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游泗渡河,是2020年年初拟定的计划。因为新冠肺炎的缘故耽误了时间,又因为生计的缘故外出,没能按计划施行。其间,围着“泗”与“四”结论,迟迟不好下笔。恰好放假有空,加上冬季难得的好天,便确定去泗渡河一探究竟。
原本,以为泗渡河就在沪蓉西高速路四渡河大桥附近,驱车前往,将近四渡河大桥的时候,一打听,真正的泗渡河还有好多路程,而且都要行走弯弯曲曲的村道。一份执着的驱使,让我心无余悸:再远也必须抵达!
出了野三关集镇,途径上李坪村再沿着已经破损正在加宽的村路前行,一路询问着到泗渡河村委会的办公地。在路人的指点下,从瓦屋场村沿着山路曲弯的村道前行,挖掘当地文化、欣赏一路风情,用愉悦的心境,笔拙的文字记录旅途的点滴以飨读者。
一.瓦屋场
瓦屋场是一个高山村落,平均海拔1250米,位于野三关集镇东南部。2014年10月由瓦屋场、箭杆山、楸树坪、流酒坪四个小村合并成的一个大村,定名“瓦屋场村”。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
辽阔的大山,肥沃的土地养育着现今的2306口人。冬的萧煞,让山峦变成了茫茫灰色。居家的农人或用手车推着自家的农家肥,或用粪筐背着积蓄了大半年的农肥,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在田间种植洋芋。更大年岁的老人三三两两在村道上散步,享受难得的冬的阳光。
没有春夏盎然的植被,但地域文化丝毫不影响旅行的心情。瓦屋场初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地建筑最早而且豪华的屋场。可惜的是落业业主却无法考证而稍存遗憾。问及当地人们都说不清楚,只说是从记事的时候就有这样一栋瓦屋。瓦屋场的地名因瓦屋而得名,足见那栋经历百年的瓦屋属于地标。据说瓦屋后来一直被当作学校,培育当地的芊芊学子直至瓦屋的破败。
二墩岩位于原来的楸树坪村,由两道岩墩错开重叠形成的地形,故称“二墩岩”。第一道岩与第二道岩高差近八十米。据《大谭宗谱序》记载:吾族原籍始封谭国为姓,迺谭子之后也。谭国即济南府平陵县西南。今之太原也,齐人兴兵併谭,而谭子奔莒国,国遂失后。历代终南山上。咸证陆地神僊楼。隐洞中其羡金门羽客。纍朝刚鑑则伯爵荣封。姓氏族谱则少卿司理。以及衙风咏谭公维私列国。则谭伯袭爵。东过睏殁。谭大夫作诗以辞官。逸民传誌。太原谭贤因薦齣仕南京凤阳府(今安徽凤阳)太和县。西庄佘氏街而有谭祯辅公。迺翰林科甲,殁葬于佘氏街,生子有路鬆、路建、路遥。鬆、遥二公世居原籍。始祖谭路建,系南京直椽凤阳府,颍州太和县,西庄人氏生一子谭绍,生其子谭汝益公,除授四川成都府知府,总夔盧庆三台银印。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马头金牌,敕赐执事元帅之职。因驚受寒不愿归家,飘落自施州游獵,至巴东前二都打墓坪,下马置立黄金大墓为记。
自路建公,传五代至子甲公,生十二郎,猶我常凤公自小离家求学,科甲进士。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土寇猖獗,太祖殷隆公,不幸遇害,太祖婆由孕,在万般磨辱下,共即家丁奴婢,由永州太和县来楚避乱,而近故里,前遇磨河擋道,后有土寇追袭。太祖婆畏懼,顺流而避及響河七昼,奴婢家丁皆饿死,惟太祖婆由响洞而攀齣,则峭壁万仞,因仰天号祝,天祚谭氏当不绝香烟矣。忽有神鹰蹯旋,并作人言之,瞑目俯我身乎。闭目间身已及地,展目视之并无物也。渴欲饮,锦鸡鸣,婆往观之,然有甘泉可饮矣。是神能佑人而生,物能引人而饮,后人名其地刀尖岩、金鸡水之美名也。太祖婆自落业金鸡水,拓荒创业,生一子曰天飞,迺八坪之始祖也。始祖随母耕耘,娶土人戈、倪二夫人,所生八子,落座八坪。长子谭桂寅巴东苜蓿坪(今野三关谭家村一带),八坪谭大房谭桂寅第十一代孙谭晨章分支到巴东野三关二墩岩落户。
