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佳句,感慨古人对大好河山不同角度审视的犀利。
当我一脚踏入湖北恩施市沙地乡一处海拔1300多米名曰夏村坝的乡野时,被凉爽的气候、层峦叠嶂山峰、高耸于清江岸边壁陡的悬崖以及鬼斧神工自然风光感染而陶醉。惬意的冲动总是要对这诗意般的风景一探究竟。因为这是恩施州第一个投资规模最大的5A级旅游项目,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条野外悬崖倒挂式空轨火车项目,是首个把高科技融入到文化旅游项目的尝试。
青云崖,注定要载入史册。可慕名探究青云崖的位置,长住当地的居人却说不出具体。我想大抵应该是夏村坝所有景点的凝聚;又或许是沿着清江走向的诸如“大湾岩悬崖、向家湾悬崖、鹰子岩悬崖、阴湾悬崖、神掌峰悬崖、半边山悬崖、娄家山悬崖”的综合;又或许是根基在这些陡壁的悬崖、依偎清江北岸链接江水与崖壁、隐含着不同故事的“向家湾、楠木、头偏南、中偏南、三偏南、落都”至美风光的精髓体现;更是那蜿蜒的清江秉承永恒的“绿”,合着旖旎的自然每每呈现给大地的时候,从清江飘起的薄雾聚集成浓浓的青云,高耸的崖壁在青云中若隐若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景致瞬间铸成。这样的风情用“青云崖”命名再确切不过。让人不得不敬佩宋代李清照的预言,竟然将千年的准江南风光照搬到鄂西深山的乡村僻野。
游离完青云崖景区,走访知晓的居人,查看相关的记载,听了脍炙人口的故事,我想有必要把这样的风景逐一介绍,把传奇的风情娓娓道来,让隽美的风景更具灵魂……
天生桥
站在夏村坝的制高点老君庙遗迹处,鸟瞰凹凸跌宕的山势,当地熟悉的人便随口告知:那就是“池鱼槽”,再下去就是“隘口子”。天生桥就位于隘口子这儿,形成的崖壁当地人自古就叫“娄家山”悬崖。
循着路人的指点,穿越丛生的荆棘来到天生桥,一条跨度十米左右、桥面宽度不到一米的天然自生桥突兀地呈现在眼前,深不见底的悬崖齐刷刷直插到罗斗稍稍平坦的地界,将隘口自西向东切开而成了两瓣。传说太上老君体察民情来到夏村坝,居住在此的山民向太上老君诉说隘口行走的难处,太上老君随居民走到隘口,查看地形后,于是摇动手中的拂尘,一块巨石飘拂而至,将分开的崖壁筑起了一道石桥,解决了当地居民出行的难题。后人为纪念石桥,在隘口上方的池鱼槽修建了一座庙宇,取名“老君庙”。若干年过去,清江对面一个叫“红土赵村”的地方,陡然三年狗不咬、鸡不叫,村民们感到特别怪异,于是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查看了好长时间,才说出江对面有一处庙宇,庙门正对此地,庙里的菩萨显圣,才致使“鸡、狗三年不叫”的奇特现象。终于有一天,清江对面赵村的居民结集成群,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偷偷跑到夏村坝将老君庙捣毁。居住在夏村坝的当地人看到庙宇被毁,聚众欲以报复,可当他们了解了缘由过后,理解并原谅了赵村居民的苦衷,于是将老君庙迁移至现今的竹林山,六十年代破四旧时期寺庙被毁,留下千古遗憾。
几千年铸就的天生桥,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保存至今,虽然不再有过多的路人行走,但终究是一段历史,隐含着人类生存的故事。
留存至今的天生桥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给青云崖景区凭添了一份无限的光彩!
