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昌海的头像

胡昌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8
分享

最后的父亲(散文)

  一晃,父亲离世已两月有余,入殓前的面容不时在我脑海中呈现。微闭的双眼,慈祥的面容,像是对阳世光阴的眷恋,又像是对后辈无限的希翼。

对于父亲的一生不能盖棺定论,因为父亲太过平凡;对于父亲又不能不纪念,因为父亲太不平凡。一路走来,书写父亲的文章写过不少,甚而还有荣获大奖者。从父亲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搜集所有关于父亲的文字,父亲的影子在文字中跳跃,从幼年开始。算是对《最后的父亲》作一些铺垫……

关于父亲的记忆是从能记事的时候开始,大抵不到上学而能做事的年纪,每每清晨沉溺酣睡梦魇的当口,定会由母亲把我叫醒,并一再督促在规定的时间穿衣洗漱,完结后授意父亲把我带在身边,到田间地头、坡上坎下、路旁沟边割草喂牛,用家乡的土话说是“攒家肥”。 记忆中那时候家里喂着两头牛,按照社队的规定,轮转每家喂养一头牛,一个月或两个月,然后送到下家,以此类推,一个轮回过后再次喂养。因为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母亲为了多挣“工分”(那时候给社队提供“家肥”要算工分的),经与别家协商,把原本属于别家喂养的“份子”争取来,为的就是多挣工分养家糊口。

母亲的举动只是苦了父亲和我们姊妹们,积攒家肥的活儿由父亲带队。很多时候割草因为对割草刀的使用技巧不当或者是粗心,总会在割草的时候割伤手指,殷红的鲜血顺着伤处下流的时候,父亲总是要顺手撕一块身上的补丁,然后再撕成条状的片子,随手在山上扯一把“马虎哨”(一种苦涩而能止血的植物),把叶子放在嘴里,使劲地咀嚼,满口的苦涩,从父亲的嘴角流出绿色的水来,待到“马虎哨”叶子被嚼成稠状的时候,从嘴里吐出来,敷在我们的伤处,用事先准备好的条状片子包扎,止血后,受伤的姊妹就可以休息而逃脱割草的厄运,尔后的几天也可以睡睡早床(懒觉)。记忆中我是希望割草受伤的,因为只有受伤的时候才可以享受难得的休息待遇。

及至再随父亲清早出屋割草的时候,父亲总是一再嘱咐“要小心”的话题。并手把手示范教导:“手捏刀把要紧,刀贴地面要平,掐草握手要松”,说这样万一割草时刀子碰到地上的石颗子挺刀,也不会伤到手指的。按照父亲的教诲,以后割草的日子果真再没受到伤害。

再大的时候,才知道父亲原来是上了“私塾”的。读过“四书”和“五经”,以《幼学琼林》擅长。闲暇的时候,总是微闭着双眼,嘴里念念有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若李,为人所弃。”“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累了的父亲仿佛只要念叨这些经典说辞就会轻松起来。

在姊妹中我排行第六(亦算老幺)。由于重男轻女的思维做崇,父亲刚三十出头就是拥有六个孩子的父亲。母亲是个能干的女性。一家大小近十张嘴在缺吃少穿的年岁都能活过来算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母亲少书却很霸道,父亲念过“私塾”温顺慈祥。为了生计,父母的争吵是常有的事,甚而大打出手的时候从来不避讳在场的孩子们,父亲的温顺在争吵的时候显现了阳刚。

到了上学的年纪,从大到小的姊妹们依次上学,父亲说:“养儿不读书,抵如喂个猪。”父亲大概是对《幼学琼林》的悟彻不少,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父亲从不含糊,可终究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困惑,姐妹们上到三年级又从大到小依次辍学,唯独剩下大哥和我。

父亲干了几年的农活,大概是因为父亲读过私塾而被派遣到各个“民工见勤”工地,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能算一笔好账,好多次工地完工营运的时候,领导都想让父亲留下,可父亲总是说:家中还有年迈的老人,不可以远行的。就这样,父亲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吃“轻省饭”的机会,以孝顺的缘由终身躬耕于田垄。

对于父亲的孝顺,在周围引来不少争议。好多人都说父亲是傻子,摆着的“轻省饭”不吃,非要在家里挖泥苯土。那时候,吃“轻省饭”在人们眼中是无上的高贵,除了不需要劳动还可以每月拿到固定的薪资,虽然是为数不多,但终究还能见到现钱。倘若供职的部门是供销、粮食、食品类别的,那吃、穿、用都不用发愁,如若还在领导岗位的,走走后门多弄几张供应票还可以得到外快,等等等等。对于人们的说教,父亲总是莞尔一笑,然后该干什么依然还干什么。我想,父亲心中的孝顺是高于一切的,不然怎就这样优厚的待遇竟然毫不动容?

