我还要给大家搞好思想动员教育,也是必要的环节之一,后勤就是服务的,如何融洽官兵的关系,服务好所有来就餐的官兵,对我们新成立的综合食堂也是一种考验,领导关注的地方,上级业务部门经常过来检查指导工作,有时候不打招呼就过来了,我们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从伙食调节到饮食卫生。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随时要经得起检查,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督促。
食堂组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牵涉到后勤保障的各个方面。上至班子成员的配置,下至炊事人员的选拨,样样都要考虑进去。
整个综合食堂能同时容纳机关干部灶、战士灶、以及几个基层连队官兵同时就餐。就餐人数之多,保障难度之大,要求之严格。
刚开始什么东西都要搞试点,以前没有搞个这么多人的就餐吃饭。米饭一顿煮多少斤,需要多少粮食,都要用心计算出来,宁愿多做一点,不能少一点。大家都在一起吃饭,不够就是很麻烦的事情。
以前这个单位饭不够还可以找另一个单位去打点。现在集中一起搞保障了,没有剩余的饭菜可调节,只能从细节做起,宁可多不能少,实在不够的话,只能煮面条吃,各种方案都要考虑进去。
根据试点的经验,每一次的饭菜买多少剩多少,就可以估计下次吃这种菜的搭配数量。还要考虑一些损耗的数量。尽量做到一不浪费,二不缺菜少菜,三保证官兵都能吃到食物定量达到的标准水平,有的甚至还超过标准水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兵贵在平时养好,营养一定要搞上去。各种饭菜品种的搭配,饮食花样的调剂,都需要照顾来自五湖四海,口味不同的兄弟姐妹。
每周食谱的制订是一个大的计划安排,一周的食谱决定了官兵这周吃好吃坏,营养搭配、品种调节,统筹兼顾。周食谱由炊事班长和食堂管理员、经委会的成员共同提出制订,报领导批准后严格执行,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改变食谱。
一周食谱的采购计划,由军人食谱系统自动生成,采购的原材料和配料需要多少,全部都可以自动汇总显示出来。采购人员可以按照标准和数量,到批发市场采购了。
炊事人员按照菜单来做饭菜,心中就有数,不会盲目做饭菜。每个菜炒什么,需要什么配料,都可以在计划单上看得出来,基本上杜绝了随意性做饭菜。
食堂的开饭时间也按照规定准时执行,不到开饭时间,食堂的大门全部要锁上,炊事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饭菜,一切准备就绪后,等到基层官兵来就餐。
就餐的秩序井然,热菜打在战士的盘子里,大家都很高兴,这一顿的保障等到所有人都打完饭菜了,才算圆满结束。随时还要观察官兵有什么需求,有些同志没有筷子了,没有碗了,我们炊事人员又要给同志们找碗,事事细心,周到服务,赢得了官兵的好评。
大食堂运行一切正常,各种后勤保障模式大食堂得到了试点。我们大食堂的工作受到了上级各个业务部门的通报表彰,我们所在的综合食堂列为全空军大食堂观摩试点单位,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空军的前列,我本人也受到了空军的通报表彰,被空军评为“基层优秀炊管人员”。
大食堂的工作搞得好与坏,关系到官兵的身体健康、营养水平,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后勤保障事关全局,必须保障有力,在有限的伙食费里面,把它花到该花的地方,用到该用的地方,精打细算,调节好官兵的伙食,让官兵满意,让首长放心,团结带领综合食堂炊事班的人员,一心一意搞伙食,聚精会神搞保障。
食堂管理干部、全体炊事人员都能已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安心炊事工作,有的同志快要退伍了,也还在炊事班的岗位上,站好最后一班岗,续写炊事班故事的传奇。把爱心,把忠心,把诚心,都献给了军队后勤炊事事业,他们是可爱的,虽然现在有的战友都退伍了,在地方了,没有联系了。
但当时的那份感情和情谊都还在,把爱留在了军营,把爱留在了炊事班,把爱留在了朝夕相处的战友们的心间,后勤事业的发展,靠得是一代又一代的炊事人员,一批又一批的炊事兵,让官兵能吃饱吃好吃得有营养。
炊事兵在大食堂里面工作最辛苦了,以前连队人少好做饭菜,现在人多,几百号人吃饭,洗菜做饭就需要时间,做饭的时间还好控制,有蒸汽笼蒸格做饭,多少时间好了,就能知道。菜的品种多,数量多,需要人工手切人洗,那也是一个细活路,还有其它的事情也要做,炊事班的活路比较多,压力也大,大家都能克服,一起为后勤保障服务,为官兵服务,无怨也无悔,骄傲啊,炊事兵!炊事班里有许多的故事,或许用一生也讲不完,写不完,感谢那可爱的炊事兵,我的战友,陪我一起度过了那段最美好的时光,最难忘的时光,共克时艰。保障了一次又一次的人员吃饭,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将会永远记在心间。
十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未,全军实行被装管理信息化系统,要把所有的人员的服装档案信息整理出来,全部要录入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前全是手工编报档案和人员信息,现在全部由电脑来管理,电脑自动核算和调拨物资。自动打出名册和花放品种与数量。接收这个统计任务后,我向连队领导汇报,成立一个小组,专门负责统计全连一百多号人的人员信息和服装档案表。
