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郇如启的头像

郇如启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1/13
分享

大医担当

  引子

古老的祊河从沂蒙群山的大筐崮流出,曲折蜿蜒汇入沂河。在祊河左岸的开阔处,坐落着临沂市人民医院北城院区。

风雨沧桑,岁月峥嵘。临沂市人民医院的前身从1891年蹒跚起步,历经逼仄的窘迫,战火的洗礼,科技的注入,成长为今天拥有四个院区、名医济济的现代化医院。

在院史馆,思绪穿越时空。追溯到临沂旧城南关的几处院落,那是临沂市人民医院的最初雏形,后几经募捐建起一座四层小洋楼,这就是临沂市人民医院的前身。这里,曾力挽过一个个垂危生命划向死亡的边缘;这里,曾接产过一个个新的生命降临人间;这里,曾用生命阻挡过瘟疫的肆掠漫延;这里,浸润着高尚的医魂和医德的荣光。“起死回生,恩同天地”,随着饱蘸情感的解说,我们内心陡生出虔诚的敬畏和敬仰。

当国难来临,临医人的前辈们毅然冲向战火硝烟,枪林弹雨里忘记生死,抢救着一个个伤员,用鲜血的淬炼,在蒙山沂水树立起一座“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丰碑;当疫情来临,传承着沂蒙精神的临医人,更是以“守护健康,舍我其谁”的姿态战斗在防控一线。

一张张泛黄的病例,一份份犹散药香的处方,一位位淳朴和蔼的先辈照片,无不赋予沧桑,教人感悟;百年积淀的文化基因和老区传承的红色基因,增加着院史的厚重和底蕴,辉映着今日的医道和光彩,传递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古老又崭新的理念。

130余年的院史,是一代又一代临医人为百姓健康和幸福不断攀登奋斗的历史;130余年的院史,是一代又一代临医人踏潮扬帆不断壮大的历史;130余年的院史,见证了临医人的大义和担当,爱心和奉献,进取和开拓。

顺着时空的阶梯,我们徜徉在今天的临沂市人民医院。相较于130年前已是天翻地覆的巨变,医院的四个院区宛若雄鹰展翼,翱翔于天空,护佑着沂蒙百姓。北城院区、解放路院区、河东院区、长春路院区总开放床位已达4400张,员工6565人;年门诊量近300万人次,平均住院日5.81天,出院病人约20万人次;仅北城院区就设置了79个临床科室。医院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全民共建共享成效为目标,扎实解决着群众就医的急难愁盼难题,赢得了群众信赖和赞誉。

大医担当,拓步前行。现在的临沂市人民医院是山东省首批三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高级脑卒中防治基地,国家临窗药师培训基地。屹立于现代化的地市级医院之林,比肩着国家级的殊荣,临医人充满自信。

他们是专业务实的群体,用精湛的医术,回春的妙手拯救着一个个生命;他们是创新开拓的群体,不满足于现状,一直走在改革的进程中;他们是拼搏奋进的群体,在院党委的正确带领下,顶风踏浪,扬帆远航。

古老的祊河随着沂河流入大海,它融合了临医人大海般的胸襟,踏潮样的气势,在时代大潮里闪烁着耀眼的浪花。

  第一章 医海擎云帆

冬日的星空清寒静谧,宛若一幅深邃的画卷。

星空下的临沂市人民医院紧张、忙碌。

来来往往的救护车顶灯急促的闪烁,鸣笛声划破夜晚的寂静,像挥舞翅膀的天使,传递着生命的希望,也传递着健康的依仗和幸福的依托。

在灯光如昼的办公室里,党委书记李凤鸣仔细审阅着各个院区的汇报,不时签着批语;医院的规划远景虽已斟酌修改了多次,他仍然以前瞻的思维反复佐证补充着。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医院的领头雁,他深知“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的古训。

李凤鸣心中无数次描绘着医院的发展蓝图:医疗技术上台阶,让百姓不出临沂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就医条件:打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平台,提高群众的就医满意度:加强人才建设,造就名医群体,使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病有良医。

远景宛若灯塔,引导追梦人迈开坚定地脚步,目光高瞻才能行得更远。

临沂市人民医院发展的步履坚定致远,在山东省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服务绩效分析结果中稳居第一方阵,在竞争力艾力彼排行榜中连续5年位列全国地市级医院前十强。倘若说这只是医院实力的象征,那么医院的“六大中心”建设,则是攀登医疗高峰迈出的坚实一步……

李凤鸣起身望着窗外,一股沉甸甸的责任压在心头,群众的健康期盼是一道命题,医院该如何解答?