农耕的父亲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在农村持家,箍盆、制甑,打石、錾磨,编筛、织箕,一样都少不得。因为家穷,请不起木匠、石匠、篾匠,父亲就试着自己做,聪慧的父亲易学,而且一学就会,自此,父亲把九佬十八匠学会了多种匠艺,但没有一样特别的精致。父亲的手艺方便自己同时也方便了跟前临近的住户。过后的日子,父亲劳动的日子没有了天晴落雨。天晴的时候要在小队劳动挣工分,下雨田里不能干活的时候,除却自家的需要之外,一定会有邻居前来请父亲帮忙,不是木匠活儿就是石匠活儿,甚而还是篾匠活。

给邻居帮忙除了东家供饭,工钱是没有的。有大方的充其量给父亲送一些平日里节省的吃食,并说‘你们家里人口多,小队分配的粮食不够吃’的话后,随带馈赠一些杂粮主粮。而更多的则是一句“劳慰哒,有事的时候做声儿,一定来帮忙”的客套话。父亲给邻居帮忙做木匠石匠篾匠耽误时日回家后,定然要受到母亲的埋怨,说:“家里十张嘴吃饭,天天给别人帮忙哪是个事儿?”父亲说:“远亲不如近邻,下雨天反正在家也做不了田里的活,出去帮忙还可以混个肚饱。再说,给别人帮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有事的时候打一个前瞻。”

母亲埋怨父亲是“艺多不养家”。母亲的埋怨不无道理,因为父亲的“二吊子”手艺确实耽误了自己家务的不少时间。

父亲说母亲是“头发长见识短”,大抵是读过私塾的缘故,心存的永远是偏见。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极度吝啬的人。家乡的人们都说父亲抠门儿和“铁公鸡”一样。

父亲一辈子节俭成习,不管是在我们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还是姊妹们都成家立业过后,历来都是如此。父亲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只是稍许喝茶,可一杯茶总是要喝上两三天的,最后还将茶叶嚼细吞噬。

父亲一辈子挣钱不多,可一旦手中有钱,都必须是压在箱底,不到上霉的时候绝对舍不得花销。待到姐妹们相继成家,每到年节拜望的时候,各自带来的吃食他也舍不得吃,待到下一轮拜望再孝敬的时候,上、上一轮的吃食还在,不是过期就是腐烂。哪怕是这样食物父亲依然不舍丢弃,子女们强迫销毁的时候,父亲总是说:“格砸,可惜了的。”而后显出无奈的微笑。

父亲虽然节俭,但在对我们的教育上从不马虎。

记忆中在我初中毕业考到县高中的时候,当我拿到邮递员给我的一纸“湖北巴东第一中学”录取通知的时候我欢喜父母却发愁:尽管那时候的学杂费一共才十三块钱,去到学校的路费三块钱,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十多块钱,可这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一组天文数字。好歹是父亲觉得我们家族的祖祖辈辈能够走出农门而到县城读书的我是第一个,也算光宗耀祖了。

父亲和母亲激烈争辩后终于决定让我离家去到一百多里路程的县城读书。那时候学校食堂是需要粮票或者是“转支拨(在户口所在地将粮食卖给粮管所,然后由当地粮管所开证明再到县城的粮管所秤粮食,这种交换手续在那是叫做转支拨)”的。我家是绝对没有粮票的哪一类“家”,所以每学期的时候父亲只好背着一百多斤玉米步行二十里路来到叫做清太坪街上的乡级粮管所兑换开出“支拨”条子,以便我上学的时候食用。在我上学的时候,父亲背着我上学的行囊凌晨三点钟从家里出发把我送到离家二十多里路的集镇,为的就是能赶上早晨六点钟到县城唯一一趟班车。当班车将要开启的时候,父亲突然上到车上,把从衣兜里翻出的八角钱塞进我的手里,一再嘱咐到了学校要好好努力的话语。父亲说完下车,留下他那瘦弱的背影。径直走向寄放背篓和打杵的角落,没有回头,在夜幕下消失在晨雾之中。

父亲一辈子勤劳,不管天晴下雨从不歇息。中年的父亲还是小队会计,天晴的时候,白天在社队劳动,夜晚上还得记账算工分。那时候父亲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晚上的办公只有在自家低矮的破旧房子里,点着煤油灯,在昏暗的光线中仔细的磕着算盘。父亲是个过细人,账是当天必算的,以至于每天熬夜多烧了煤油而遭母亲的唾骂。

和父亲相处最长的日子要算是大队开办铁业社的那一年。大队里的干部说是要开办一个大队企业,于是把大队里的几个铁匠聚集起来,在一个叫“九骨洞”的山洞里架起了风箱,支起甑子(一种打铁用于垫块的铁),几天的时间,一个队办企业就开业了。父亲作为大队任命的“社长兼会计”自然吃住都要在“社”里。铁业社共计五人,两个师傅两个“帮锤”(给师傅打下手的人在铁匠行业被成为“帮锤”),加上父亲。铁业社的主要职责一是为大队打一些农具,这是分配的任务,不能收钱的。另外的就是为本大队有需要的社员们,倘若需要打一些铁器,但那一定是要收钱的,起步一块,到五块不等的工钱,工钱的收入自然要算公家的,因为铁业社需要买煤、打油、买材料、买生活等等。倘若前来打铁器家什的社员自带废铁的话,那一定是要少收,至于少收多少,自然是父亲说了算。倘若前来打铁器家什的社员带着废铁随带一些生活食物的话,肯定是要减免工钱的,这样的减免是需要和师傅商量说清楚。父亲说,反正铁业社的生活需要用钱购买,用食物抵扣工钱,回头写一张证明入账就是。师傅们想想也没什么意见,就这样吧。