险峻神奇的神掌峰
刀削一般的崖壁从顶到底几乎呈直的线条。攀上崖顶,站在被称为“神掌石”的天然石垛上,清江的两条支流巴溪河、金龙坝河毫不客气地在清江流域的建始景阳、恩施红土和沙地注入清江主干流,把偌大的地盘切割开来,形成了“三江汇集”的壮美景致,给人类留下千古奇观。
神掌峰见证了清江从湍急到平静的过程,也见证了三江汇集从放荡不羁到温驯如眸的演变过程。
传说,太上老君到人间体察民情,恰逢天降大雨,满山洪流淹没了万顷良田,一道逶迤的山峦阻隔了上游流下来的滔滔洪水,太上老君欲打开一条通道让洪水流泻,于是挥动手中的拂尘,怎奈山体高大,拂尘根本打不开豁口,急情之下,太上老君将手中的拂尘递给随行的童子,运足内力,一掌劈下,将博大的山体一分为二,堰塞的洪流呼啸而下,注入清江。洪水冲刷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河流。太上老君一掌劈下的时候,发出“啪”地声响,如惊雷震天,于是后人将这条河称为“啪溪河”,久而久之,被习惯叫成了“巴溪河”。位于巴溪河北岸像刀削一样紧紧挨着的两座山峰,一座叫作“半边岩”,另一座恰似手掌的崖壁被称为“神掌峰”。
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从神掌峰沿着悬崖的羊肠小道直通崖壁下面的中偏南,是居住在夏村坝的人们通往山下的必要路径。据考证,从明朝伊始,清江一带白莲教时而兴起,白莲教徒们为占据有利地形,从山下攀爬寻找洞穴作为栖息之地,于是开辟了这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一个呈“之”字形的山洞,穿透山体,被当地人叫作“穿心洞”,穿心洞于是成了防御的天险。后来,当地的白莲教被镇压后,这条道路成了居人与山外贸易的通道。解放战争时期,红三军攻克清江以北,驻守夏村坝的国民党团防以此为天险作垂死挣扎。新中国成立以后,居住在夏村坝的当地人经常从这里出行,将种植的山货从这里运出,又从山下将需要的货物背回。据亲身经历过的居民介绍: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他(她)们每天天不亮起床,在山下的中偏南背煤,一天两趟,于是穿心洞成了纳凉休憩的绝佳地方。
站在穿心洞上方,远眺仅一沟之隔的半边岩,浮想当年太上老君为拯济人间奋力劈下的一掌,竟然将一座大山齐刷刷劈成两半至今形成的崖壁,给人间留下的不光是美景,更多的是让人怀念的济世故事。从半边岩根延伸而出的一道山梁,从千古至今一直被叫作“屋场梁子”。问及这地名的由来,有知晓的人告诉说,从前在半边岩根有一栋住人的石屋,如今只剩遗迹,至于是什么人居住的,当地却没有谁能说清。总之,屋场梁子因为屋场而得名,从远古到现今。延伸的屋场梁子被一条横穿的沟壑嘎然阻断,再向前延伸的山峦恰似一道马鞍,当地人称这道山梁为“马鞍山”,关于马鞍山我想一定还有说道,只是年久失传而委屈了这美好的景致稍存遗憾……
倘若要探究神掌峰的精髓,无论如何要爬到山顶。
沿着陡峭的山路,拨开荆棘,好歹是旅游开发者早就挖出了一条毛路。费了功夫攀爬上神掌峰的制高点,一堆乱石磊就的石垛矗立在悬崖的临边。可就是这看似杂乱的石垛增添了神掌峰的灵气。天然既成的石垛没有规则的码放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庞大的孤石究竟是怎样而到了的山顶?无解的谜底留给人类一个永恒的方程式。面对这孤立的石垛们,在解不出答案的同时被冠以“神掌石”,备受远近知晓的人们祈祷:这矗立于神掌峰顶的“神掌石”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前来烧香祈拜的人络绎不绝,总是想借助神掌石的灵性给自己的生活带一些幸运和快乐!
神掌峰就这样与神掌石相依相伴,石以峰而荣,峰以石而彰。神掌峰用它的主色调衬托着青云崖风景区,让过往的游客体验无尽的奇异和神秘。
佩服景区开发者的先导,竟然能计划在神掌峰建筑一栋国际性的悬崖酒店,让游客在悠闲中感受大自然风光馈赠的同时再探究它的神秘!
