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郇如启的头像

郇如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30
分享

湿热交蒸大暑天

大暑的大门刚打开,热浪便潮水般一波波的袭来,人如同在桑拿房里汗蒸。

此时,如果飘来一丝自然的凉风,便是奢侈的享受,“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南宋诗人曾几就有这样的感叹。诗人尤袤面对湿热更是牢骚满腹:“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但是牢骚归牢骚,标志着盛夏最炎热的大暑还是如期而至,自然规律谁又阻挡得了?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了大暑的含义:“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地面的蒸汽在猛烈的阳光下氤氲,热浪在空气中腾挪跳跃,绿荫、水塘便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首选。但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存在,炎热对农作物旺长、对草木繁盛都是有利的。

古人将大暑到立秋这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用现代话表达就是:暑夏气温高雨水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滋生出许多小飞虫,夜晚萤火虫在腐化植物上飞来飞去寻找小飞虫食用,“草腐无情却有情,化为萤乃傍宵行”是对萤火虫活动的描述;二候是暑日土壤高温潮湿,为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三候是伏暑季降雨成为常态,天空中的云随时都会形成雨点落下。古人对三候的描述,营造出闷热、潮湿的氛围。

炎暑景象奇

与冬季南北温差悬殊不同,大暑季节,南北温度相差不大,35℃高温在大部分地区已是司空见惯。此时空气仿佛静止,水牛整天卧于水中,家犬吐着舌头散热,劳碌的人们衫上滴着汗水;金朝诗人赵元手中的扇子成了摆设,“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不到广寒冰雪窟,扇头能有几多风。”面对炎热,摇头晃脑的赵元显得无可奈何。

炎暑是难熬的,却也催生出别的季节看不到的景象,雄蝉在炎热的夜间尤爱长吟,往往是一蝉先唱,百蝉和声,继而噪声彻底碾压黄莺的歌喉,碾压蛐蛐的弹奏、蟋蟀的高歌,“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对身处异乡的游子来说,聒噪的蝉声是优美动听的夜曲,唤起乡愁梦境的复苏,继而驱赶燥热和寂寞,在爽意中度过漫漫长夜。

夜幕降临,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总是赋予人们无限遐思:那扑萤的少年可是东晋的车胤?那高飞的萤火虫可否能陪伴繁星?如果说夏季的夜空给人凉爽的感觉,那么萤火虫所点缀的夜空,则为寂寥炎热的人们送去一缕慰籍。“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为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唐代诗人虞世南对萤火虫的想象如同清凉的细雨,浇的人们心旷神怡,浇的草木颤巍巍地舞蹈起来,不经意间,夜风便轻缓地吹来……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夏季的草木、庄稼像舞动的绿锦盈衍田畴:玉米须随风摆动,红薯秧爬满田垄,芋头招摇着阔叶,草木尽展繁茂……沟塘的蟾鼓蛙鸣阵阵,为空旷、寂寥的原野增添了几多活力。惯于联想的诗人更是把青蛙与稻谷丰收一起吟咏,营造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境,随生出“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的怀想,描绘出“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的画面,“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其实,诗人无意识的站在保护大自然的一方,咏出了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

荷花是盛夏的使者,是纯洁的象征。那翡翠似的荷叶像倒立的阳伞罩于水面,晶莹的露珠在荷叶上翻滚,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摇曳生姿,散发出阵阵清香。怨不得宋朝诗人李重元发出“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的慨叹,杨万里则惊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宏达壮阔。是啊,炎炎烈日下,一池荷花足以让昏昏倦怠的人心旷神怡起来,尝试着与这夏日的精灵对话,赏读她的英姿和秀丽,感受她的清凉、纯洁和飒爽。

历经千年,虽然荷花的品种在改良中进化,但是古今诗人对美的审视是相通的,千年前对荷花赞颂的涟漪照样能撼动现代人的心灵,面对秀外慧中、秀色可餐的荷花,有谁能够拒绝呢?况且联想起那颗颗莲子、节节白藕,就更让人垂涎欲滴了。

雨滋万物茂

大暑节气正处“三伏天”的中伏,天气变化无常,时而高温酷热,时而雷暴频频,时而淫雨连绵。正因为炎热促使大自然中雨水的快速循环,才有了频繁的降雨,有了草木的旺长,有了葳蕤繁茂的夏季。大自然的这种因果相应,印证了雨热的交叠规律。

你看,伏暑季的暴雨颇显高调、骄横,像古代皇帝外出巡视,不厌其烦的让雷电开道,狂风随行。“烈日如焚正蕴隆,黑云载雨泻长空,搜龙霹雳一声歇,庭竹潇潇来好风。”暴雨的场景总蕴含着一股悲壮和洒脱,雨后如洗的绿叶,潇潇的翠竹则增添了伏暑的生趣;横跨天空的彩虹更引发出宏阔且大度的浪漫。

雨有时缠缠绵绵地下几天,致使江河库塘水位暴涨,淹没庄稼,冲毁桥梁道路,滑落泥石流,这时人们对雨的浪漫印象顿消,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使人产生出本能的恐惧。

客观地说,伏暑的雨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它们从华南、江南一带登场,在西南季风“咚咚锵”的伴奏下,向北高歌挺进,加上副热带大气循环的捧场,在华北、东北盼雨的舞台便显得酣畅恣意起来。“长风卷地驱炎暑,暴雨翻空送晚凉”,炎暑给了庄稼繁茂的机会,雨后的晚凉又何尝不是人们的期盼?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高温满足了草木庄稼的旺长,而旺长需要大量的水分,频繁降雨恰恰弥补了这个看似的缺憾,因而“雨热同期”成为华夏大部分地区伏暑气候的最佳搭配,不得不承认大自然是公允的。

优越的气候资源使得古人感慨万千:“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最佳音。”雨水为南方中晚稻成熟、抽穗提供了水分,为华北玉米、花生生长提供了水分,为东北、西北的大豆、棉花生长提供了水分。隔三差五的降雨满足着这些作物的需求,你能不感恩大自然的恩赐吗?