开办铁业社的“九骨洞”在我上学的路边,关于九骨洞的传说是过后才知道的。一说是“九个洞”,偌大的洞穴,洞中有洞,洞上有洞,并排的进口大小算起来不只九个,我想九个洞的叫法失真;二是九骨洞,据说很早之前当地人在洞内挖到过龙骨,不知真假。在我小时候与伙伴们进洞玩耍的时候,的的确确在洞内的深处捡到过骨头,当我们把骨头呈现给父亲和铁匠师傅们的时候,在大人们互使眼色中,最后回答我们的结论是:野狗在洞内老死后的骨头。

铁业社开办到中途的时候,每到晚上师傅们连同父亲都要回家帮助家里做夜活路,譬如撕苞谷、摘洋芋等等,参加夜活按照小队的规定是要记“工分”的。就这样,晚上驻守九骨洞的任务落到了我的身上。起先的时候,是父亲给我说,而后是铁匠师傅们连逗带哄随后塞给一颗或者两颗糖果让我高兴的应允。直到半月以后,因为在洞内受了风寒,父亲给我找了医生,吃了不少的药也不见效,最后是母亲请了本家我应该叫太太(曾祖父的称谓)的,会一些阴阳法则的端公给我看了,说是阴气侵染,大抵是被阴魂未散的鬼魂缠身,经过端公太太的一遍打扫,终于才好。过后父亲又遭母亲的一顿臭骂,说是九骨洞里死了那么多人,把一个才十岁的孩子一个人放在洞里过夜,你也狠心?自此以后,我才知晓原来九骨洞从“白莲教”开始,历年都有躲避而死在洞内的人无数。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单独去过洞穴……

那次以后,父亲很内疚,再次面对的时候,灰暗的眼神显着无奈。虽然还不到完全知事的年轮,但我理解父亲,每次去学校的时候,父亲总要千嘱咐万叮咛地唠叨一些话题,直到我走出老远,还在远处观望,待我回首的时候,留下一个依稀的背影。

离开两个月的父亲的背影,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像是一面镜子,反射着人生真谛;又像是一部书,记载着人世百态。

陪伴我成长成人的父亲,最有深刻印迹的三次背影至今清晰:

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公社的重点中学,那是七十年代中叶。那年我十一岁,幼小的身材、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总是有些后怕。送我上学的父亲,背着一口被烟熏火燎而漆黑木箱,父亲本来就不高大的身躯被压得萎缩。从家里到街上足足有二十多里路程,公路是通了,可压根儿就没有车辆行走,背着木箱的父亲,一路上,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在父亲的微笑中,那是充满的无限希望。实在背不动了的时候,父亲找一处石墩,把脚背篓(土家族的一种背东西的背篓)靠稳,腾出一只手护着木箱,另一只手把背篓系从肩膀上卸下来,然后用打杵的翅子将木箱支牢,确定不会倒落的时候,才安心地坐下来,取下白色的头巾,使劲擦着脸上的汗水,白色的头巾一下就有了黑色的污物。这时候,父亲讲起他小时随爷爷到一个叫资丘的地方背盐吃“观音土”的故事。父亲说:我小时候,跟着你“家家”(爷爷的称呼)他们去资丘背盐,也才十一岁,和你现在的年纪一样大。走到资丘装好盐往回走,带的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就要挖“观音土”吃,好多人吃了观音土解不出手来。父亲讲这故事的时候很认真,我知道,那是父亲在用故事鞭策我要努力学习,不要承步父亲背盐的脚印。

父亲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床铺。做好上学的一切,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着说:“从乡下考到街上读书,也算是为我们家争光了,以后还要继续努力。”说完,他大步走出了校门,留给我一影瘦弱的背影。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

第二次是我辍学踏入社会“挣副业”的时候。高中三年级上学不到一个月,因为家庭的变故,致使我不得已而辍学,带着复杂的心情踏入社会,盘算着如若能挣到钱就可以完成尚未完成的高中学业,那年我十四岁。童稚未脱的身躯背着一床破旧的棉絮,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随着同村的大人出门去背木材,定好日子,行走的时候,父亲把我送出老远,一路自言自语地埋怨自己无能,竟然让原本还要读书的我出去遭罪。我没有劝慰父亲,只是默默地走在父亲的前面,踏地的脚步声在静谧的山村有些邋遢。晨曦把夜幕逐渐驱赶,待到可以赶车的地方,秋阳刚好露出山卯,父亲说:“你在这里赶车,我回去还有一大堆的家务事要做。”

我说:“好的,那你回去慢一点。”

父亲说:“背不起的莫背,你是正长身体的时候,不能闪了腰杆。”