目前“六大中心”建设中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癌症中心等运作良好。令人欣慰的是卒中中心综合排名稳居全国前列,连续4年被国家卫健委脑防委授予“五星高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癌症中心均列入省级救治中心。这“六大中心”向上对接国家标准,向下聚焦基层需求,提升了全民共建共享成效,使患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尽管医院取得了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5个省级重点专科/专业项目;院党委被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但进取者是不满足于现状的。

李凤鸣在党委会上说:荣誉是鞭策,决不能躺在荣誉上止步。要拓宽视野,紧盯远大目标,以科教提升,人才引育为动力,满鼓风帆,永远奋进在路上。

  第二章 技高惠患者

科教兴院是临沂市人民医院实施的兴院战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统领,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核心,院内优势专科为重点的学科建设体系。体系的建立,使特色科室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医术精湛的名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健康的福音在沂蒙大地氤氲。

1、瘫痪多年的妇女站起来

在临沂郊区的一个小村,瘫痪病人重新站起来的故事被作为传奇散播到四周村庄。

原来这村有位女性肾炎患者,一直口服激素药物,时间一长导致了股骨头坏死,站立成了奢望,只能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万般无奈之下,患者想到了以死解脱,经婆家和娘家人百般劝说才打消了轻生念头。

善良憨厚的丈夫知道妻子平日爱干净,每天早起晚睡,做饭、洗衣、照顾妻子,一切收拾好,再外出打工。每每望着丈夫疲惫的身影,妻子禁不住泪眼婆娑,满是愧疚的捶打自己不争气的双腿,埋怨自己命苦。

古语云:否极泰来,苦到极致现福音。丈夫终于听人说临沂市人民医院的韦标方能使股骨头坏死者站立,这信息对患者来说是莫大的喜讯啊!但不知真有其事还是传说?

夫妻俩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来到医院。韦标方听了患者主诉,怜悯之心顿生,开宗明义地告诉患者:“你的病,我能治!”

简短的6个字,扫除了笼罩在患者心头多年的阴霾,患者和丈夫的泪水一下涌出。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医生对治愈结果是不表态的,即使患者追问也含混其词,以留退路。韦标方何以敢直言不讳的向患者表态?

因为他有这个医术实力,更有这份担当!

韦标方——临沂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山东省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际骨坏死循环研究会中国区常务委员等,这些职称的每一项都如金子般沉甸甸的闪着光辉,更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与汗水。

接下来,韦标方组织了多学科专家对患者进行会诊,制定了手术方案。万事俱备后,韦标方主刀为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手术室医护们紧张而有序,手术室外丈夫数着秒坐立难安。

近2个小时,患者被推出手术室,手术成功!

患者康复的奇迹,见证着韦标方的承诺。第二天,患者可以拄拐杖下床行走,第四天患者顺利出院。

谢谢,谢谢!这是俺做梦都盼望的啊,这奇迹出在俺家,俺祖上积德了。看着能下床走路的妻子,患者的丈夫语无伦次。

回家后,能下地走路的妻子为丈夫做了顿热腾腾的饭菜,慰劳多年辛苦照料自己的丈夫;同时自言自语地说:要是韦医生能来吃多好啊!