峻峭的神掌峰绝对算是集险峻、隽美于一起的绝代佳景。
阴湾岩:惠及人类的福崖
如果不是中国第一条悬崖旅游观光小火车轨道修建在悬崖下面,也许对阴湾岩的印象不会这么深刻。因为建设的缘故,需要地图查找坐标,于是在歌谷地图上,标注此处为向家山悬崖。
阴湾岩属于向家山临清江面的崖壁。在民间采访,有志仕介绍说向家山与向王天子是有关联的,于是查找了关于向王天子与清江的连轴:
向王天子,即廪君,是土家族传说中的远古祖先,也是与土家族远古白虎图腾有着脐带联系的民族神。在土家族,不仅向氏,其他各姓都崇拜向王天子。
据《后汉书.南蛮传》、《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廪君率部落顺清江流域躬耕,沿途居住留存驻扎的五姓部落建庙纪念他们的首领,在清江流域的向王天子庙特别密集。清江流域各地都曾有向王天子庙或其残痕,说明向王天子崇拜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 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有《竹枝词》为证:
土船夷水射盐神,
巴姓君王有旧闻。
向王何许称天子,
务相当年号廪君。
民间流传“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的俗语,正是清江沿途居住的子民们对向王天子一生功绩的概括或者象征。
或许向家山就是居住在夏村坝的土著们为纪念向王天子遂将此山改名曰“向家山”。因为没有一户向氏人家在此居住而叫“向家山”足以说明。
直到清康熙年间(约公元1708年),居住在当地的土著每到崖壁下劳作,备受骄光的烘烤,炙热难当。有一日,突然天降大雨,一阵狂风吹过,天气陡然凉爽,从此以后,向家山崖壁下刚过午后就一片阴凉,并夹杂着习习凉风,煞是爽快。自此向家山悬崖被当地人叫作“阴湾岩”至今。每到夏日的傍晚,在家受热煎熬的居民都会在此歇息享受天然的凉爽。
在阴湾岩西边,有一个叫“阴湾水井”的岩洞,清朝末年有一个名叫朱吉松的当地人,在此搭设一个岩屋居住。朱吉松看到岩屋后面有渗水溢出,于是就顺着渗水的方向挖掘,不久挖出一处水源。为扩大蓄水池子,朱吉松继续深挖,一天夜里,朱吉松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仙人指点,要他多行善事以普度众生,朱吉松醒来疑惑不定,第二天当他在挖掘水井的时候,挖出了一尊类似观音一样的金色菩萨,朱吉松结合梦中之事,决定从医行善。可他对医术又一窍不通,无从下招,正犹豫不定之时,又有仙人梦中指点迷津。从此以后,朱吉松开始按照仙人的指点,念咒画符,用水井流出的水作为药引子,还真的治好了一些濒临死亡病人的病。久而久之,朱吉松念咒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近知晓的人们有不治之疾者都找上门来,经他医治过后都消除病痛,于是“朱神仙”的称号在清江两岸叫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吉松才离世而去,享年九十六岁。
阴湾岩水井的水常年清澈如镜、不枯不竭,养育着周边二十多户人家。据现今生存的老年人介绍,这水井极有灵性:每当有大的、不吉祥事情发生之前,井水定会猛涨、浑浊如喷雾一般,事后不远,定会出现事端。有着先知先觉的阴湾水井会随着这悬崖小火车项目昭示瞻前,继续留给后来人几多神秘。
高家垭口的那颗劲松,虽然历史不长,但葱茏的清脆会留给游客愉悦的享受。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会陪伴所有前来旅游观光的各色人种、各种年龄、各样性别的旅人留下倩影丽姿。因为它是对美好生活热爱的象征,是驻守青春的奠基者。
说阴湾岩惠及人类,是因为它能够在旅人们乘坐小火车感受自然风光、寻求刺激、挑战极限的同时,把自我内涵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虔诚的人们!