我说:“晓得了。”

父亲说:“让你吃苦,是我没有尽到责任,如有来生……”

父亲的话没有说完,两行眼泪顺着脸颊掉下来,陡然间,我发现父亲苍老了许多,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言辞安慰父亲,只说:“你回罢。”

父亲机械地转身,留下他有些躬偻的背影,在秋阳的映衬下甚是衰落。父亲走出一段距离,肩头那块快要脱落的补丁在秋风的吹拂下一飘一飘。

最后的背影是父亲八十八岁的时候。庚子年不平凡的年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困在家中。父亲知道我的两个女儿还在上大学,一家人的开销也是不菲的数字。靠在外打工挣钱养家的我实在不容易,父亲不动声色地走进他的房间,摸索了半天,从箱底拿出几千块钱交给我,说:“今年的年成不好,我这里还有点钱,反正我也用不了,你拿去开销。”望着父亲面带微笑的脸,我说:“你的钱还是你自个攒着,我有。”

父亲再次把拿钱的手伸到我的面前:“我这大年纪了,吃的、穿的你们都安排好了,也没有用钱的地方,再说,我八十八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天,一辈子我也没有挣到好多钱,这些钱无非是你们姊妹们把的,我攒着也用不了,让孙儿们多读点书。”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眼眶红润。为了不让父亲发现,我起身走到门外,父亲跟着我,躬偻着腰尾随着:“叫你拿着你就拿着,这是我给孩子们的学费,虽然不够,凑一点也是我的一番心意。”父亲第一次执着的客套让我意外,接过父亲手中的钱,我感到沉甸甸的,那是父亲最后的积蓄,更是一份责任的移交。

父亲转身,在煞白的灯光下留给我的背影,虽然瘦小,但刹那间是那么伟岸!

没过多久,父亲突然病了。

父亲起病很特别,好好地吃着晚饭的时候,突然下巴脱落,妻给我电话的时候我还在外打工。联系好医生前来家中,可父亲一再说自己没病,好说歹说就是不配合治疗。当我赶回家的时候,问及原委,父亲总算是接受了治疗。经医生治疗,父亲的下巴复位了,却不再吃食,后来又经过诊断无痒。父亲病后,思维却特别的清晰,只是不吃食物,每天靠喝牛奶度日。陪伴父亲的十余天,父亲醒来的时候总是要把我们叫到床前,说一些怪异的话题。到了第十二天,父亲说:“你上班去吧,我不要紧,一时半会也死不了,免得耽误你挣钱,一家人全指望着你呐。”父亲说完挣扎着坐起来,说他还有两个存折,让我拿来纸笔他把密码告诉我,并一再叮嘱千万别忘了密码。随后又说,在他褂子里还有两块七毛钱的零钱,让我收好。父亲交代完毕,说是想喝酒,我想,父亲一辈子不沾酒,怎么就突然想起了喝酒?父亲说:“再过两个月就是他八十八岁的生日。”父亲是在提前祝贺自己的生日。

和父亲谈话,我不断地安慰道:“你还够活,不满八十八,阎王爷不会要的。”父亲听了我的话语,微笑着摇了摇头:“不指望,人啊,周岁是一死,百岁是一亡,‘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一切都顺其自然好了。”最后的父亲依然能知晓四书,但未能靠书吃饭,似乎是父亲一生的缺憾。

父亲走的时候,我不在身边,直到妻哽咽着打给我电话:“爸爸走了。”我的头一下懵了,我说“等我回来收殓。” 风驰电掣般地驾车两个小时赶到父亲的床前,父亲安详着面容,静静地躺在他的睡床上。我帮父亲擦脸的时候,父亲的胡子有些扎手,本该给父亲刮刮胡子,乡邻说,按照风俗胡子是不能刮的。

抱着父亲僵硬的身子,在相邻的帮衬下细致的给父亲穿好衣服,入棺的时候,一想到父子即将阴阳两重天,忍不住掉下泪来,旁边的老者告诫:千万别让泪水滴在死者身上,那样会让死者到阴间后一直悲泣。为了父亲的欢乐,我擦干了眼泪……

父亲终于没能过完他八十八岁的生日,是他的遗憾,也是我们的遗憾。

父亲而去,早就想写一些文字来吊唁最后的父亲,可因为心绪烦乱提起笔来又放下了,及至两个多月过后,再次提笔写下不成章节的文字,我想,父亲不会责怪。

现在,每当我一个人静下心来,父亲像往常一样,对我微笑。站在不远的地方,向我挥手,不时留下瘦小的背影,就像许多年前他送我时,回过头来向我挥手一样……有时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实就像匆忙的挥手。在挥手之间,一切都已经过去,成为过眼烟云。然而父亲对我挥手过后的背影,却始终让我无法忘记。这不光是父爱的象征,更是父亲将他的爱,将他的期望,还有他的遗憾和痛苦,都流露渲泄在这轻轻挥手之后的背影间。

父亲去世的最后时日,留下那份无限的唠叨仿佛就是慈祥的再现,时刻印记在脑海,让我传承永远。

2021年1月10日于恩施

最后的父亲(散文)