当时,加班加点,通宵达旦,累得不亦乐乎,忙得不亦乐乎。或许那时候精力充沛,拼了命在整,困了休息一会儿在整理,不仅为连队整理好了所有个人信息,还要帮助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继续做好其他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
现在想起来,也是值得的,为后勤信息化的保障出了点力,尽了一分责任,俺是长城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如今的军队被装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从最初的那个软件开始,一步步的升级,版本号换了一次又一次,但作为当初信息化数据的母本,数据源,当初我们所有辛苦整理出来的数据,一直都会保存在系统里面。
为一代又一代的军需人,一批又一批的军需被装助理员,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层,一个系统好与坏,没有数据就等于零。
当时的信息统计工作全是手工完成的,最后又是手工一个又一个的输入电脑里面的,我们把信息的基本数据统计清楚了,输入电脑,就由电脑自动化管理,这是信息化的必经之路,现在的助理员正在享受信息化的成果。
官兵们的军需保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每个官兵哪个时间换发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又可以再换发,管理系统自动就可以生成出来了。只要把发放标准输入进去,执行发放。所有的品种数量一目了然,信息化给军队被装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官兵们知道自己哪一年发的什么东西,下一次何时发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对助理员来说,不能遗漏和漏发,工作标准要求很高,做被装工作就跟财务工作一样,财务上钱就是钱,军需上物就是钱,物就是战斗力,官兵的冷暖都需军需操心。
当个好助理,也是时代的要求,官兵的需要,领导的期望。以信息系统为平台,认真搞好数据录入与平时维护,就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现在保障水平大大提高,官兵的军容仪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衣服品种多,什么时候穿什么衣,什么地方,什么场合,穿什么都有规定,品种也齐全,体现了以人为本,适体率达到100%,穿得更舒适,更美观。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形象之师,都能从军人的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从这个意义来说:军装很给力啊!
给力的背后是艰辛,是所有军需人给力的结果,也是从军委首长到各个部门领导大力支持和配合的结果。领导给力,才有军装给力,军装给力,官兵战斗更给力。
十二
那时,我在机关任职八年,先是从事给养工作,搞好粮秣保障。当时每月都要汇总各个单位上报需要消耗的大米、面粉的数据,根据上报的数据汇总编制粮秣需求计划,向军粮供应站报数据。
随后组织人员采购并配送到各个连队。偏远的连队可以就地自行采购,使用军用粮票采购,每月或每季度向上预借粮票。
军粮的采购都要跟粮站打交道,也就是军粮供应站。
各个地方都有,现在军粮也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了,都用的是粮卡和充值卡,有对上的,也有对下的,无需用粮票了,用卡非常方便,信息化就在军粮上的应用,让军需给养保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军粮采购回来了,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送去,以前是军用卡车送,现在可以用地方车送。方便很多了,各单位需要多少,只要按照计划分配来,不多也不多少,配送便捷了。
以前我在一个边远连队当司务长时候,我就要自行去采购粮食,拿着粮票和粮本去买粮,还要找负责人开购粮单据,手续繁锁了点,但也是必须的,在那个年代就是这种情况,你无法改变这个现状,有时候没粮的时候,急着去买,遇上星期天,人都找不到,急死你。
但也没办法,只有跑到别人家里面去找人,需要粮食,官兵要吃饭的吗,连队的粮草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基层半个指导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好在好事多磨,总算能买到粮食。
军粮实行改革后,方便很多,不需粮票,带张卡就可以搞定了,太方便了。买粮也有粮站的人负责送过来,一个电话的事情,军民团结一家亲,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也让军需给养助理员腾出更多的时间,搞好基层连队的伙食保障服务工作。
现在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以前粮站拉大米的粮食全都是麻袋装的,非常笨重,一袋子一百八十斤,又重又沉,搬也不好搬。现在的大米袋子很少用了,比较人性化,有一百斤一袋的,也有五十斤一袋的。这也是时代的进步,从麻袋到塑料蛇皮袋子,从装的数量的减少,反映了人们生活发展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或许人们没在意这种变化,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我们正在享受这份变化,享受这份变化的成果,享受这份变化所折射出来的人为关怀。