横空翱翔鹰嘴崖
鹰嘴崖算得上青云崖景区休闲的主打区域,寻求刺激过后的休闲让砰砰的心跳作暂时的平缓。步入峻岭,踏着一步一步的台阶呈“之”字形攀爬,聆听知了婉转的鸣叫,俨然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传来的旋律。你尽可能躺在茂密山林中的任何一块石头上,微闭着双眼,用心感受自然的恬静,绝对是如入仙境般而心旷神怡。当你睁开双眼仰望蓝天,堪蓝堪蓝的苍穹上悬挂着几片白白的浮云。这时候,你决然经不住诱惑大声高唱着改编了的那首《我的家在那山咔咔头》:“我的家在那山咔咔头,阿逮勒阳光安逸得很;我的家在那河坎坎上,阿逮勒河水清亮得很……”,以示对家乡这绝佳景色的骄傲。
鹰嘴岩位于清江支流桥都河(当地人又称桥抖河)东侧、头偏南的正上方。远眺似雄鹰横空翱翔,伸出的岩壁就像鹰嘴啄食。带钩的鹰嘴向下俯视清江,蠢蠢欲动。
在陡壁千丈的悬崖中间,有一个被叫作“鹰子洞”的天然洞穴,据说是翱翔在清江上空的鹰子栖息之地。在鹰子洞的旁边,有一个一百多平米的平台,自古至今被叫作“金子台”。相传金子台在很早的时候就有金子,故名“金子台”。由于金子台处于鹰嘴岩崖壁的半腰,虽然是一个平台,但要下到金子台却很难。据当地年长的居民们介绍:古时候有好多想发财的人从鹰嘴岩顶放绳下去,不到平台,绳索就会被鹰子啄断而丧命黄泉。金子台似乎是有灵性的,时刻被生灵神圣地保护着,让金子台蒙上了一层神秘。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勘探部门对金子台探究后,作了特殊的标记,或许是名副其实,不然又怎么会引起国家重视的呢?
站在头偏南的平坝上抬头仰望,悬崖似乎就在头上顶着一样,直插云霄。崖上灰岩裸露,怪石嶙峋,状若异兽,险象环生。悬崖顶端突兀一峰,形似鹰嘴,俯视众生,静待流年,更显鹰嘴崖的形象。
攀爬到鹰嘴岩的崖顶,倘若没有恐高症,你尽可能地俯视岩壁下静静流淌且碧绿的江水、红砖璃瓦造型别异的农庄、掩映在白色雾漫中的青山绿田,仿佛置身于天宇,腾云驾雾一般。
只要你有些耐心,站在鹰嘴岩的石柱上,等待烟消云散之时,呈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望无际的山峦在目光触及的极限处与天相接,混沌了天地的差别。近观阡陌的田园,本来广袤的一片沃土硬是被清江和她的支流们在这里汇合,将大地切割成四块,形成了各自的“独立”。无论是建始的花坪、景阳还是恩施的红土、沙地,现代的乡村田园景象总会让你的思绪激荡:蓝天、绿树,掩映在绿树丛中样式各异的洋房以及洋房周边刻意种植的花草,这都是居住在乡村,呼吸着新鲜空气的农人们打造的诗意般的画图。不管什么季节,你都能在这诗行里找到你所需要的意境。这时候满目的风景会使你心洞大开,满怀释然。如果能再呆长一些时间,乡村农户烧饭的炊烟合着江水飘起的薄薄的、淡淡的雾气,轻轻来到你的身边,会让你浑身酥软,似仙风缭绕,祥云笼罩,颇有云中净土之韵致。这时候,仿佛是在仙境中游荡:群山环绕中的所有道通幽若静宛,让你抛弃尘世中的烦躁,静心忏悔以往生活中的各种争端,让烦乱的心田得以净化。鹰嘴岩依然算是参禅悟道的妙境,更像是佛门圣地让失落的灵魂找到重新的归宿。
挂在悬崖上的千年铁树,四季青葱,给单调的鹰嘴岩添上了浓眉重彩的一笔。见缝插针生长的一树一草,一枝一叶皆涵灵性,把孤独的绝壁描摹成一副三维动感画图。
见证陪伴鹰嘴岩的还有它脚下的那股翻水(从地下冒出的水,当地人俗称“翻水”),那是桥都河支流的主要源头,从地下使了好大的劲儿才挤出地面的翻水,似乎就是被鹰嘴岩硕大的躯体压住,地下的泉流终究耐不住压力从而找一处薄土喷射。虽然对鹰嘴岩怀有抱怨,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屈就陪伴几千年成就的鹰嘴岩。翻出的白花花的泉流那是山的乳汁,是凝结了几千年大山的精髓,给养着周边的子民。鹰嘴岩和桥都河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妹,互相依偎、相互帮衬,把各自最美妙的倩影留给人类。给前来青云崖景区游玩的旅人难以忘怀的情愫!
