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昌海的头像

胡昌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13
分享

高阳寨:千年道观吟唱古今的渊源

久负盛名的高阳寨位于湖北巴东县野三关镇东,距离野三关集镇32公里。它是一处千年道观,一处避暑圣地,一处文化乐园,一处静谧乡野,一处风水瑰宝,一处让人探究的秘境。

据记载:东汉年间(公元78年),邓训(公元40-92年)字叔平,“奉帝诏至鄂地查边,皆鄂地之西自古呼为南蛮,之不习风化不遵朝令。为明实情禹公之子多能者亲往鄂地,训公带随从十数人众巡视鄂地……”(邓氏家谱)。邓训一行过野厢河一路前行,到一处高山之地,见此处壁高险峻,可一览无余。山高水秀,方圆几里地域有四处溢水,常年不枯不竭,是一处生息养颐之地。于是告诫随从,如若有时,可定居此地。邓训等继续前行,一路平坝、冲淌,居住人口甚多,邓公叹服此地肥沃。

邓训有五子一女,其女邓绥为皇后。公元102年,汉和帝刘肇永元十四年,二十二岁的邓绥由贵人成为皇后,公元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十二月和帝卒,皇长子平原王刘胜有痼疾,邓皇后遂立出生百日的刘隆为帝,史称殇帝。绥以太后临朝听政,封大哥邓骘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八月,殇帝二岁病卒,太后又与邓氏兄弟商议立清河王刘庆十三岁的儿子刘祜为帝,是为安帝。太后仍临朝听政,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封邓骘为大将军,以辅朝政。

邓绥太后在临朝听政期间,时有大臣上书还政安帝,遭到太后杀戮。邓绥太后临朝听政,扶二帝一十九载而卒。太后死后,安帝刘祜早心有积怨,改元建光元年。安帝亲政后,重用外戚。用耿贵人之兄耿宝为监羽林左军车骑,阎皇后兄显、景、耀为卿校,共掌禁军。又封宦官江京、李润为候,外戚、宦官遂肆虐于朝。

邓绥太后卒后,邓氏失去靠山,此时安帝的乳母、后封野王君的王圣、黄门江京、李润等宦官为独揽朝纲,合谋算计邓氏,诬告说太后与邓骘诸兄弟欲废帝另立,有谋反之罪。安帝听后大怒,下诏:“尽诛邓氏”。邓骘闻讯,令后辈邓钦甫带家眷出逃,邓骘时年七十岁,自思难逃,决心杀身明志,以示清白。邓钦甫携带邓氏家眷家丁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一处偏僻乡野,最后在现今的野三关马眠一带落业。时间约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邓氏后从马眠分支耳乡湾,有邓氏之族回想训公(邓训)巡查鄂地所言,于是又有人从耳乡湾、秭归等地上行迁移至训公所言之地驻扎。及至隋朝末年,天下战事纷纷,为求得一方平安,邓氏之族拟在山上修建庙宇,遂将此山取名曰“高阳山”。用以纪念鼻祖佑保后孙祥和。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名乾荒;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中华人文始祖之一。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市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 ,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 ,号"高阳氏"。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颛顼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

为纪念鼻祖,高阳山上的道观始建于唐朝初年(约公元617年-620年)。据碑志记载:“仁威宝殿创建日久,询诸处老佥云‘自唐厥后,契地重修、补修者代不乏人……’”与历史基本吻合。道观建起后,将高阳山改名为“高阳观”。

高阳寨邓氏所居之处,现为“邓家湾”,至今仍有邓姓居住此地。(参考资料:《邓氏家谱》)

及至明朝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因战乱,为了均衡全国人口,推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徙,张氏张华举家从江西吉水县西迁,至现今的湖北巴东野三关张家村,“挽草为籍,斩棘拓荒,开垦照界,繁衍生息”(据张世炯编著:《华公张氏族谱》)。

张华落业野三关张家村后,生育二子,长子张贵方落座野三关东十多公里的大江坪(现大甘坪);次子张贵甫落座张家村,传三代繁衍张彦升、张彦宗、张彦中、张彦才,其中长子张彦升又分支落座在野三关东北方向十公里处的故县坪。