伏暑季的水果同样感受着高温、雨水的恩惠。西瓜、葡萄、苹果、雪梨等都是含水量大的水果,在雨热同期的伏暑,才有了“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的葡萄上市;有了“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清敌炎威退,凉生酒量宽”的西瓜端上餐桌;有了“骨里馨香风不隔,胸中水雪齿偏知”的雪梨分享。

高温慷慨的无差别对待每一处土地,可雨水却显得吝啬了点。当沿海、华北暴雨频频之时,深居内陆的大西北,则成为伏暑季节降雨最少的干旱地区。尽管有时雷声贯耳,狂风大作,眼瞅着天空就是不降雨;时或落下小雨,却无法缓解干旱和燥热,“轻轻丝葛汗如蒸,空有云雷未见灵。”盼雨的心情切切,偶尔的一场大的降雨会让人高兴好长一段时间;草木滋润了,庄稼滋润了,燥热的心也滋润了,盼雨的人们更像逢重大喜事一般。

暑夏应三伏

大暑的日期与“三伏”的中伏日期几乎重叠,是全年气温最高,空气潮湿且闷热的时段。

三伏天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那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酷夏时节属火,而干支纪日里的庚属金,金怕火烧熔,所以每逢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日期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日期10天或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日期10天。中伏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夏至节气后庚日出现的日期,当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的日期或10天或20天不等,而初伏和末伏均为10天。

唐人张守节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在古代称长夏,长夏曾一度与春夏秋冬并列,将四季变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面对漫漫严冬、暑夏,祖先将其分段描述,以期按序有秩的度过。严冬是以冬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段,一直数到九个九天结束,称为“冬九九”;暑夏是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段,一直数到九个九天结束,称为“夏九九”;这样的划分,使人们在度冬、度夏中有了节点,有了遵循和盼头。

冬九九歌至今广泛流传,妇孺皆知,而夏九九歌却没有这样的幸运,也许是闷热、潮湿,使先祖们不能像冬季围炉那般悠闲传唱的缘故吧。但夏九九与冬九九相对应,当冬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之时,夏季三九、四九恰是全年最炎热之日,“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切实反映了日期与物候间的关系,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

虽然夏九九歌没有冬九九歌那般脍炙人口,但也切实反映了暑夏的特征。不妨把《夏九九歌》予以抄录:“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这歌谣书写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是传统文学的珍贵遗存。

民间谚语是经古人长期观察实践得出的结论,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和智慧。如果按二十四节气排序,立夏意味着进入了夏天。而民间一般认为入伏才是夏季的开始,过了三伏天盛夏才算结束。“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古人认为:每年太阳对大地赐予的热量是恒定的,是早释放还是晚释放,那要看上天的脸色了。且不论这说法是否科学,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民间的这些谚语对农耕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习俗与养生

习俗是人类在千百年中逐渐形成的,大暑季节的习俗同样散着历史的尘烟。倘若说避灾、祈福、养生是各地方习俗的主旨,那么围绕主旨所衍生的一系列虔诚仪式,则将习俗活动推向精彩纷呈的顶峰。

喝伏茶。古代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与今天的我们相通的。进入暑夏,很多村都在村口搭设凉亭,把金银花、甘草、茶叶等煮制成茶水免费供路人喝,叫喝伏茶。岁月流逝,现在这些凉亭很少见到了,伏茶自然也失去供应。不过浙江温州仍然保持着这一“善莫大焉”的习俗,在街头、村口设置凉亭,每个凉亭都有专人煮茶,放些一次性纸杯,免费供行人饮用。现在的施工工地也将绿豆或茶叶煮制成伏茶,免费供应。炎炎夏日,伏茶,给人们送去清爽和人文关怀的暖意。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渔村的民间习俗,寄寓了送暑祈福,送船保平安的含义。临近大暑,大暑船按三桅帆船的缩小比例用纸木建造,船里放上祭品,在舞龙表演和鞭炮声中缓缓行进,而后拉出渔港点燃任其沉浮。现在沿海地区把一习俗开发成文旅活动项目,每逢大暑日,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欣赏这一文化盛况。

喝伏羊汤。华北地区流行大暑这天喝伏羊汤的习俗,山东临沂、枣庄一带大暑喝伏羊汤是大暑节的必选,据说这天喝了伏羊汤,夏季不中暑、不生病。三夏大忙刚过,几个人围坐一起边畅谈农事,边喝着鲜美的伏羊汤、嚼着新面馍,该是很惬意的事了。

大暑期间祭祖是大多数地区的习俗,民间称农历六月十五为“半年节”,这一天上坟祭祖怀念逝去的亲人,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成为约定的习俗。

“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大暑节不同的习俗是各地物候特征的反映,比如,盛产水果的台湾就有大暑吃凤梨的习俗,同样也有过“半年节”面向大陆的祭祖习俗。

养生是盛夏不可忽视的,“冬病夏治”符合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不管怎么说,养成多喝水、多食新鲜蔬果,避免暴晒、少吃油腻食品等良好习惯,是养生的关键所在。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大暑过后,夏日的暑气在一点点消失,凉爽的、金灿灿的秋季也在翩翩而至的路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