如果让你扛着一百八十斤的大米袋子,你肯定不行,但在那个年代,粮站的米袋都是麻袋来装的,历史不会重演,过去的终竟会成为过去的,当时我也扛个这些大米,很重很沉的大米。
当兵时出公差,我经常帮炊事班搬大米,或许农村的那段生活,让我有体力去干这些活路,但对于城市里的兵来说,从来没有做过,就是很受累了,你真让他搬,还真搬不起来,几个人一起抬是最好的。
麻袋承载了上个世纪许多人打工时的梦想,也承载了我上军校时的梦想,当时我的许多书和行李,全部用麻袋装,别无选择,如果你在火车站,你在军校托运物资的操场上看到的全是麻袋。
麻袋的记忆渐渐远去,作为历史的回忆,总在人的记忆之河里浮现,若干年后,依然会想起我搬我扛大米的麻袋,我运书的麻袋、我运行李的麻袋。
麻袋的故事,只能变成一个故事,以后更会变成一个传说,历史的传说……
因工作需要,后来我被调到机关干部灶,刚刚新组建的,需要炊事人员,需要这,需要那。事情也是繁锁,为领导服务,也为机关干部服务。
一个新的灶,白手起家,许多物资和经费都需要向上请示申领,没有钱,向上面要,没有物资向上面要,最主要是钱的问题,有了钱就可以保障一切,可以采购所需用的物资。
那段时间既兼管理员又当司务长,把我累得不行,上也跑,下也跑,城里的集市有我的身影,机关的办公楼里有我忙碌的身影,机关灶的食堂里有我的身影。
等我把一切都理顺了,干了一段时间后,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组建任务,我又回到了原来的单位上班了。那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组织上安排转业,但上级没能批准,方案就上报了,但未获批准,让我信心百倍,继续在机关工作,后来从事军需被装工作,一干一直就干到了转业。
感谢上级组织对我信任,以及咱们单位领导对我的关心与帮助,让我分管总站的军需被装工作。
刚接手军需被装工作,也是全军军服被装改革的一年,那一年实行了07式军服,这一年,在军需史上是件大事情,也是史无前列的三军大换装。
回顾军服调整改革的日日夜夜,三年大换装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至今记忆犹新激动不已,令我终身难忘。作为一名军需被装助理员,在基层从事后勤被装工作十二年,年年给官兵们发放被装,这次又能有幸亲历了和见证了07式军服改革,让我倍感荣幸和鼓舞,见证了一段军需被装改革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动后悔,累并快乐着心情好着。
当看见所有的官兵都能穿上我亲自参与量体套测发放的07新式军装,心情非常激动,以前付出所有的累、所有的痛所有的苦,都在笑声中。
作为一名军需被装助理员,我亲历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三军换装。任务重,时间紧,每一个节点工作都必须按时完成。量体套测是保证军服适体率的关键之所在。接到任务后,积极跟上级军需部门协调,军工厂量体小分队带着衣服和量体套测人员,跟机关干部和连队的军官套测服装,并及时做好登记造册工作,编制好花名册,将有关数据录入电子表格和军服套测系统。义务兵和士官的套测工作也是按照上面的要求,确保不漏一人,不少一人,积极跟有关部门协调。
从边远连队到基层连队,从市区到郊区,凡是我们部队所在的地方,都全跑过到,确保不漏量一人、不错量一个。
我们的单位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搞好量体套测和数据录入汇总上报工作。在数据的录入汇总工种中,加班加点,仔细认真核对,依照套测登记表的数年,一项一项的录入,记忆最深的是为了赶在规定的节点上报数据,我加了一个通宵,至今让人难忘怀。
今天想起来,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情,为全军大换装的工作尽了一份责任,出了一份力,军需被装发展史上有我们的一份功绩,大家穿的衣服,没有我们的助理员的辛劳,就不会按时穿上崭新的07式军装,全军所有的被装助理员,都投入到这史无前列的大换装工作之中去。
大家都能克服一切困难,迎难而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精心组织量体套测和服装发放数据统计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军服调整改革方案的顺利进行。分阶段分节点完成了换装任务。
有的战友跟我一样,换装任务完成了,也离开了部队,有些继续在这个助理员的岗位上为官兵服务,有些调动了工作,但三年大换装的历史功绩,始终都会有助理员的一份,这是对全军后勤保障工作最有力的支持。
当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有些同志也走了,我跟他们一样,也离开了这个岗位,更离开了军营。回首往事,感叹万千,三年多的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为了责任和使命。我们这些助理员抛弃一切思想杂念,有家不能回,有爱不能爱,舍小家,顾大家,把爱埋藏在心里,把家变成思念。全心全意为官兵服好务,搞好换装工作。
来自五湖四海的被装战线上的同志们,都是好样的,都是最可爱的人,都是把青春和心血献给了钢铁长城,献给了军需被装事业,献给了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岗位,曾经发换过衣服的仓库有他们的身影,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他们对军需被装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留下了一种情结,留下了一段难以忘却的全军三年大换装历史。给力啊,军需被装助理员!