高超的医术,使欢声笑语重回这家的庭院,也在百姓中赋予瘫痪病人能走路的奇迹传说。

2、凋谢的花儿重绽放

这天早上,医院接到一位年仅22岁的女性患者。患者在早餐时突发眩晕呕吐,随后昏迷。

120救护车风驰电挚的将患者接到临沂市人民医院,张绪利医生首先会诊,经检查确认为小脑出血。患者随后被转至卒中中心急诊,呼吸内科、外科等科室的医师立即前来联合会诊。

此时患者已陷入深度昏迷,瞳孔放大、四肢瘫软、无自主呼吸、口腔内冒出泡沫样血性液体,患者在强心药物的支撑下仅存微弱心跳,生命岌岌可危。

家属得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后,预测着即使开颅手术能保命,怕也是植物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在放弃治疗还是坚持手术之间拿不定主意。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患者的生命在一点点滑向死亡的边缘。

当班的贺峰副主任、赵富春副主任急得抓心,希望家属尽快做出决定;刘振川主任在仔细审视患者脑CT后,认为微创手术后,患者生存并恢复的希望很大,力主做手术挽救这位年轻女士的生命。

经医生再三解释力劝,病人家属最终同意入住神经内科ICU,接受手术治疗。

赵富春副主任医师主导了手术操作,小脑手术是一项高级别的手术,需要的是精熟的医术,谨慎的心理。手术室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液化外引流等手术按规程紧张地进行着。

大约3个多小时,患者推出手术室。

想不到第二天奇迹出现:患者苏醒啦!复查脑CT得知小脑、脑室血肿被清除;术后第3天,脑脊液循环通畅;当日拔除小脑、侧脑室引流导管,患者被移出危重病室。

一场生死营救,一场排除犹豫走向坚定的抉择,一场彰显医生大义情怀的劝说,上演出人间真情的实剧。患者现在已能生活自理,并做一些家务活。

一朵即将凋谢的花儿重又绽放,一个濒临死亡线的生命重获新生,这是医者仁心的善良,是医者使命的担当,更是背后高超医术在做保障!

在庆贺患者新生的同时,我们更赞美医护人员的医德和品操。

3、磨去蛋壳而内膜无损,他成功了

提到王明光做脑肿瘤的高超医术,先从他练习剥离鲜鸡蛋膜的基本功说起。

脑肿瘤手术是最高级别的四级手术,要求主刀精、准、细。为了练就精准的手上功夫,王明光在读研究生时,就开始“摆弄”高速磨,目的是打磨鲜鸡蛋壳,蛋壳磨去后,附在鲜鸡蛋壳的那层薄膜不能破裂,完整无损的薄膜依然包着里面的蛋清和蛋黄,不混淆更不能流出,这个难度是非常高的,练的是精准、谨慎和耐心,练的是为脑肿瘤患者主刀时的医术。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为了增强手部的敏感度,王明光还在内窥镜下用钳子夹豆子,这项练习目的就是手术时不伤害患者的神经和血管。

由于大脑血管、神经系统庞杂,尽管术前做了周密准备,但往往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这时能镇定、果断地处理,就凸显出医术的高明和医生的良好素质。

王明光为一名颅咽管瘤患者做切除手术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术前已对患者做了脑血管等一系列检查,其结果都无异常。

看完检查结果,经验丰富的王明光并不轻松,因为他知道有些微小肿瘤并不能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往往在手术进行时才会跃入你的眼帘,这对手术医生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果然,在切开血管的那一刻,王明光隐隐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患者血管上发现一个血泡状的动脉瘤,虽然体积很小,但如果手术时操作不慎,很容易导致动脉破裂而出血,其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突然发现的动脉瘤像拦路虎,不及时处理,整台手术无法进行,怎么办?!

危急时刻,王明光展露出深厚娴熟的医术,果断先缝合血泡状的动脉瘤。他一手拿内窥镜,一手紧捏手术针,眼睛盯着屏幕显示的动脉瘤,小心翼翼地缝合,两针缝合完,解决了这个小动脉瘤,这不是普通的两针,这两针用了足足一个小时。

接下进行颅咽管瘤切除,8个小时后手术成功。

走出手术室,王明光还心有余悸,他比喻说:“发现动脉瘤的那一刻,就像战士在冲锋时踩了地雷,地雷不排除就无法冲锋。”排除突发的异常情况,需要果断,而这果断的背后是精湛的医术,是雄厚的医学实力。

是的,临沂市人民医院的治疗脑肿瘤的手术医生,个个都像王明光一样,身怀医学绝技,他们每年要承担1000多台脑肿瘤手术,而且是台台手术成功。

王明光是临沂市人民医院脑肿瘤与神经脊椎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会委员、中国医疗保障促进委员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会员等,尽管职称荣誉加身,但王明光却始终保持一颗热情善良之心。有时忙到半夜才睡,可凌晨5点患者就打他手机咨询,即使不是他的专业内容,但王明光照样给予耐心解释。

