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昌海的头像

胡昌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3
分享

故乡的年节(散文)

镶刻脑际的故乡年节来不及回味,庚子年新的年节便杳然至来。躺在洋房院子的摇椅上,享受春阳的阳光缕缕,感受庚子年节的不易与平凡。

其实,故乡年节的风俗历来如此。不管是在家或在外的人,都要停止当年的劳作:“长工短工,二十四的满工”似乎就是土家民族辛苦与悠闲的界限。与其说“悠闲”,还不如说是正儿八经年节的忙年。忙年的内容无非是围绕吃食、砍柴、房屋打扫等等所谓的琐事。但每一项琐事都是在风俗及讲究中辛苦着。

“打扬尘”是必须的内容,烟熏火燎以及尘埃覆盖的房屋,沉积一年的旧垢,天蓬、窗户、厨房、灶台等每个角落的尘埃丝网一定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除却旧年的不顺,迎接来年的全新。

熬糖、打豆腐自不必说,是忙年的主要内容,关于“熬糖、打豆腐”的工序过程在《年糖》《年豆腐》中已然叙说,不再赘述。

年柴是家中男人份内的事务。提前磨好“开山子”(土家方言:又称“斧子”),为的就是缩短砍柴的时间。砍伐、背柴、锯短、劈柴、码放等一连串筹备年柴的工序,从开始到结束从不间断。因为忙年的时间就这几天。挖蔸是筹备完年柴过后,男人们会满山寻找,要挖出一个较大的树蔸作为年柴的主柴,故乡称之为“年蔸”。好在吃完团年饭过后火坑蔸火(土家方言:烧火的意思)的时候放进火坑里,让火势烧得更旺。从尚故乡开天辟地的传闻:“三十火,十五灯”的习俗。年蔸是不能一次完全烧完的,一定要留下一部分续到正月十五再烧,预示着一年运气的延续。

故乡忙年的讲究很多,套头复杂。诸如“送灶神”“打年节”“祭年”“洗邋遢”“换对联”“贴门神”“祭祖先”“上坟”“团年”“辞年”“守岁”“出天行”等等等等。

“过赶年”大抵是久远的事情。也就是比传统的年节提前一天:若腊月大则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则二十八过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过年称之为“赶年”。关于“赶年”,民间传说: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5年),由于朝政腐败,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大肆袭扰,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都惨败告终。尚书张经上奏朝廷,请征湘鄂西土司前往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经略使胡宗宪督办。时值阴历年关,土司头领深知此次平荡倭寇将一去难返,决定与亲人过完最后一个年,于是下令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土司赶到东南沿海地区,很快打败倭寇,收复了失地,嘉庆皇帝亲赐匾额,上书“东南战功第一”。志书记下了这段历史:“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侯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赶年”的习俗充分体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彪悍的民族,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民族。土家“赶年”的习俗一直沿袭传承。只可惜随着年节的“淡漠”,赶年的习俗虽传而不复存在。

故乡的年节随时间的推移,好多习俗逐渐被后人淡忘。还在延续的习俗也简洁了很多。时代在进化中淘汰陈旧的东西是必然的过程,陈旧的被载入历史供后来人品读,同样也是一种传承。就像故乡的年节一样:久远的固有、祖辈的经历、我辈的传承及至以后的缅怀,故乡的年节总是在不断进化和完美。但经历的故乡年节故事却历历在目,让人挥之不去。

小时候期盼年节的到来。忙年的几天,是我们最卖力气的时节,从来不需要吩咐,看着父母哥姐做什么就会主动帮忙。特别是熬糖、推豆腐,有时候帮了倒忙挨揍依然兴高采烈,因为可以吃得一顿可口的食物;上坟、出天行同样是我喜欢的年节习俗,因为可以亲手点燃几颗炮仗,然后抛向天空,炮仗在空中炸出 “砰”的声响过后,包裹火药的纸张碎片在天空中慢慢飘荡,就像突然间下起了雪花。炮仗爆炸的响声在故乡的山谷间回荡,此起彼伏的回荡声把故乡的宁静驱赶得无踪无影;儿时年节的故乡在欢快中陪伴我们直到长大成熟。

