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呈林的头像

张呈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8
分享

秋意寻章叶正黄

绵绵不断的几场秋雨,让深秋更浓了,频添了几多寒意,似乎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更近了。

行一段小路,拾几片秋叶,牵一缕乡愁,追一抹秋思,吟一首秋诗,似乎更接近秋的意境。

古代文人以秋为题的诗不少,各具特色,各有创意。

因《阿房宫赋》为世人所知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以经略之才,诗文盛名,涉身官场却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作诗明丽隽永,撰文典雅精致,与李商隐齐名,追比杜甫,世人又称“小杜”。其传世之作《阿房宫赋》中的千古名句:“察秋风而知落叶,试春水而知冷暖”,或许正是受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影响,有感而发也未可知。

自古文人多寂寞,唯有诗歌留其名。古代文人墨客,之所以悲秋而伤怀,也并非都是因为“秋之为气,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缘故。唐代刘禹锡言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似春”,诗人心情好,把秋天当做春日来看。而南朝江淹“才情未尽”之时所作《别赋》,对秋天的描写感受却是另一番滋味。“黯然销魂者,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凝重之余不乏畅心寥廓。身份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所发出的感慨自然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宋代诗人刘兼的《秋夕书怀呈戎州郎中》,全诗展现出的是故国情怀,离别愁绪之情,让人读后几乎泪下无语——“风送秋荷满鼻香,竹声敲玉近虚廊。梦回故国情方黯,月过疏帘夜正凉。菱镜也知移艳态,锦书其柰隔年光。鸾胶处处难寻觅,断尽相思寸寸肠 ”,别的不说,但是“难寻觅”三个字,就把宋代诗歌的“瘦”体现的淋漓尽致。

更为脍炙人口的,当数范仲淹的《苏幕遮》了。且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情真意切,牵回梦绕,何等的绝妙!古往今来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可称得上千古绝唱了。

论身份地位范仲淹当时可是朝廷大员,封疆大吏,属于体制内吃皇粮领俸禄皇恩浩荡的人物,即便不去歌功颂德,也该四平八稳做些“鸟语花香,风月无边”的应景文才是,却为何也学那羁旅骚客,满腹的惆怅?殊不知这正是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英才与一般官场腐儒的不同之处。范仲淹当时任职陕西四路宣抚使,在西北边塞主持对西夏王朝的军事防御。此时的北宋朝廷已经是日益腐败,民不聊生,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力主改革的范仲淹,身处江湖之远,不忘忧国忧民,国家安危悬于心,百姓疾苦牵之情的人,怎么可能安于现状,故作无病呻吟呢。

时过境迁,岁流不返,人心已不是那人心,物是人非,今朝已非旧时园。歌舞升平,国泰民安之际,凡夫俗子或人心思乐,或纸醉金迷,都在考虑如何幸福,如何好好享受生活,谁还去“黯乡魂,追旅思”,费心劳神想那些不着边的事呢?诚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忽然想到白居易的一首小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好个“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原来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白香山已经把朦胧悟透了!

既然都在做梦,不“觅无他处”又将如何?也只有继续朦胧下去了。

即兴一首,聊以记怀——秋意寻章叶正黄,雁过秋声两三行。飞过衡阳秋无意,秋水迢迢绿茫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