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昌海的头像

胡昌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7
分享

张家村:一步一景总关情(散文)

张家村紧邻野三关集镇,以独特的区位、壮美的景致以及传奇的历史备受关注。

张家村海拔1200米左右,2014年村政体制改革,由原来的张家村和枫木村合并而成。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16个村民小组,705户人家1900口人。

有着渊源历史的“施宜古道”贯穿张家村,从远古开始闻名遐迩。

看似平常的一处高山村落,历史的烟云,注定了它的前世今生。重走张家村,一步一景让人欣慰,一景一情叫人缅怀。十八步、意家垭、花栎树坪、庙垭、白果树坪、牛洞坪、枫木村就像一串珍珠,串联着久负盛名的“施宜古道”。白玉垭、老虎洞用虔诚的执着陪伴近千年的古道直到现今。

“十八步”,是远古野三关的地标。自从有了寇准的“劝农稼禾”,野三关注定了它的地位。初具规模的野三关,四通八达来往的人群自然区别了闹市的东、西、南、北四角方位。东为“太平缸”、西为“十八步”。自从有了“川盐”,随后便有了连通四川与湖北、湖南等地的“茶盐古道”,途径恩施、野三关、宜昌,“施宜古道”便应孕而生。商贾云集的野三关成了出进四川交易、休憩的古道驿站。十八步作为所有客商、力士休憩过后进川的起点闻名远近。

从十八步爬坡进入的山垭,被称为“意家垭”。明末清初,一位邓姓的当地人看准山垭的位置,于是在山垭间修造了一栋房子开办账房,供来往客商们吃住、打烊。邓氏开办的账房历来明码公平,对于靠肩挑背磨的“背脚子”们更是便宜优惠,久之,往来的客商都觉得东家是一个讲义气、重情谊的人,后来有才识的人称这处账房为“意家”账房,账房位于山垭,“意家垭”从此叫出名来一直沿袭至今。清朝末年,邓氏将账房租给本地人张德风,东家易主,可账房的服务理念一直秉承。几十年过去,张德风死后,正值战乱时期,账房停业,张德风的儿子也搬出去了,当地人向字成借居。解放以后,意家垭账房土改给了两户人家居住。

见证了古道繁华的意家垭把一份情谊和江湖义气馈赠给往来路人的同时永远定格在山野,彰显的是土家先民的好客礼仪。

意家垭同时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厄道,明清时期自不必说,单就解放战争时期,在意家垭背后的山上,国民党守军修造了碉堡,1948年9月13日,解放军部队进入野三关和国民党川军守军在意家垭激战三天三夜,终于将国民党守军击溃,解放野三关,开通了进入重庆的陆路通道。如今的碉堡山,碉堡被毁改成了农田,近年来农田荒芜,长成郁郁葱葱的一片茂密森林。

过眼云烟的茶盐古道成为历史,意家垭随古道的湮没深闺大山,像隐居的隐士,及至华夏凉都野三关的开发依然显露着低调。但人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意家垭绝对会重现当年的繁华。

过了意家垭,便是花栎树坪。方圆一里左右的平坝,长满了花栎树,原始的花栎树打造了人间的一片乐园。春夏秋冬,随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色彩。

春天到了,花栎树绽放出新芽,南归的鸟们成群结队在天空中飞翔,叽叽喳喳盘旋一圈后,齐刷刷地落到花栎树上,密密麻麻的像是结满了果实。春天漫不经心的伴随着花栎树,不经意长满叶片的花栎树绿遍了山野,让大地披上了厚厚的绿衣。成片的花栎树悄悄开着花儿,而后长出带着钩须的果实,标志着花栎树坪的初夏杳然至来。这时节,花栎树坪是往来路人避暑休闲的绝好地方。海拔1200多米的花栎树坪,把夏季中的凉爽、还有满山花栎树的馨香绿意无偿馈赠给青睐它的人们。

秋天到了的时候,青绿的果实变黄变黑,在秋风徐徐中由黄而黑的果皮成熟地敞开胸怀,让果仁掉出来。在当地,花栎树的果仁又称为“香子”,是酿造酒的原料。用“香子”酿造的酒在当地叫“香子酒”,喝着虽然有些苦涩,但却是清肺养肝的什物。干枯的果皮依然带着钩须,经秋风一吹,“啪啪”掉到地上,居住在周边的农人就会捡回家,当引火柴用。秋天,花栎树果实成熟的时节,那是松鼠最喜欢的季节。“香子”是他们的最爱,花栎树林子里到处是采食的松鼠,小巧而灵活的精灵,以敏捷的身影在枝间跳跃,吃饱了就会发出“叽叽、叽叽”的鸣叫,给行走在古道上辛劳的路人带来解乏的旋律。松鼠在当地又被叫成“叼靓仔”,大抵是油光晃亮的皮毛和全身是宝的骨肉,称之为“靓仔”毫不为过。

冬天的花栎树坪,更是一片雪域景象。冬雪的美景不需要点染,就会让人陶醉。为了生计依然穿行于古道的人们,在雪地上踩出一条白白的或直或曲的线条。渴了,随便在路边抓一把雪塞进嘴里,堪比山泉,直泌心脾。实在冻得不行,找一处背风的山凹,砍一根花栎树烧燃,烤热乎后只管前行,不需要将柴火熄灭,因为一会儿就有接踵而来的路人享受现成的温暖。