二墩岩从此由荒无人烟之所成了人丁兴旺的地域。满山的楸树郁郁葱葱,给当地带来了灵气。于是当地人又称二墩岩为楸树坪。清道光年间(公元1782-1850年),二墩岩谭氏家族兴旺之后,拟定仿照泗渡河郑家屋场修造祖居,将山上成材的楸树砍伐大半。在修造祖屋的时候,谭家请来了远近闻名的工匠,在安排工匠吃食的时候,谭氏内当家每次杀鸡给工匠们打牙祭(土家俗语:吃肉)的时候,工匠们总是见不到鸡腿。久之,工匠们觉得东家抠门儿,于是在建筑中敷衍塞责,待到房屋修起上梁的时候,东家拿出每次节约积攒的鸡腿悄悄送给工匠领头人(俗称掌墨师)给家人带回去。东家的举动让掌墨师觉得有些惭愧,于是重新爬上房顶,在顶梁上用木匠锤子砸了几下,口中念叨:正发六十年,倒发六十年。谭家祖屋建起后,家族兴旺发达,可六十年过后,居住在祖屋的谭氏又开始衰败,尽皆搬出祖屋。谭氏祖屋位于现今的二墩岩小地名名曰“庙坪”的地方。行走庙坪,不见当年的祖屋痕迹,倒是新修的几栋造型别致的洋房足以佐证庙坪的风水。
一颗有着800年历史的白皮松屹立的庙坪前面的岩墩上,和冲淌对面有着同样年岁的白皮松遥相辉映,两颗近千年的白皮松见证着二墩岩的发展历史。在中南民族大学帮扶工作队的支持援建中,位于庙坪前面的那颗白皮松得到打造,修筑了游步道、观景台,成了人们观赏休闲、瞻仰历史文化的难得场所。传说,屹立在悬崖上的白皮松是兴旺的象征,崖壁下泗渡河对岸的郑家屋场的兴衰,完全仗仰着这颗千年茂盛的生灵。
在楸树坪,还有犀牛望月、风洞等景致。特别是风洞,一年四季吹风不断,尤以夏季更盛,是人们透风纳凉的绝代佳处。
逛完楸树坪,经谭家墩、过邓家墩,沿着村道顺山势而下,一路沟涧纵横,清澈的泉水陪伴我一直走进流酒坪,据说从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人利用那条叫“涧沟”从洞穴中渗透出来的泉水,还有从“白鹤洞”里流出的泉水煮酒,煮出来的酒清香飘逸,远近闻名。“流酒坪”从此出名。方圆几百里的人家,不管的年节还是红白事务都要步行前来流酒坪打酒招待客人。穿行于坪内茶盐古道上的路人经不住酒香的诱惑,总是要在流酒坪停顿下来,或就地喝上一顿好酒,或打上一壶在前行的路上慢慢品砸。流酒坪从而成了一处难得的商贾驿站。方圆几百里的居人,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客人喝到东家藏匿的是流酒坪的酒,那客人定会欢心:东家把自己当成了贵人。
二. 泗渡河
泗渡河因为四渡河大桥跨越泗渡河峡谷,桥面行车道与峡谷谷底高差达560米,比世界高桥法国米约大桥还要高290米,曾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悬索桥, 但后来的贵州的北盘江大桥以565米领冠。
因为四渡河大桥主缆跨中设置刚性中央扣,为国内首次采用,与常规设置纵向阻尼器相比,既有效提高了桥梁纵向刚度及抗风稳定性、改善了结构受力特性,又减少了后期维护工作量;
因为四渡河大桥是国内钢构、混凝土组合结构桥面系首创;
因为四渡河大桥是借助火箭弹发射先导索过峡谷,开创了国内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先河。
随着四渡河大桥在建设领域中的多个先例,使得泗渡河闻名遐迩。泗渡河高耸叠嶂的山峰,嶙峋怪异的洞穴,覆盖广袤的植被,纵横交错的河流,清澈剔透的河水,险峻深壑的峡谷,形成了一幅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图画,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泗渡河由上游的鱼泉河、岔二河、木龙河、马狼河(又称马拦河)四条河流在泗渡河峡谷间交汇。鱼泉河发源于铁厂荒南麓,岔二河发源于绿葱坡镇娃娃寨,木龙河发源于麻砂坪南端,马拦河发源于麻砂坪东麓。千枝百芽的沟壑交错将突兀的大山切割成无数个山峦,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茫茫的由大山组成梦幻世界。
