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人民公社(现称“乡”或“镇”)大集体时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为匮乏。当时,身为民办教师的父亲为了教育子女,创造了一种家庭夜读的方式,前后历时数年,在我们兄妹五人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为高考制度恢复后激励我们发愤苦读、考上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全家人白天有的到田间劳动,有的到村小学上课;到了晚上,每人两大碗红薯稀饭下肚,就一起聚集到居住的窑洞里。一盏昏黄如豆的油灯放在炕头的板箱上,照着母亲的纺车嗡嗡营营的转动,父亲则就着灯光给我们朗读高玉宝的同名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及其他革命战争题材的书籍。我们兄妹团团围坐,津津有味地听着,每夜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在父亲的引导下谈感想,说体会。这就是我家的家庭夜读。
因为我们兄妹少年时代的生活极端贫困,一日三餐常常是以玉米面、红薯面为主、辅以野菜充饥,一年难得吃上一个白面馒头;穿的呢,是母亲纺线织布做成的粗布衣,还一直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过缝缝补补老三再穿,以此类推,过着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日子。可是,父亲夜读《高玉宝》,却使我们了解到别一种生活,与书中穷人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解放前,高玉宝的父亲因还不起高利贷,被地主周扒皮毒打、唆使狼狗撕咬造成伤病而亡。高玉宝在好心的乡村老师的帮助下上了小学,吃着糠菜团子、穿着破衣烂衫,却非常努力地读书认字。可即使如此,也仅仅读了一个月零五天的书就被地主周扒皮逼着到他家放猪还高利贷。此后,高玉宝受尽欺凌,后来逃荒到大连进工厂当童工。最终,历经磨难的高玉宝走上了反抗旧社会、追求新生活的道路,在革命队伍里顽强刻苦地自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后成长为一名军旅作家。
每晚夜读后,全家人都会忘记疲劳和饥饿,推测高玉宝的命运,谈论解放前穷人被剥削被压迫、缺吃少穿的苦难,从而感受到共产党领导下劳动人民有饭吃、有书读的平等自由的幸福生活,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和未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家庭夜读成为我们这个七口农家丰富的精神晚餐,促使着我们千方百计地去搜寻更多的书籍来读。
就这样,前后6年,在如豆油灯的辉映下,在母亲纺车的吱呀作响中,在父亲一字一句的诵读中,一个个夜晚,我们全家听父亲读完了《高玉宝》《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吕梁英雄传》等长篇小说,那些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兄妹从中了解到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的非凡历程,使我们从一个个英雄人物身上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战胜困难、如何做人。
家庭夜读,较之现在丰富多彩的夜生活,虽然显得单调,但内涵和作用却不可小觑,为我们兄妹一个个立志勤奋学习、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