一个有医术实力的医生,再有一颗热心善心,无疑会赢得百姓的信任。

4、没白没黑的急诊室

夜晚十点多了,门诊部门前的私家车、出租车仍在排着长龙,门诊部大厅的人群熙熙攘攘。

匆匆的脚步,默契的配合,还有悲伤的泪水,甚至于撕心裂肺的呼救,汇合成急诊科内外的主旋律。

这里每天喧嚣着,前来就诊者无形中贴着一张张危急的标签;这里的医护人员忙碌而有序,竭尽全力地将滑向死亡边缘的生命拉回人间。

如果说医院是抢救生命的战场,那么急诊科无疑就是战场的前沿阵地。虽然没有硝烟,但却时时与死神短兵相接;没有冲锋的呐喊,但必须以冲刺的速度判断治疗的走向。这里接诊的不是车祸,就是外伤或者喝药轻生者,工作充盈着繁杂,环境充斥着血腥。

在急诊室,轻松一刻几乎变成了奢侈的愿望。

医护人员或者随救护车前往事发地,就地抢救;或者随车做接运病人的守护神,保障病人安全到达医院;或者随时待命,准备器械迎接匆匆而来的垂危者。

大年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龙狮表演、锣鼓喧天。可这样祥和的氛围,在急诊室却难维持长久。

夜幕降临,医院急诊科出现了短暂的祥和时光,白天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抢救场景,还在医护人员脑海回放,他们极力控制内心的波澜,使自己进入休整状态。

但十多分钟后,短暂的宁静被急促的出诊指令打破。

刚刚舒了口气的急诊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卢永存祥接到紧急出诊任务: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在与亲友相聚时,不慎被山药噎住,没法自主催吐,已出现呼吸困难,失去意识的症状。

紧急出发,到达出事现场,老人已容不得接到医院救治了,卢永存医师就地取材,用筷子刺激老人喉咙,并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老人催吐,终于,在抢救的黄金时间内使老人恢复了意识,家人庆幸:一场团圆宴没有变为悲剧,是医生带来的福分。

在医院,不只急诊室医护人员要随时待命的赶赴抢救一线,其他科室也一样随时听候抢救的召唤。

大年夜,心脏外科值班室住院部医师王庆欣刚平息了一场抢救,回办公室喝了口水,又接到电话,一患者主动脉夹层大血管破裂,正在赶来医院的路上。

情况危急,王庆欣放下水杯,立即和同事们做抢救患者的手术准备,这手术时间约计6小时,王庆欣医师和助手们的这个大年夜,注定要在争分夺秒中度过了。

  第三章 好风凭借力

人才强院是临沂市人民医院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人才是医院的第一资源,为此医院深耕厚植人才沃土,以外引和自我培育的方式,建立起一支充满创新力、高水平的人才梯队,所实施的“青年才俊”“护理英才”“管理英才”三大人才培育计划,形成了“科学引才、精心育才、真情留才、人尽其才”的人才建设格局。

不拘一格的人才引育,使临沂市人民医院成为医学人才聚集的高地,满怀高超医术的人才在这里获得温暖,获得施展才能的环境,也唤起外地的医学才子们回归的心愿,更激起本院医护人才博学精进,比学赶帮超的劲头。

1、家乡人的期待

孔令建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博士,当听到家乡人又一次的招唤时,他不再犹豫,毅然放弃学习生活多年的省会城市,来到临沂市人民医院。

医院领导对其家人的生活和工作给予了满意的安排,孔令建则被聘为消化内科二病区副主任,临沂市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为孔令建施展医学专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孔令建一直致力于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率先开展软式胆道镜辅助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完成世界首例结肠镜及软食胆道镜联合激光碎石,治疗巨大阑尾粪石病例。在不开腹、不切阑尾,通过解决急性阑尾炎的病因,达到治疗阑尾炎的目的,并完整保留了阑尾及其功能。