胡昌海

一晃,父亲离世已两月有余,入殓前的面容不时在我脑海中呈现。微闭的双眼,慈祥的面容,像是对阳世光阴的眷恋,又像是对后辈无限的希翼。

对于父亲的一生不能盖棺定论,因为父亲太过平凡;对于父亲又不能不纪念,因为父亲太不平凡。一路走来,书写父亲的文章写过不少,甚而还有荣获大奖者。从父亲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搜集所有关于父亲的文字,父亲的影子在文字中跳跃,从幼年开始。算是对《最后的父亲》作一些铺垫……

关于父亲的记忆是从能记事的时候开始,大抵不到上学而能做事的年纪,每每清晨沉溺酣睡梦魇的当口,定会由母亲把我叫醒,并一再督促在规定的时间穿衣洗漱,完结后授意父亲把我带在身边,到田间地头、坡上坎下、路旁沟边割草喂牛,用家乡的土话说是“攒家肥”。 记忆中那时候家里喂着两头牛,按照社队的规定,轮转每家喂养一头牛,一个月或两个月,然后送到下家,以此类推,一个轮回过后再次喂养。因为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母亲为了多挣“工分”(那时候给社队提供“家肥”要算工分的),经与别家协商,把原本属于别家喂养的“份子”争取来,为的就是多挣工分养家糊口。

母亲的举动只是苦了父亲和我们姊妹们,积攒家肥的活儿由父亲带队。很多时候割草因为对割草刀的使用技巧不当或者是粗心,总会在割草的时候割伤手指,殷红的鲜血顺着伤处下流的时候,父亲总是要顺手撕一块身上的补丁,然后再撕成条状的片子,随手在山上扯一把“马虎哨”(一种苦涩而能止血的植物),把叶子放在嘴里,使劲地咀嚼,满口的苦涩,从父亲的嘴角流出绿色的水来,待到“马虎哨”叶子被嚼成稠状的时候,从嘴里吐出来,敷在我们的伤处,用事先准备好的条状片子包扎,止血后,受伤的姊妹就可以休息而逃脱割草的厄运,尔后的几天也可以睡睡早床(懒觉)。记忆中我是希望割草受伤的,因为只有受伤的时候才可以享受难得的休息待遇。

及至再随父亲清早出屋割草的时候,父亲总是一再嘱咐“要小心”的话题。并手把手示范教导:“手捏刀把要紧,刀贴地面要平,掐草握手要松”,说这样万一割草时刀子碰到地上的石颗子挺刀,也不会伤到手指的。按照父亲的教诲,以后割草的日子果真再没受到伤害。

再大的时候,才知道父亲原来是上了“私塾”的。读过“四书”和“五经”,以《幼学琼林》擅长。闲暇的时候,总是微闭着双眼,嘴里念念有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若李,为人所弃。”“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累了的父亲仿佛只要念叨这些经典说辞就会轻松起来。

在姊妹中我排行第六(亦算老幺)。由于重男轻女的思维做崇,父亲刚三十出头就是拥有六个孩子的父亲。母亲是个能干的女性。一家大小近十张嘴在缺吃少穿的年岁都能活过来算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母亲少书却很霸道,父亲念过“私塾”温顺慈祥。为了生计,父母的争吵是常有的事,甚而大打出手的时候从来不避讳在场的孩子们,父亲的温顺在争吵的时候显现了阳刚。

到了上学的年纪,从大到小的姊妹们依次上学,父亲说:“养儿不读书,抵如喂个猪。”父亲大概是对《幼学琼林》的悟彻不少,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父亲从不含糊,可终究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困惑,姐妹们上到三年级又从大到小依次辍学,唯独剩下大哥和我。

父亲干了几年的农活,大概是因为父亲读过私塾而被派遣到各个“民工见勤”工地,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能算一笔好账,好多次工地完工营运的时候,领导都想让父亲留下,可父亲总是说:家中还有年迈的老人,不可以远行的。就这样,父亲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吃“轻省饭”的机会,以孝顺的缘由终身躬耕于田垄。

对于父亲的孝顺,在周围引来不少争议。好多人都说父亲是傻子,摆着的“轻省饭”不吃,非要在家里挖泥苯土。那时候,吃“轻省饭”在人们眼中是无上的高贵,除了不需要劳动还可以每月拿到固定的薪资,虽然是为数不多,但终究还能见到现钱。倘若供职的部门是供销、粮食、食品类别的,那吃、穿、用都不用发愁,如若还在领导岗位的,走走后门多弄几张供应票还可以得到外快,等等等等。对于人们的说教,父亲总是莞尔一笑,然后该干什么依然还干什么。我想,父亲心中的孝顺是高于一切的,不然怎就这样优厚的待遇竟然毫不动容?