历经了几千年风霜雨雪洗礼过后的鹰嘴岩,随时间流逝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矜持,以某种天籁点化着。翱翔在清江上空的鹰子是少见了,周边居民的养鸡再也不受侵略,鹰子洞没有了雄鹰栖息,让自然风景多少有了些许败笔。但横空突兀的鹰嘴岩如故地展示它本能的雄姿,活脱脱翱翔于天空,让游客留下嗟嘘的同时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清江北岸昂首挺立了万载千年的鹰嘴岩,以它不变的姿态终究修炼成了永恒的风景。
人站石:大湾岩上的平安符
耸立在向湾岩崖顶的人站石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的诗句。自古以来,类似“望夫石”的;还有曹雪芹笔下的“顽石”;白居易笔下的“双石”“太湖石”等等,等等。和这些久负盛名的名石比较,人站石显得很低调:虽然是从清顺治年间(约公元1640年),在当地方圆几百里被视为神灵,特别是小孩生病或者小孩出生请算命先生“查八字”后,一定要去人站石祭拜,并跪在地上,对着人站石叩首,然后叫几声“爸爸”,就算是人站石的“干儿子或者是干女儿”了。凡是祭拜人站石为干爹的孩子,在人名或者“小名”中取名必须带有一个“石”字才灵验。据当地居民介绍,到向湾岩祭拜人站石为“干爹”的人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位于夏村坝锅铲组的人站石,是由两块巨石和无数小石组合而成的,中间的两块巨石独高,约一丈有余。不论远看还是近看就像两个个大人带着几个小孩,呈站立状态,故称“人站石”。
传说:远古时代,天上的文曲星一直呆在天庭,对天庭的生活厌腻,于是带着金笔偷偷下凡到人间,想寻找一块净地,安享生活。文曲星来到一处乡村僻野,被这里优美的风景、适宜的气候折服,于是就在此屯扎,可唯独没有心仪的人相伴有些遗憾。自古“文人多风流”,文曲星耐不住寂寞,每天在山中游离,吟诗作赋。终于有一天,一只天鹅从文曲星屯扎的地方飞越,看见文曲星风流倜傥,于是偷偷地歇落下来,摇身一变,变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向文曲星驻扎的地方款款而来。文曲星在这村落驻扎快一个月,第一次见到这么美妙的少女,就迎上前去搭讪。满口文采的文曲星让天鹅少女佩服不已,两人一拍即合,不久就生活在一起了。几年以后,两人有了结晶,前后生下了三个孩子。又过了几年,玉皇大帝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天庭之事,发现少了文曲星神,于是派将官寻找,将官下凡到人间,在清江北岸的夏村坝发现了文曲星神,将官拿出玉皇大帝的诏书,奉旨诏令文曲星神回天庭。无奈文曲星只好舍弃天鹅姑娘和孩子随天庭将官回去,临走之时,偷偷地将随身携带的金笔藏在一个岩缝里。文曲星回天庭后,天鹅也化成原形飞到离夏村坝不远的山上,歇落的地方取名曰“天鹅”,即现今的麦趟。文曲星和天鹅被拆散后,他们的灵魂化作两块巨石矗立在文曲星藏金笔的夏村坝向湾岩绝壁上,他们的孩子紧依在他们身边。从而形成了现今的“人站石”让后人缅怀。
又过了一千多年,约公元1640年,居住在夏村坝的居民偶有小孩发烧、伤风病疾的,当地缺医少药,于是就到人站石前烧香求拜以佑平安,每次烧过香叩拜以后,小孩当即不再发烧,回家就恢复了原态。久之,人站石就被当地人视为神灵。每到年节,前去叩拜烧香烧纸的人络绎不绝。这习俗一直持续到现在。
据当地老人介绍:人站石还是保护一方平安的圣石。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为攻克驻守在夏村坝的国民党守军,以人站石为炮击目标,测算大炮的射程远远超过人站石的距离,可打出的炮弹就是越不过人站石,所有炮弹射向人站石,但只到了向家湾的崖下的一座山就全部爆炸,炮弹炸跨了一座山也伤及不到人站石。后来被炸跨的山形成一面坡,现在被当地人称为“跨山坡”。解放军觉得奇怪,于是放弃了炮击,从别处攻克才打垮夏村坝的国民党守军。
屹立于向湾岩崖顶的人站石似乎就是夏村坝的地标。站在人站石顶部,一览无余的楠木园、金盆、清江都成了它永恒的陪伴。凝望这美妙的景致,仿佛远古时期的文曲星神和天鹅相亲烂漫的情景历历在目。虽然他们无果的婚姻有些哀伤,但终究留给人类一段美好的姻缘,值得颂扬和纪念。
青云崖景区开发,在人站石山下名曰“锅铲”的地方建造了亲子公园,或许就是源于这美妙的姻缘。敬佩旅游开发者们的匠心,竟然能把自然景致和民间文化巧妙的融合!