07式服装,品种多、数量多、标志服饰多,被我称为“新三多”,如何保证发放的同时,不出差错,又能提高发放效率,根据人员的着装号型从大到小,分批次发放,有些标准服饰比较多,我们就采取用塑料袋装起来,可以减少少发漏发。
分发物资是一个最细的活。一个品种一个品种的过,一个型号一个型号的排,从大到小,每个型号达20多种。排好后,还要打上字,以便发放时好寻找型号。
组织了发放小组,帮忙发放物资,加班加点,大家都忙碌着,我既要协调指挥,也要组织发放。
看每个品种和数量有无漏掉,有无多发,清点每人的发放数量,对照名册,认真做好登记和签字工作。边发边看边登记做上记号,确保发放无差错,少一个也不行,多一个也不行,07式服装都是按人来的,如果有人多领了,其他同志可能就少领了,要么号型就打乱了,对照号型发放,是什么号型,穿多大,名册上都有登记,严格按照量体套测的号型的发放。有些个别特体人员的服装型号,还要请军工厂专门订做,目的是让大家都能穿上适体的新式军装。
发放服装的过程,有时候真得饭也来不急吃,经常饱一顿、饿一顿,主要是为了尽快把衣服发到官兵手中,上面的时间要求紧,没有休息日,在发放的那段日子里,其它同事都可以有星期天,我是没有的,一天当三天来做,可想而知,当时的时间紧迫感。
有些事情也是逼出来的,你今天不发,明天也要发,而且官兵们都要盼望着能穿上新军装,心情可以理解,上级机关的要求也可以理解。
既然干上了这行了,也就拼出去了,早点完成上级交待的换装任务。在发放的同时也有上级部门过来检查指导发放工作。
对我们的服装发放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表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年我也被上级评为“07新装换发先进个人”受到了通报表彰。
从事三年大换装,把我的头发也熬白了不少,操心啊。做自己的事,让官兵去说吧。
官兵们平时有些事情经常找到我,我都能立马可以解决。衣服的型号不适合,也要想办法协调号型,跑上又跑下,直到给官兵们的事办好了,这一天才能歇下脚,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哪怕为了一点点的小事情,军衔领花上少了个锣丝丁丁都要想办法去帮忙找一个。
官兵无小事,搞被装就是搞服务,有时候不能调换衣服,还要跟大家做好解释工作,理解万岁啊。好在与我相处的同事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也理解我这份工作的辛苦。
从事被装工作那几年,多次被上级通报表彰,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组织的关心,首长的帮助,同事们的协助,官兵们的给力,个人的努力。感恩的心,感谢组织,感恩的心,感谢各位领导、感恩的心,感谢各位同事们,感恩的心,感谢各位官兵们,感恩的心,也感谢我自己,让我努力完成了上级交待的换装和其它保障任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的服役期限达到规定的年龄,就要离开军营,说起来真的舍不得哟。第一次没有走成,第二次再所难免,因为确实到了该离开军营的时候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选择了军营生活,总有一天要离开军营的,这是必然的规律,有参军的时候,就有转业的时候。带着不舍,向二十年的军旅告别。
后记
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段军旅中的当兵岁月,对于我来说既充满了不舍和难忘,又充满了欢喜和感恩。
这不舍来自真的不愿意离开,那倾注了自己青春年华的军营;这难忘来自经历过的那么多的事情;这欢喜来自军营成就了我的梦想;这感恩来自二十年军旅生活,一路走来,组织的关心帮助,有那么多的战友,那么多的领导、那么多的亲人,对我的成长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军旅时代的结束,又是地方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致敬二十年军旅生涯,致敬那曾经走过的青春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