过了流酒坪,再往下不远处就是汇总过后流淌的泗渡河了。一路欢唱的河水撞击凸现的礁石,显出无数的水花,给冬天的泗渡河凭添了不少情趣。一群在田间挖着树苗的农人谈笑风生。走近前聊,原来农人们是在挖掘木瓜苗子,因为今年的苗木不好出售,而且占着肥沃的土壤,说是挖起来便宜变卖。尽管这样,还是有不菲的收益,只是较之旺年的时候减少了很多收入。劳作的农人告诉我:这就是正泗渡河,村委会还在下面的3公里处。
来到泗渡河村委会,年轻的女书记姓肖。我说明来意,肖书记把泗渡河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野三关镇泗渡河村,2014年行政体制改革,由原来的泗渡河、水井湾、两河口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3200亩,山林12000亩,全村24个村民小组,612户1965口人。除了常规的耕种,主要产业为茶叶和木瓜。
自然景观峻秀的泗渡河自然是游客们向往的地方,但同样吸引人的还有那栋保存完整的郑家老屋。
郑家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房子座北朝南,背依山峦,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建筑风格为风火山墙穿斗架梁式四合院,为三进九天井屋,建筑面积905.75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2002年被列入恩施州文物保护单位。
据《郑氏家谱》记载:“郑氏先祖南琰公祖系江西吉安吉水县人,传至公辈十有八世,子孙繁衍,仕宦间有,相望者迨不乏人。南十七世子孙郑文珩所生四子(光韬、明韬 、政韬、瑚韬),长子郑光韬原籍湖南澧州石门北乡十三区商溪人氏。自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9年)思以一身继开之任,率妣舍旧图新佑南(湖南)迁北(湖北)冒霜露,披荆棘险阻,艰难备赏,千里跋涉,移居湖北巴东泗渡河,置户落籍,耕读传家。”
据考证,郑氏家族在泗渡河的落业祖为郑光韬。相传,郑光韬来泗渡河拓业之时也非常艰难,但他的妻子覃氏娴熟能干,郑家在泗渡河发家扩业,与其妻覃氏是分不开的。据记载:“妣娴内助之能,因之田园渐扩,食用渐充,而诗书礼仪之教仍缵承于勿替。公妣之锐志伟烈,询足以绍箕于既往,谋燕于将来矣。顾食旧德而勿为表章之,无明创垂之远也,席先业而不能光大之,亦以见继述之,善也所幸本根厚增,枝叶荣发,阅再传而获拾芹藻者有。
公妣之德行食报于此已堪验矣,况夫家塾讲论实繁,童子文场考试,屡集群生,则公妣之阴扶默佑焉。知非衣冠继美,门第增光之兆也哉。”
郑家落业后,出行的路途被房屋前面的河流阻隔,于是郑家在狭隘之处设置了一处渡船的地方,“泗渡河”便由此而来。古时渡船的地方被称作“船溏”。河两边岩石上栓船绳用的石眼至今依在。泗渡河涨水时水势湍急凶猛,不能形船。发家后的郑氏家族就在船溏下游十几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木制廊桥。清道观19年(公元1839年)该桥被涨水冲毁,之后屡建屡毁,船溏的渡船就一直沿用。解放后,1955年当地政府又修建了一座木桥,没隔几年又被大水冲毁;1971年,泗渡河公社组织修建水泥钢筋石拱桥,1972年桥通行走,结束了船溏渡船的历史。2016年,野三关镇人民政府组织修建了钢筋水泥桥,供车辆行人通行。老桥像是背负了历史的重负,终于闲置荒芜。老桥见证了泗渡河发展变迁的过程。如今的老桥被荒草掩盖,居住当地的人们忘不了那些岁月的旧时记忆。