农耕的父亲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在农村持家,箍盆、制甑,打石、錾磨,编筛、织箕,一样都少不得。因为家穷,请不起木匠、石匠、篾匠,父亲就试着自己做,聪慧的父亲易学,而且一学就会,自此,父亲把九佬十八匠学会了多种匠艺,但没有一样特别的精致。父亲的手艺方便自己同时也方便了跟前临近的住户。过后的日子,父亲劳动的日子没有了天晴落雨。天晴的时候要在小队劳动挣工分,下雨田里不能干活的时候,除却自家的需要之外,一定会有邻居前来请父亲帮忙,不是木匠活儿就是石匠活儿,甚而还是篾匠活。

给邻居帮忙除了东家供饭,工钱是没有的。有大方的充其量给父亲送一些平日里节省的吃食,并说‘你们家里人口多,小队分配的粮食不够吃’的话后,随带馈赠一些杂粮主粮。而更多的则是一句“劳慰哒,有事的时候做声儿,一定来帮忙”的客套话。父亲给邻居帮忙做木匠石匠篾匠耽误时日回家后,定然要受到母亲的埋怨,说:“家里十张嘴吃饭,天天给别人帮忙哪是个事儿?”父亲说:“远亲不如近邻,下雨天反正在家也做不了田里的活,出去帮忙还可以混个肚饱。再说,给别人帮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有事的时候打一个前瞻。”

母亲埋怨父亲是“艺多不养家”。母亲的埋怨不无道理,因为父亲的“二吊子”手艺确实耽误了自己家务的不少时间。

父亲说母亲是“头发长见识短”,大抵是读过私塾的缘故,心存的永远是偏见。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极度吝啬的人。家乡的人们都说父亲抠门儿和“铁公鸡”一样。

父亲一辈子节俭成习,不管是在我们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还是姊妹们都成家立业过后,历来都是如此。父亲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只是稍许喝茶,可一杯茶总是要喝上两三天的,最后还将茶叶嚼细吞噬。

父亲一辈子挣钱不多,可一旦手中有钱,都必须是压在箱底,不到上霉的时候绝对舍不得花销。待到姐妹们相继成家,每到年节拜望的时候,各自带来的吃食他也舍不得吃,待到下一轮拜望再孝敬的时候,上、上一轮的吃食还在,不是过期就是腐烂。哪怕是这样食物父亲依然不舍丢弃,子女们强迫销毁的时候,父亲总是说:“格砸,可惜了的。”而后显出无奈的微笑。

父亲虽然节俭,但在对我们的教育上从不马虎。

记忆中在我初中毕业考到县高中的时候,当我拿到邮递员给我的一纸“湖北巴东第一中学”录取通知的时候我欢喜父母却发愁:尽管那时候的学杂费一共才十三块钱,去到学校的路费三块钱,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十多块钱,可这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一组天文数字。好歹是父亲觉得我们家族的祖祖辈辈能够走出农门而到县城读书的我是第一个,也算光宗耀祖了。

父亲和母亲激烈争辩后终于决定让我离家去到一百多里路程的县城读书。那时候学校食堂是需要粮票或者是“转支拨(在户口所在地将粮食卖给粮管所,然后由当地粮管所开证明再到县城的粮管所秤粮食,这种交换手续在那是叫做转支拨)”的。我家是绝对没有粮票的哪一类“家”,所以每学期的时候父亲只好背着一百多斤玉米步行二十里路来到叫做清太坪街上的乡级粮管所兑换开出“支拨”条子,以便我上学的时候食用。在我上学的时候,父亲背着我上学的行囊凌晨三点钟从家里出发把我送到离家二十多里路的集镇,为的就是能赶上早晨六点钟到县城唯一一趟班车。当班车将要开启的时候,父亲突然上到车上,把从衣兜里翻出的八角钱塞进我的手里,一再嘱咐到了学校要好好努力的话语。父亲说完下车,留下他那瘦弱的背影。径直走向寄放背篓和打杵的角落,没有回头,在夜幕下消失在晨雾之中。

父亲一辈子勤劳,不管天晴下雨从不歇息。中年的父亲还是小队会计,天晴的时候,白天在社队劳动,夜晚上还得记账算工分。那时候父亲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晚上的办公只有在自家低矮的破旧房子里,点着煤油灯,在昏暗的光线中仔细的磕着算盘。父亲是个过细人,账是当天必算的,以至于每天熬夜多烧了煤油而遭母亲的唾骂。

和父亲相处最长的日子要算是大队开办铁业社的那一年。大队里的干部说是要开办一个大队企业,于是把大队里的几个铁匠聚集起来,在一个叫“九骨洞”的山洞里架起了风箱,支起甑子(一种打铁用于垫块的铁),几天的时间,一个队办企业就开业了。父亲作为大队任命的“社长兼会计”自然吃住都要在“社”里。铁业社共计五人,两个师傅两个“帮锤”(给师傅打下手的人在铁匠行业被成为“帮锤”),加上父亲。铁业社的主要职责一是为大队打一些农具,这是分配的任务,不能收钱的。另外的就是为本大队有需要的社员们,倘若需要打一些铁器,但那一定是要收钱的,起步一块,到五块不等的工钱,工钱的收入自然要算公家的,因为铁业社需要买煤、打油、买材料、买生活等等。倘若前来打铁器家什的社员自带废铁的话,那一定是要少收,至于少收多少,自然是父亲说了算。倘若前来打铁器家什的社员带着废铁随带一些生活食物的话,肯定是要减免工钱的,这样的减免是需要和师傅商量说清楚。父亲说,反正铁业社的生活需要用钱购买,用食物抵扣工钱,回头写一张证明入账就是。师傅们想想也没什么意见,就这样吧。