明清时期,白莲教峰起,肆意杀掠,“巴邑蹂躏,流寓别郡者甚”,居住在高阳寨的邓姓家族经历历史的演变,逐渐变得衰弱,所存住户不多。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大江坪张氏张国祚房中第十四世孙张旦由大江坪迁往高阳寨居住;张国太房中第十三世孙张尚纶也迁往高阳寨居住。从此以后高阳观张氏居住者甚多,重整了高阳观的繁华。(参考资料:张世炯编著《华公张氏族谱》)

循着古人千百年的足迹,从故县坪一路向上,经兰家湾、铜盆淌(坑)、朝故坪、鼓楼垭、姚家岩、天鹅池、大水井抵达高阳观,穿行于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领略泌人心脾的自然风光,感受炎热后的凉爽气息。古老的故事时刻出现在记忆中。

似乎当年居住在此的张氏家族蒸蒸日上的景象历历在目:清顺治末康熙初(公元1661-166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部将刘体纯、李来亨于顺治十五年正月派遣其部将刘应昌率2000兵马由巴东过江,昼伏夜行至野三关,野三关周边各姓氏见刘体纯势力庞大,均率部响应。后来,清朝政府剿灭刘、李农民起义军,各姓族酋尽皆归顺清朝政府,清廷“皆蒙世祖章皇帝(顺治)照衔给礼、钦赐衣帽、鞍马、什物。赴部候推其实授者,副将张翼孔、谭明问等也。余各随标食俸。续于康熙十年,题名安插巴东,带札恳亩共三十一员......”(宜昌府志载),故县坪张翼孔授副将、张绍孔授游击衔、张税孔授湖南参议衔,张悦孔授副将衔、张自孔授湖南长沙守备衔。

铜盆淌也叫铜盆坑,是张氏家族在高阳寨居住的集中地。传说此地属于聚宝之地,故称“铜盆坑。”在离铜盆坑300多米的地方有一坪叫作“道子坪”,传说是张氏子弟在此练马习武的地方。张氏之族发达兴旺。据载:清末廪生张钦仕致仕回乡,在高阳寨山下修五座大庄园。同治年张钦仕修高阳寨城口(现今柳家湾)和鼓楼山黄岩修建了两座庄园。此后,“高阳观”改名“高阳寨”。

张氏发达以后开始对高阳观補修。碑志记载:

仁威宝殿创建日久,询诸处老佥云,自唐厥后,契地重修、补修者代不乏人,碑则志叙補修,娆缶碣则然矣,欲模而诵之其宇,得乎自我。大清雍正六年重修,越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历代補修。石可考焉至同治七年,我先父候公補修仁威宝殿。光绪七年改修三仙殿,逾二十七年六月六日明刻,雷雨骤至,垣碮颓废,栋忽崩废地址,二圣存于庵寺,不忍坐视仍继,先父之志而独立难支,遂重解仁人之梦,補修仁威突殿并观音三仙二殿,培補告竣,勒石修碑,永垂不朽,以仱后之善人云,而立,为序!

领修首人:张明德字安均 首监生:田树仁

监 生:张安邦 武 生:张明良 张明辩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夏月利日。

千年古刹历经沧桑,留给人类的是斑驳的岁月。可以肯定的是,高阳观首建于隋末唐初,后被毁坏。清光绪七年复建,到光绪二十七年又被自然灾害毁坏复修,后来历代修补,呈现在眼前颓废的观宇跌宕起伏,见证了历史的兴衰。