如果说泗渡河是一部记录风情的书,那郑家老屋绝对是这部书中的重磅部分。
据考证,郑家落业到泗渡河的是郑光韬、郑明韬兄弟二人。郑光韬是老大,郑明韬是老二死得早没有后人。郑光韬思维敏捷,加上夫人覃氏能干,郑家落业后不到20年就开始发家。传说,郑氏夫妇落业泗渡河10年后,偶有一天,郑光韬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紫云盛开,阳光普照大地,一匹棕红色骏马从天宇间奔腾下凡,这时候,天上陡降大雨,不一会滔滔洪水从泗渡河上游滚滚涌来,浑浊的大水围住了他居住的地方,郑光韬无路可走,惊吓中从梦中醒来。醒来后郑光韬将梦中之事说与夫人覃氏,夫人听后大喜,说“天上紫云盛开,阳光普照大地”是吉祥之兆,洪水是财兆。可骏马下凡他们夫妇没有悟出过中道理。天亮之后,郑光韬起床,走出房门,突然看见河对面山上有一颗树,枝叶茂盛,仿佛在向他授意昭示,在这颗树下面的崖壁上,一匹骏马紧贴崖壁,栩栩如生。郑光韬于是叫来夫人覃氏,联想梦中之事,夫妻二人吃过早饭,披荆斩棘,来到树下面的崖壁处,发现一处洞穴,他们刚接近洞口,一对白鹤从洞内飞出,夫妻二人摸索着走近洞内,发现洞内全是硝土。
回家以后,郑光韬夫妇买来草纸香烛,祭拜天地。没过几天就组织人手到洞内(后人将此洞定名为“白鹤洞”,一直沿袭至今)熬制硝土。白鹤洞的硝土含硝量高,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硝出场,从位于泗渡河的“茶盐古道”运出山外,换得银两黄金。
郑光韬熬制的硝质量好、产量大,销路广阔,于是又增加人手,日夜不停地轮换家仆熬制。熬制硝土的家仆饿了、渴了,就在白鹤洞外几十平米宽敞的石壁上装上铁炉,烧水做饭。一二三、三二九,烧水做饭的家仆突然发现铁炉子的脚陷入了石壁,于是将这怪异之事汇报给郑光韬,郑光韬到现场查看,仔细实验,原来这块石头就是天然的“硝石”。自此以后,郑家减少了硝土熬制的工序,直接将石头砸碎变卖,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郑家买硝发财,郑光韬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去逝,他的儿子郑高略继承父业,同时请来风水先生踏勘屋场,与河对面悬崖上的白皮松和骏马图遥相辉映。清嘉庆年间(约公元1797年)开始修筑郑家老屋。
郑家屋场修起后,财发兴旺。夫人覃氏70大寿之时,其子郑高略大摆筵席,高朋满座,“远近闻名者尽皆前来”。其中宜昌府内衙杨光哲、杨光甲送扁牌:“婺焕中天”祝贺。宜昌知府送对联“庆甲屋稀龄瑞擭金獲虔祝寳婺千年煥,重申膺多福芳腾玉树笑看斑衣五色鲜”。覃氏与郑家的发家史可见一斑。
郑家屋场建起后,在正大门顶上悬挂着“外翰林”扁牌,所谓“外翰第”就是有地位的文翰人家的外衙的意思。在进入第一个天井的房檐下悬挂着“继序其皇”的扁牌,那是出自先秦佚名《烈文》中“念兹戎功,继序其皇”,寓意“继续立功弘扬”。郑氏家族的光大,离不开组训的教导。
景致和文化,似乎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郑家屋场的兴衰与河对面的那颗千年松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当年郑氏在建筑郑家屋场时,看重的是古树的风水,郑家屋场建起后,居住在郑家屋场的人洗脸之时,盛满清水的铜盆里倒映着几千米以外的那颗松树。现实的传奇让人们费解而又实实在在。
如今的白皮松哪怕是生长在悬崖上而无土壤,依然郁郁葱葱。镶嵌在悬崖上的骏马让人新奇,无不惊叹自然的鬼斧神工。
游离完泗渡河和郑家老屋,自然的馈赠与文化的融合,余兴未尽。幸庆的是,泗渡河已逐渐进入了世人的视野;遗憾的是,这么美好的景致竟然还这样孤独地美着。
2021年2月2日于野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