开办铁业社的“九骨洞”在我上学的路边,关于九骨洞的传说是过后才知道的。一说是“九个洞”,偌大的洞穴,洞中有洞,洞上有洞,并排的进口大小算起来不只九个,我想九个洞的叫法失真;二是九骨洞,据说很早之前当地人在洞内挖到过龙骨,不知真假。在我小时候与伙伴们进洞玩耍的时候,的的确确在洞内的深处捡到过骨头,当我们把骨头呈现给父亲和铁匠师傅们的时候,在大人们互使眼色中,最后回答我们的结论是:野狗在洞内老死后的骨头。

铁业社开办到中途的时候,每到晚上师傅们连同父亲都要回家帮助家里做夜活路,譬如撕苞谷、摘洋芋等等,参加夜活按照小队的规定是要记“工分”的。就这样,晚上驻守九骨洞的任务落到了我的身上。起先的时候,是父亲给我说,而后是铁匠师傅们连逗带哄随后塞给一颗或者两颗糖果让我高兴的应允。直到半月以后,因为在洞内受了风寒,父亲给我找了医生,吃了不少的药也不见效,最后是母亲请了本家我应该叫太太(曾祖父的称谓)的,会一些阴阳法则的端公给我看了,说是阴气侵染,大抵是被阴魂未散的鬼魂缠身,经过端公太太的一遍打扫,终于才好。过后父亲又遭母亲的一顿臭骂,说是九骨洞里死了那么多人,把一个才十岁的孩子一个人放在洞里过夜,你也狠心?自此以后,我才知晓原来九骨洞从“白莲教”开始,历年都有躲避而死在洞内的人无数。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单独去过洞穴……

那次以后,父亲很内疚,再次面对的时候,灰暗的眼神显着无奈。虽然还不到完全知事的年轮,但我理解父亲,每次去学校的时候,父亲总要千嘱咐万叮咛地唠叨一些话题,直到我走出老远,还在远处观望,待我回首的时候,留下一个依稀的背影。

离开两个月的父亲的背影,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像是一面镜子,反射着人生真谛;又像是一部书,记载着人世百态。

陪伴我成长成人的父亲,最有深刻印迹的三次背影至今清晰:

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公社的重点中学,那是七十年代中叶。那年我十一岁,幼小的身材、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总是有些后怕。送我上学的父亲,背着一口被烟熏火燎而漆黑木箱,父亲本来就不高大的身躯被压得萎缩。从家里到街上足足有二十多里路程,公路是通了,可压根儿就没有车辆行走,背着木箱的父亲,一路上,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在父亲的微笑中,那是充满的无限希望。实在背不动了的时候,父亲找一处石墩,把脚背篓(土家族的一种背东西的背篓)靠稳,腾出一只手护着木箱,另一只手把背篓系从肩膀上卸下来,然后用打杵的翅子将木箱支牢,确定不会倒落的时候,才安心地坐下来,取下白色的头巾,使劲擦着脸上的汗水,白色的头巾一下就有了黑色的污物。这时候,父亲讲起他小时随爷爷到一个叫资丘的地方背盐吃“观音土”的故事。父亲说:我小时候,跟着你“家家”(爷爷的称呼)他们去资丘背盐,也才十一岁,和你现在的年纪一样大。走到资丘装好盐往回走,带的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就要挖“观音土”吃,好多人吃了观音土解不出手来。父亲讲这故事的时候很认真,我知道,那是父亲在用故事鞭策我要努力学习,不要承步父亲背盐的脚印。

父亲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床铺。做好上学的一切,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着说:“从乡下考到街上读书,也算是为我们家争光了,以后还要继续努力。”说完,他大步走出了校门,留给我一影瘦弱的背影。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

第二次是我辍学踏入社会“挣副业”的时候。高中三年级上学不到一个月,因为家庭的变故,致使我不得已而辍学,带着复杂的心情踏入社会,盘算着如若能挣到钱就可以完成尚未完成的高中学业,那年我十四岁。童稚未脱的身躯背着一床破旧的棉絮,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随着同村的大人出门去背木材,定好日子,行走的时候,父亲把我送出老远,一路自言自语地埋怨自己无能,竟然让原本还要读书的我出去遭罪。我没有劝慰父亲,只是默默地走在父亲的前面,踏地的脚步声在静谧的山村有些邋遢。晨曦把夜幕逐渐驱赶,待到可以赶车的地方,秋阳刚好露出山卯,父亲说:“你在这里赶车,我回去还有一大堆的家务事要做。”

我说:“好的,那你回去慢一点。”

父亲说:“背不起的莫背,你是正长身体的时候,不能闪了腰杆。”

我说:“晓得了。”