实践证明:治疗阑尾炎采取的切除法,是不科学的。孔令建在研究中发现,人类所有器官都是千百年进化的结果,身体的任何器官都有其天然存在的合理性。阑尾有着宝贵的免疫功能和储存人体益生菌的作用,免疫功能强大,如果切除,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会大增。因此孔令建在治疗阑尾炎时,都采取保留阑尾法治疗。

临近下班时,一位远道而来的女患者匆匆闯进孔令建办公室。还没等孔医生询问,患者就眼含热泪诉说。

这是一名怀孕9周的孕妇,3天前感觉腹痛、发烧,并伴有恶心、呕吐,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要动手术。

可是这位35岁的孕妇已经两次意外流产,如果再在早孕期间动手术切除阑尾,势必会造成第三次流产;妇产科医生说如果再次流产,以后就没法怀孕了。

患者说着已泣不成声,一旁的丈夫也一个劲地抹眼泪。小两口几经周折,打听到临沂市人民医院孔令建能在保留阑尾的情况下治疗阑尾炎,就奔着名声来了。

“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眼看患者既承受病痛的折磨,又担心腹中胎儿,处在两难境地不知所措时,孔令建的胸中涌出一股责任和担当之情。

孔令建用医学常识宽慰着患者:不必担心,在我们医院采用内镜下逆行治疗,不使用X射线,不使用麻醉药,对孕妇和胎儿没有什么影响,放心就是。

小两口听到孔令建医生的话语,愁眉舒展,眼里闪着欣喜的泪花。

第二天,孔令建在非麻醉状态下为小张实施了微小手术。先将肠镜送入盲肠,找到阑尾开口,然后插管冲洗出脓性液体;随后在导丝引导下,将纤细的胆道子镜从结肠镜活检孔道送入阑尾腔内,对阑尾腔进行彻底冲洗和清理。为保证孕妇整个孕期的安全,防止阑尾炎复发,孔令建在阑尾内放置了一枚塑料支架。

术后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小张的腹疼缓解了,体温也很快回复到正常,第三天就办理了出院手续,连小两口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快出院。

半年后,孔令建收到小两口的信息:孩子顺利出生了,并寄来喜糖,孔令建和科室的人分享着小两口的幸福和喜悦。

引来一个孔令建,增强了医院消化内科的实力,他的医术无疑为家乡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2、他从澳洲归来

心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张凤伟在2005—2007年留学澳大利亚,他的自述《从澳洲到沂蒙,心中始终装着老区人民的嘱托》,既为青年励志树起榜样,又表达出殷殷学子心怀故土的心声,在沂蒙大地引起很好反响。

在澳洲学习期间,为了赢得老师的认可,张凤伟退掉离医院比较远的出租房,搬到离医院只有一街之隔的地方,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达科室,且在合适的场合告诉每一位老师:如果晚上有急诊手术,他跑步三分钟即可到达手术室。

天道酬勤,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张凤伟顺理成章的成为老师助手的最佳选择。

移植手术多数发生在深夜,往往白天站一天,夜晚接到移植电话,就要马不停蹄地去机场乘机,到另一城市切取供体的心肺。为取供体,张凤伟几乎跑遍了澳洲所有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时连续三十几个小时不合眼。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时间,张凤伟在5个国际留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能独立实施心、肺移植的国际医生,能指导当地年轻医生切取供体心肺的国际医生,能独立协助机器人手术的国际医生。

两年学习生涯结束,老师们都希望这个最勤奋的学生能留在澳洲,可张凤伟心中的故土情节挥之不去,亲人情节挥之不去,沂蒙人民更需要他这位医术有成的医生。回国后,北京、上海等医院也向他发出邀请,张凤伟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回到沂蒙这片红色的沃土,张凤伟立即投身于心脏外科建设工作,使医院的心脏外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6年张凤伟团队成功完成临沂市首例心脏移植手术,2018年成功完成全国地市级医院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名声赫赫的张凤伟,不止在本院本国做心脏手术,还应邀到慕尼黑德国心脏中心,指导完成了欧洲第一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手术。

张凤伟的精湛医术挽救了许多心脏垂危患者。患者们慕名而来,指名由他做手术。身为医院副院长的张凤伟来者不拒,因为这是父老乡亲的信任啊,他一天做7—8例手术几乎成为常态。