人站石:依然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平安符。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
硝洞:冰凉中的传奇
探究人站石,向导一路指点并侃侃介绍:那就是硝洞垭,那就是盆子坡。问及这些地名的由来,向导却说不清楚。但对位于大湾岩半崖上的硝洞却了如指掌。
当你经受酷热煎熬的时候,只要去硝洞栖息,定会被洞内飘出的清凉顿觉季节提前了变换:夏未结束冬即至来。走近硝洞门口,洞穴上方的马头让人重温远久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天马受到玉皇大帝的惩罚以后,被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后来被人类的祖先——人祖救出,从此显得温顺。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时,马便成了人类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有助于人而允许马上了生肖动物之列。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故为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时”(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
自从马恢复了在天庭中的地位以后,虽然有所收敛,但放荡不羁的性格依然没有改变 。天庭中单调的生活让神马厌倦。终于有一天,神马又偷偷下凡人间,只身来到植被茂盛、水尤清冽的清江僻野夏村坝,找到了崖壁半腰的一处洞穴遮风避雨。
神马白天在夏村坝茂密的山林中游离,吃草嬉戏,晚上回到位于夏村坝上方的洞穴中休憩。时间一长,神马吃遍了夏村坝所有的草本植物,加上森林中生长的属于野草味道,神马想换换胃口,于是在某一天的晚上,神马跑到洞穴崖壁下面的向家湾玩耍,看到满田生长的成路成行绿油油、嫩飘飘的麦苗,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出淡淡的馨香。神马经不住诱惑吃了几口,可口的味道让神马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在麦田里吃饱后才回到洞穴歇息。
从此以后,神马隔三差五的晚上就去向家湾偷吃农户种植的麦子,居住在向家湾的农户田里的麦子被无端地偷吃,一直纳闷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吃了自家的麦子。于是受害的农户聚集在一起商议,决定轮流值守看护麦田。终于有一天,值守看护麦田的人们发现一匹黑马从夏村坝悬崖小路上下来在麦田里埋头吃麦苗,人们打着火把驱赶黑马,黑马回头顺着来路飞奔而回。驱赶的人们顺着黑马留下的马蹄印一直追赶到大湾岩崖壁半腰的岩洞里,不见了黑马的踪影,只见一匹石马顺着洞穴的岩壁站立着,马头昂扬在洞穴的右上方,俯视进入洞穴的农人。追赶的农人四处寻找,仍不见黑马的踪影,农人们猜测一定是这石马显灵去吃的麦子。商议过后,农人们又回去拿来钢钎大锤,将石马的四条腿砸断,由于马头长在岩洞的上方,高丈余,农人只能用钢钎砸坏马眼。石马被砸后,马头流了三天三夜类似血液的锈水。自此以后,向家湾的麦子再也没有遭受蹂躏。
石马就这样永久遗留在洞穴保持至今,马头保存完整。马腿、马尾遗迹明显。
到明清时期,清江一带白莲教迭起,白莲教徒来到洞穴,发现洞内有硝土,于是在洞穴里用硝土熬制炸药,在洞门外设置土炮用于防卫侵犯的敌人。此后,神马栖息过的洞穴被命名为“硝洞”。
硝洞洞口不大,但进入洞内,呈现在眼前的石笋、钟乳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洞中有洞、洞上有洞,给游离观光的人们致以空中楼廓的美感。从硝洞中吹出的凉风习习,冬暖夏凉,让人感受夏天中的冬季、冬季中的夏天。
累了,你尽可能在硝洞里躺上一会儿,闭上眼睛聆听洞外茂密森林中栖息的各种鸟儿的鸣叫,夏天的蝉鸣永远婉转,灌入耳鼓的是绝妙销魂的音符,冥冥中飘来黑色骏马“嘚嘚”的马蹄声,铿锵绝不拖拉。这一切,定会在你休憩的瞬间进入梦魇,让你穿越时空,洞察远古的真实。
夏天,在清凉中享受季节的安逸,回味古老的传说,这就是历经几千年保存至今而完美的硝洞的惬意!
2020年8月17日完稿于恩施青云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