还有“团年”“辞年”。总是希望吃完团年饭以及“团年”过后的“辞年”。吃团年饭的时候,你尽可以敞开肚皮大吃大喝,这时候父母绝不会埋怨,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让孩子们吃到平素未能吃到的东西。随父母去给长辈或者排在辞年计划中的人家辞年,运气好的话还能受到几角甚至一块两块的“压岁钱”。

“打扬尘”是我最不喜欢的年节习俗,在父母“不打扬尘就不要吃饭”的忠告下,迫于无奈不得不按照吩咐、按照要求、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扬尘打下来,鼻子、眼睛分不清西北,满口的尘埃从喉咙连到肚子里,漱完一大瓢清水吐出的还是墨的颜色。

中年时期的故乡年节,欢笑成了孩子们的专利。老人们则喜笑颜开,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回忆他们走过来的年节,感慨社会的进步太快,现在孩子们享受的是他们那个时代想都不敢想的。吃团年饭的时候一定会拿出平日积攒的钞票毫不吝啬地,在孩子们“爷爷奶奶”的童稚叫声中塞给孩子们。

炮仗早就不复存在了,取代的是各种“震天雷”“烟花”“电子鞭炮”。每家都要花费几百甚至上千元,谁家的鞭炮响彻的时间越长昭示着这个年节过得闹热。这时候,故乡的年节过成了攀比和炫富。

母亲亲手煮着从市场上买回的“甲鱼”,甲鱼的做法讲究,母亲时代从来没有这样的享受,所以煮熟的甲鱼味道有些逊色,团年的时候我们同样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那是妈妈的味道!

吃完团年饭,孩子们等候的是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高雅的欢乐。大人们用手机约定:在哪家娱乐,是打麻将,还是斗地主,还是炸金花……

庚子年故乡的年节,经历了过多的不易,一家人回到离别多年的故乡老家。因为母亲先于父亲过世,父亲也于今年撒手人寰。年节总是在怀忆、恋想中。按照故乡年节的习俗,按照家乡年节的简化程序。闲暇的时候翻看抖音和微信朋友圈,了解故乡年节的欢乐氛围。

刷屏的抖音视频,再配上《过新年》的欢快音乐,故乡的年节以新的姿态展示的是年节另一种形式。

“财神来到我家门前,喜喜洋洋过新年,送你一个压岁钱,祝你好运涟又涟”的抖音配音,那是迎接前来辞年的人家最好的待客方式和最虔诚的祝福。

“家,不富裕,可是我有力气……”抖音视频,拍摄的背景是依旧保存完好的土家族建筑“土墙屋、吊脚门楼子”,悠扬高亢的配音那是对希望的憧憬和前景的瞻望。

听着寸断肝肠的《妈妈我饿了》的抖音音乐:“妈妈我饿了,好嘞妈去给你把饭做。妈妈我渴了,好嘞妈去给你烧水喝。妈妈我冷了,刚做的棉袄穿上吧。我是妈妈的小棉袄,妈妈的心窝窝。现在我长大了,妈妈也老了。有空常回家陪陪她,陪她唠唠嗑……”热泪盈眶,父母的去世让庚子年这个年节多少有些失落。

被新冠肺炎疫情困扰不能回家的侄儿们通过手机视频,一声声问候通过电波传输同样亲切无比。告别的话语是:“要注意自己身体”的祝福,那是温馨的棉袄,那是香甜天然的蜂蜜。

没有父母的我的年节有些缺憾,但为人父母的我们却能和孩子们一起团聚同样是一种幸福。故乡的年节本来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与父母相聚的日子。

故乡的年节,是一颗颗甜蜜的糖果;故乡的年节,是一朵朵缤纷的烟火;故乡的年节,是孩子与父母团圆的时刻,故乡的年节,是对故乡难舍难割的亲情!

2021年大年正月初二于清太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