尽管走出手术室身体疲惫,但张凤伟心里却是轻松的,因为能为家乡患者解除病痛,因为父老乡亲不出临沂就可享受到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心脏外科治疗技术。

10年来,医院的心脏外科手术由每年的400余例发展到目前的1500例,手术成功率接近99%,进入国内大中型心脏外科中心行列,由张凤伟主刀的心脏手术超过3000余例。

心外科获批心脏移植资质,临沂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心脏移植资质的地市级医院。

3、不恋大城市,犹存沂蒙情

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邵志强,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学习,并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外聘专家工作5年。在故乡招才引智的召唤下,果断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工作和生活,应聘到临沂市人民医院。

邵志强对待病人保持着热心和爱心,设身处地的为病人考虑。那天医院接到一位60多岁女性病人,检查确诊为“左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需要做手术,这个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

像这种手术,以前都是请上级医院或北京的外科专家来做。而请外院专家仅诊费就要1万多元,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如同雪上加霜。

关键时刻邵志强挺身而出,凭着高超的医术,完成腹腔镜做肾癌根植+11级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成为临沂市人民医院独立完成的第一例此类手术。病人术后恢复顺利,6天后出院。

一天,一位90岁老太太由家人陪伴来到邵志强科室,指名要邵志强给做手术。

原来这位老人患肾盂癌,根治手术需要将一侧肾和输尿管全长切除。由于患者年龄大,手术存在风险,辗转多家医院均拒绝手术。老人在外地工作的孙子心急如焚,在网上查找到邵志强医生,这才有了患者指名让他做手术的一幕。

经过一番全面细致的检查,邵志强得出结论,患者年龄虽大,但身体各项机能都很好,能耐受微创手术。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邵志强顺利完成手术,老人康复后,全家送来锦旗一再表达谢意。

邵志强每年参与各类手术2000余例,均无差错事故发生,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更是比预定住院日缩短近2天。

邵志强的科室还先后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华西医科大学引进了刘杰、窦卫超两位全日制博士,在本院培养了张振、王凯、高义胜等在职博士,这几人大部分被医院评为“青年才俊”。

作为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邵志强的到来提高了科室整体水平。2022年,泌尿外科在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地市级城市医院排第5位,成为国家级前列腺癌、膀胱癌规范诊疗试点单位,中国前列腺癌全程化镇联建设中心。

人才,提振着临沂市人民医院的竞争实力,提振着医术的创新力,为临沂百姓创造出优越的就医条件。

   第四章 服务赢信赖

走近临沂市人民医院,大楼前面镶嵌的“健康就是幸福”的大字赫然在目,这是该医院治病救人的理念,在这个理念基础上,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将智慧化、人文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打造出临医特色的管理和服务品牌,营造出温馨、温情、温暖、舒适的就医环境。

1、互联网护理服务惠及百姓

信息化促进了服务升级,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医院建立起“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集成平台,使互联网医疗迈入实质性运营。百姓随时可以享受上线门诊、住院电子票据等,信息化水平跃居全省第一方队,被省卫健委评为“智慧医院”。

家住曲沂社区的孙爷爷长期卧床,靠鼻饲维持生命,6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医院更换胃管,每次去都要两个以上的家人陪同,抬着出门、上车、进医院,换一次胃管要费很多周折。

家人得知医院实施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后,试着在APP平台下了单,预约更换胃管。

医院护师危晓凤在平台接到预约需求后,立即电话咨询孙爷爷的健康状况,并约定上门服务时间;下午危晓凤、宋艳两位主管护师来到孙爷爷家,为其更换了胃管;并现场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拍背、口腔护理等技巧。

孙爷爷感动得流下热泪:“谢谢你们的上门服务,俺再也不为换管发愁了。”

“互联网+护理服务”开辟了新型护理服务模式,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蹚出一条新路径。那些长期卧床、行动不便、产后初期患者,不住院不出门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业便捷的上门服务,解决了群众的就医难题,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

2、将爱心洒满病房

消化内科二病区副主任护师李秀萍被患者称为“好人护士长”。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殊荣对李秀萍和她的团队来说当之无愧。