庙垭总是庇佑虔诚的子民们。从花栎树坪向四川前行一两里路,就是庙垭。一处垭口,成了“施宜古道”必经的关隘。明天启末年(公元1626年),一栋庙宇矗立于垭口,庙宇虽然不大,但却成了过往路人的朝拜之地:求一路平安、求财源茂盛、求家人平安。跋涉在古道上的人们终于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庙垭”从此闻名,哪怕是古道湮没,一直保持至今。可惜的是“破四旧”是将庙宇捣毁,留下些许遗憾。

一颗有着近千年的白果树,见证着“施宜古道”的诞生。因为这伟岸的白果树生长在一处平坝,“白果树坪”就这样一直沿袭叫到现在。白果树坪是一处风水,深闺大山几千年,及至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一个名曰“张华”的江西人,举家迁徙在此落籍,白果树坪从此繁华。

据张世炯编述的《华公张氏族谱》记载:“我始祖公张华,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远郭板桥巷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公元1472年)举家经楚郢迁徙入川,至湖北巴东县野三关(当时名后里一都劝农亭)附近张家村白果树坪落籍。”相传,同张华公一道迁徙四川的共有四兄弟,张华随迁徙队伍入川,行至小水田(今建始三里坝小水田),时值初夏,小水田属于低山,夜晚蚊虫叮咬,睡不着觉,又想进四川的路途遥远,于是决意返回江西,带着夫人陈氏往回走,走到劝农亭后山一块平淌地,看见一颗硕大的白果树,离白果树不远处有一股清泉溢流,张华公一看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落籍安家。

张氏在此落籍后,财发人兴。最后分支各派,分散在各地安居。从明朝落业始后,张氏在明、清供职朝廷的文武官员、贡、监、廪、武痒生不计其数。

解放后,因此地张姓人居多,遂将此地更名为“张家村”。张氏落业祖屋依在,现称“落家屋场”。白果树、大水井不减当年的灵气,依旧滋养沿袭居住在此的子民们。

响洞和牛洞是一处连体,从古至今一直静卧在古道旁。一处神秘的洞穴,留给世人的谜一直未能解答。倒是当地人依稀记得古时候传说牛洞里有人看见硕大的似牛形状的动物翻滚,接着清泉泉涌般在“嚯嚯”的声响中汹涌而出。蹊跷的是洞内的泉水潺潺不跌不断,从不溢出洞口。冬暖夏凉的牛洞想必是行走古道的所有人们喜欢而后快的领地。

横店子虽然消失了,但“横店子”的名声是至今老少熟知的地方。顺着冲淌向四川方向一路前行,爬坡上岭,累了,需要找一处喝茶、休憩、吃饭的地方,当地名望黄大恩及其家族把自家居住的具有土家建筑特色的“四井口”屋改装,设立了骡马店,依古道顺向改造而成了铺子,“横店子”由此而来。多少往返于古道的客商、背夫在此落脚,分享沿途的故事,横店子当年的繁华可以想象。如今的横店子已不见踪迹,昔日的古道也被水泥公路替代,但横店子的故事依然流传芳古。

枫木村算“施宜古道”在张家村的最后一站。因为自古以来生长诸多枫香树而得名。最古老的枫香树长达一千多年,参天古木郁郁葱葱。历来就是行走在古道上的人们纳凉的好地方。在枫木树下,演绎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如今的枫木村,阡陌田园,成了居家养生的美丽乡村。

在张家村,陪伴守护“茶盐古道”的还有白玉垭、老虎洞、三斗山。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传奇的景致,同样是张家村画廊的组成部分。

白玉垭,一处海拔1300米的垭口。站在垭口,尽收眼底的是泗渡河支流:阡陌纵横的山脉,在阳光的照射下俨然一条条飘拂的玉带,特别是川汉公路建修后,穿越峡谷和悬崖的318国道,从远处至来,在白玉垭形成了唯一的关隘,白玉垭总揽概括了周边的景物。

紧邻白玉垭的三斗山和老虎洞似乎就是连襟,从铁厂荒山脉延绵而来的山,在白玉垭的上方形成三座形似“斗”(一种丈量器具)的山。三斗山延伸至白玉垭戛然而止,在三斗山端头形成一个洞穴,洞穴头顶的山峦活像虎头,故称“老虎洞”。老虎洞深无尽头,洞上有洞,洞内钟乳林立。藏匿深山的老虎洞是人们避暑休闲的圣地。位于三斗山右侧有些年份的张家老屋汇集了深厚的土家建筑文化。据考证,张家老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300年历史。两厢一门楼一天井的建筑格局展示的是先人们的智慧。如今的张家老屋虽然破败仅剩断墙残痕,但依然湮没不了它曾辉煌的历史。

一步一景的张家村,虽然还没来得及开发,原生态的景致和厚重的文化尚存,等待某一天的开发而直面于世,张家村自信满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本质。

2021年2月26日于野三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