当年高阳寨的空前盛华从遗留在碑志上的诗词可见一斑。只可惜由于年岁的过往,有的被毁,有的字迹模糊辨认不清,在这里记录可以采集的原本以飨读者。

咏高阳寨

偶步名山古寺巅,岩悬万丈接遥天。

钟声响作云天外,梵刹荫连野渡边。

龙游凤洞甚藴籍,凤有天窝任盘旋。

果然气象仙人地,不让蓬莱共远传。

——光绪文生张德高

咏高阳寨

春阳有脚任遨游,定入云山不肯收。

四壁画屏牢锁钥,一声冷岩颤梧楸。

云生绝涧幽僧住,月到空庭为客留。

试问此间高名士,古今来往几浮邱。

——清廪生张文琳

悬岩赞

悬崖峭壁半遮天,日如抛梭织殿前。

真果修得是好景,钟鼓响彻敬神仙。

——清咸丰廪生张钦仕

赞高阳

一峰耸立翠湘中,呼吸遥望帝生通。

香茴高阳高万丈,四山罗列尽儿童。

——清进士詹先甲

题咏野三关高阳寨

高阳峻岭两三峰,四面青山如仕龙。

水绕白云悬坠外,天云朗朗数钟声。

拔地危峰峭壁周,四围于绕水溪流。

北城把守灵官显,南路崎岖险境留。

王殿将军停马走,天窗风洞相云游。

巉山漫道难占卜,允定高阳协吉秋。

——清咸丰廪生张钦仕

雅句

一峰高踞万峰颠,古寺传来不计年。

日落携筇任眺望,钟声敲罢白云天。

——清同治年张明全

咏高阳观

咏到高阳是锦笺,愧吾弱冠不来联。

每聆钟罢于催钵,敢诩丹钟誇谪仙。

诱得青山系彼岸,头高红日涉尘缘。

威驰骏马凌霄地,才会端部猛着鞭。

——清光绪廪生张明发

步陨

高跨彝陵第一峰,云腾雨霁若飞龙。

严威显赫三千界,举世诗才勒丹钟。

——清光绪廪生张明发

题高阳观威灵殿

辉煌殿宇气新重,势压云山万里春。

更爱庭前苍柏古,郁荫常覆往来人

——清光绪增生张明高

咏高阳山

阆苑蓬莱只口传,叢林到此果魏然。

山留画本晴云外,人在普陀古寺巅。

漫道琼楼高十二,浑忘尘世有三千。

清朝试看神光现,疑是银河下九天。

——清光绪廪生张明朗

咏高阳山

古寺玲珑四面开,最高顶上任徘徊。

千寻宝塔撑红日,一色祥光接紫元。

笔架山头遥拱照,“天窝”水面自潆洄。

天边雅趣漫容聆,悟出莲花是妙才。

——清光绪年间张明荧

咏高阳观

独羡高阳景色悠,乾坤万里一壶收。

仰观世界三千数,俯察山河十二洲。

梵宇重新全身现,天工久代祖迹留。

眼前不便吟佳句,有客题诗在上头。

——清光绪监生张维馨

咏高阳名山

云幽分明别有天,登临直到翠微巅。

此中岂无灵心景,可悟仙机了俗缘。

——清生员张必达

古刹留

来第一峰群山众,冽透千重召人顾。

学长幕庭情何已?仙人见旧陨归宇。

——清贡生郑之清题

进香

香入武当山,

又回高阳寨。

秋通寨子梵,

宝旌吉伟祥,

留此照禅间。

——廪生谭德音

千年观宇似乎就这样召来了自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让高阳观在险峻中显得文气。只可惜由于世事的变迁让很多文字只能依稀地记忆而缺憾……

不敢想象,在平均海拔1430米的高山地带,四周蜿蜒的山脉都低于高阳寨,而在高阳寨却有着四处长流水源不枯不竭。“大水井、大方垭、沙井、班井”就像是“仙泉”永远滋养着居住在此地的农人,从千年到现在。

高阳寨又像一个传递文明的摇篮,产生许多文化名人。位于“天鹅池”畔现在还能找到遗迹的张氏屋场总会叫人追记这段历史。天鹅池先前还是一个招来天鹅的宁静的湖泊,远道飞来的天鹅在此享受天伦之乐,同时也把灵气带给了这处高山静地。张氏屋场的主人名叫张明发,名仲孝,字蘭陔,清道光年间的文林郎(生于道光戊申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享年五十三岁)。碑志记载:

孝笃于家庭,教行于乡里,如我师蘭陔先生,不愧天地伟人矣。书遨步丈十数载,先生生平行事,书知为悉,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髦老弗衰,蓄道德、能文章,功名其余事,耳尤可纪者,孝行纯全,克承父志。祖大策公因噎登仙,父钦仕公以祈年之祝,不靈岡极之恩莫报酒肉,不忍入口者数十余年。先生亦礼父心,酬祖德,读书至羊棗而伤懹,每食以茹晕,为深戒视前代,考廉方正之士为何如也。选举既发文学,必藉科第,顯老成谙練之才。多限于词章,不得尺十之柄以展抱负,先生日吁大丈夫不能行道当时亦当传道来世。于是设帐談经,愈愚化頑一晴间,风向化负,笈从逰類皆少年英俊,才得心传而列膠庠者亦復不少其教人也,先器識后文艺,先学问后事功。当言曰要鞭辟近裏者已母,苟且循外为人书,难未能身体力行,心窍向往之,较世之材,学究讲训诂而善忘习章,句而多舛者相去不啻霄壤矣。先生行年五十无子当愿书,而谓之曰张后有子不及,见其成立,汝当为我善教之,如我之教汝也,书曰敢不惟命是从,乃享年不久,光绪二十七年,先生方五十有三仅一女而卒,遗言以弟子安籙为嗣置学田数百金以为子侄读书者,勤书者闻之泣,数行下日,先生之存心可谓厚,矣天之待,先生何若是之薄耶。三十七年安籙为先生修墓卒誌于书,誌者记也!

受业廪生田種书撰题

张明发生平授业解惑者甚多,接受他受业的门生都成了后来周边地域上有名的文人。他的门生对他的品格、学识都是敬佩有佳。从现存张明发的碑记上可以佐证:

车山以后憶巴东,绵绵簛传一贯通。

攘外参差皆“李白”,门前次第看桃红。

春风何意春归早,化雨有心化不公。

没使斯文终未丧,杜娟日日泣残红。

——受业门生邓树声顿首拜题

赞兰合羽真如兰,春风化雨灑巴山。

感怀圣公效曾贤,为祖戒晕考更难。

不勾臨财同杨震,公平处世挹江湛。

由此高阳留胜蹟,一带斯文万古传。

——受业门生黄子贞顿首拜题

禄振巴山蹟留名,

高阳道派孔圣孝。

邁贡越常超流年,

春风和畅化雨瑥。

禳先尧宗得百世。

——受业门生黄元裳顿首拜题

福福先生,毕世之英。

孝慈德情,文笔老耒。

如玉之润,如冰之清。

勒诸晶石,善士垂名!

——受业门生邓锡舜顿首拜题

品格净峮志气雄,音容极像白云中。

诗书满腹堪韶比,孝友传家丰义同。

心地绐情人濯之,砚田线德雨濛之。

岡来實慶文亲好,片石勒名彩古风。

——受业门生谭汝舟顿首拜题

高阳寨注定了它的底蕴,合着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无疑是所有世人向往探究的理想之地。

站在高阳观颓废的断墙边,仿佛听到了萦绕于耳边的钟声,仿佛看见弥陀佛像居中正襟危坐,苦行僧静默安然,微驮站立,一脸的虔诚。又仿佛看见了成群结队的朝拜者们慢慢的跪拜到地面上,所有僧人皆为其倾倒。突然,一种无法融入的疏离感让人们猝然泪下,感慨这千年道观就这样消灭。于是便黯然离开。

轻轻地踱到山边。颓废的道观似乎就是皈依佛门,以佛为至尊的圣者,这绝对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寂静世界。

馥郁的芳香阵阵扑鼻,那是观宇周边挺拔的松树、柏树、花栎树散发出来的,为的就是让人们在静心的同时得取别样的胸怀。

下山返程,总有些不舍。落红满地,尽头花冢,抖一抖世间芳香。花儿凋谢飘飞,飞舞漫天,落英缤纷。

临近黄昏,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如若设想悠然自在,高阳寨一定会让人回归自然,把她的无限的清新和生机勃勃献给所有需要的志士。

黄昏中微微昏睡的山脉,格外耸立的高阳观,还有道观下面透着古朴气息的田园,这一切都宛若梦境。定会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沉醉在它温柔的怀抱。

2020年6月12日于野三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