踏上护士的岗位后,李秀萍就将一腔爱心洒向病房。

她工作大胆负责,敢于担当。在护理工作中尊重每一位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都是恰当称呼,不直呼床号。针对结核患者住院时间长,理发不方便的实际,李秀萍购买了理发用具,带动全科护士开展“人人争当剪刀手”活动,定期为患者理发,对有需求的家属也提供无偿理发服务。平时对患者或家属提出的要求,只要不违反原则,她尽力提供帮助。

良好贴心的服务拉近了医患距离,有患者说:病愈出院本应归心似箭,可是在李秀萍护理的病房里却恋恋不舍。

一次李秀萍正开全科护士会,一位腰椎结核患者,因术后卧床大便排不出,急得痛哭。

李秀萍立即中断会议来到病房,戴上手套为患者抠大便,尽管恶臭熏人,李秀萍却毫不犹豫的做着,患者及家属感激的不得了,一旁的护士们也感动佩服。

还有位患脊柱结核的大爷,因骨质破坏严重需要立即手术,而他女儿在外地,老伴还要在家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儿子,大爷在医院没人照顾。

了解情况后,李秀萍当即决定护士排班轮流照顾,两个月时间,除帮助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还要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老人出院后一直与李秀萍等护士保持着联系。在大爷心里,这些护士就是自己的亲人。

3、给患者一缕阳光,照亮生命的希望

对待患者不只是护理,还要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河东院区外科二病区张晓正是这样一位护士长,她常说:给患者一缕阳光,就能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照亮生命的希望。

在疫情感染区,有患者因为压力和焦虑不配合治疗,张晓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进入病区,为患者做心理护理,苦口婆心的将缕缕阳光送进患者心里,有时面对面攀谈两三个小时,直到患者忧郁驱除,眉头舒展才离开。

有小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张晓就一面治疗、护理,一面喂水、喂饭、擦身,抽时间还给他们讲故事。而此时,谁又能知道,张晓的爷爷正身患癌症,生命垂危;她不满三岁的儿子整天在家喊着找妈妈,以至于张晓每次通完话都是泪流满面。但每次她都很快擦干眼泪,微笑着奔走在病房。

陈芳是北城院区手足外科病区副主任护师,她同样将关爱的阳光洒向病房。

一次,医院接到了一位贵州来临沂打工的受伤者,因为在临沂还没入职就受了伤,没人为他出医疗费,患者担忧医院会对他放弃治疗,沮丧和无助的眼睛里蓄满泪水。

陈芳一边为其挂针,一边宽慰着病床上这位远离家乡的伤者:放心吧,医院不会耽误您治疗的。

患者远在贵州的儿子和侄子赶到医院,当得知这对还未成年的兄弟俩一路颠簸,还没顾上吃饭时,陈芳心生怜惜,掏钱给他们订了饭菜。兄弟俩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激动地泪水顺腮流下,和着饭菜吞咽……

还有一位住院的脑瘫患者,近亲属不在身边,只有一位远房亲戚照顾,患者和远房亲戚都是破衣烂衫,看样子生活十分困苦,陈芳就带头为患者捐款捐物,并送去必要的生活用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陈芳和她科室的护士们,及临沂市人民医院的所有医护们,每天都在用一颗慈爱之心谱写着人间大爱的美好篇章。

临沂市人民医院治病救人的故事很多,以上采撷的只是百花园中的几朵。这些医护们人人都有高超医术,个个都心怀慈善之心,他们在沂蒙大地播撒着温存和爱意,播撒着健康和幸福,播撒着生命的希望,他们是圣洁的白衣天使,是沂蒙人民健康和生命的托付。

在科教兴院、人才强院、优质服务的同时,临沂市人民医院积极打造“医院慈善+健康促进”品牌,在健康促进、急诊救治、精准扶贫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救治方面,勇担着社会责任。医院设立了天使阳光基金、小天使基金、天使仁爱基金、微笑列车、无牙颌困难老人免费镶装义齿等10余项慈善救助项目,平均每年救助患者350余人次,救助资金达400余万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临沂市人民医院正踏着时代大潮,在担当中阔步前行。

     2024年1月1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