父亲说:“让你吃苦,是我没有尽到责任,如有来生……”

父亲的话没有说完,两行眼泪顺着脸颊掉下来,陡然间,我发现父亲苍老了许多,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言辞安慰父亲,只说:“你回罢。”

父亲机械地转身,留下他有些躬偻的背影,在秋阳的映衬下甚是衰落。父亲走出一段距离,肩头那块快要脱落的补丁在秋风的吹拂下一飘一飘。

最后的背影是父亲八十八岁的时候。庚子年不平凡的年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困在家中。父亲知道我的两个女儿还在上大学,一家人的开销也是不菲的数字。靠在外打工挣钱养家的我实在不容易,父亲不动声色地走进他的房间,摸索了半天,从箱底拿出几千块钱交给我,说:“今年的年成不好,我这里还有点钱,反正我也用不了,你拿去开销。”望着父亲面带微笑的脸,我说:“你的钱还是你自个攒着,我有。”

父亲再次把拿钱的手伸到我的面前:“我这大年纪了,吃的、穿的你们都安排好了,也没有用钱的地方,再说,我八十八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天,一辈子我也没有挣到好多钱,这些钱无非是你们姊妹们把的,我攒着也用不了,让孙儿们多读点书。”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眼眶红润。为了不让父亲发现,我起身走到门外,父亲跟着我,躬偻着腰尾随着:“叫你拿着你就拿着,这是我给孩子们的学费,虽然不够,凑一点也是我的一番心意。”父亲第一次执着的客套让我意外,接过父亲手中的钱,我感到沉甸甸的,那是父亲最后的积蓄,更是一份责任的移交。

父亲转身,在煞白的灯光下留给我的背影,虽然瘦小,但刹那间是那么伟岸!

没过多久,父亲突然病了。

父亲起病很特别,好好地吃着晚饭的时候,突然下巴脱落,妻给我电话的时候我还在外打工。联系好医生前来家中,可父亲一再说自己没病,好说歹说就是不配合治疗。当我赶回家的时候,问及原委,父亲总算是接受了治疗。经医生治疗,父亲的下巴复位了,却不再吃食,后来又经过诊断无痒。父亲病后,思维却特别的清晰,只是不吃食物,每天靠喝牛奶度日。陪伴父亲的十余天,父亲醒来的时候总是要把我们叫到床前,说一些怪异的话题。到了第十二天,父亲说:“你上班去吧,我不要紧,一时半会也死不了,免得耽误你挣钱,一家人全指望着你呐。”父亲说完挣扎着坐起来,说他还有两个存折,让我拿来纸笔他把密码告诉我,并一再叮嘱千万别忘了密码。随后又说,在他褂子里还有两块七毛钱的零钱,让我收好。父亲交代完毕,说是想喝酒,我想,父亲一辈子不沾酒,怎么就突然想起了喝酒?父亲说:“再过两个月就是他八十八岁的生日。”父亲是在提前祝贺自己的生日。

和父亲谈话,我不断地安慰道:“你还够活,不满八十八,阎王爷不会要的。”父亲听了我的话语,微笑着摇了摇头:“不指望,人啊,周岁是一死,百岁是一亡,‘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一切都顺其自然好了。”最后的父亲依然能知晓四书,但未能靠书吃饭,似乎是父亲一生的缺憾。

父亲走的时候,我不在身边,直到妻哽咽着打给我电话:“爸爸走了。”我的头一下懵了,我说“等我回来收殓。” 风驰电掣般地驾车两个小时赶到父亲的床前,父亲安详着面容,静静地躺在他的睡床上。我帮父亲擦脸的时候,父亲的胡子有些扎手,本该给父亲刮刮胡子,乡邻说,按照风俗胡子是不能刮的。

抱着父亲僵硬的身子,在相邻的帮衬下细致的给父亲穿好衣服,入棺的时候,一想到父子即将阴阳两重天,忍不住掉下泪来,旁边的老者告诫:千万别让泪水滴在死者身上,那样会让死者到阴间后一直悲泣。为了父亲的欢乐,我擦干了眼泪……

父亲终于没能过完他八十八岁的生日,是他的遗憾,也是我们的遗憾。

父亲而去,早就想写一些文字来吊唁最后的父亲,可因为心绪烦乱提起笔来又放下了,及至两个多月过后,再次提笔写下不成章节的文字,我想,父亲不会责怪。

现在,每当我一个人静下心来,父亲像往常一样,对我微笑。站在不远的地方,向我挥手,不时留下瘦小的背影,就像许多年前他送我时,回过头来向我挥手一样……有时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实就像匆忙的挥手。在挥手之间,一切都已经过去,成为过眼烟云。然而父亲对我挥手过后的背影,却始终让我无法忘记。这不光是父爱的象征,更是父亲将他的爱,将他的期望,还有他的遗憾和痛苦,都流露渲泄在这轻轻挥手之后的背影间。

父亲去世的最后时日,留下那份无限的唠叨仿佛就是慈祥的再现,时刻印记在脑海,让我传承永远。

2021年1月10日于恩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