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海
几天前,在和朋友一起闲聊的时候,说到家乡了的变化,因为家乡的变化太多太大,可最能达成共识的就是家乡的道路。
家乡的道路近年日新月异地在突起,朋友还给我提供了一组数据:如今在家乡境内的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相继修建和通车,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公路总条数620条,总里程3460.665公里,其中国道2条171.114公里(“318”74.931公里,“209”96.183公里),省道4条235.34公里(东大32.408公里,巴鹤134.116公里,巴巫54.321公里,宜巴14.495公里),县道5条98.902公里(大清17.77公里,沿下22.302公里,巴秭北21.196公里,溪太26.917公里,长水10.717公里),乡道73条1008.327公里,村道535条1954.02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6.9公里,三级公路255公里,四级公路1727.891公里。境内沪蓉西高速公路34.6公里,宜巴高速公路36公里,宜万铁路34.5公里。
和发达地区比较,乡道总是差一段距离,但对于一个几年前还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身的巴东县来说算是飞跃的进步。
乡道总是让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具有吸引;变得一年比一年更加富裕;变得一山比一山碧绿伟岸;变得一户比一户居住豪华。以至于对乡道的纪念成了一种迫不急待的按捺,终于在极限的时候一定要写一写家乡的道路了。
我的家乡——巴东自古就是“楚蜀咽喉,鄂西门户”。远古的乡道莫过于施宜古道出名。这条贯穿于蜀地的古道依山就势,盘旋山涧峰顶,堪称“官道”,历来就是中原大地与蜀地官吏交流的必经之道;又称“商道”,中原的木棉运到蜀地再换回茶叶,成了商家共谋发展的途径。我想:家乡的古道那时候肯定是马蹄“滴滴”马铃“铛铛”的繁荣景象。只是随着岁月的洗礼,可惜了那时候繁华的古道如今只有仅有的遗迹:现存的古道大都为石板路,路宽2米左右,很多地方尚存供路人休憩的石墩。从铺就的石板上遗留至今的痕迹足以佐证当年的繁荣。由于古道经过之地总是穿行的山峦,所以整个古道只能是随着山势逶迤而少有平路。
崎岖而又坎坷的家乡古道记载了历史的人类交往和迁徙,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家乡的古道又是唯一的由东向西的一条古道,它给后人研究土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条远古时代的纽带。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道是在大集体年月,家乡人民举全力战天斗地,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不计个人得失、不计报酬的无私中孕育而得。那时候家乡的人们哪怕是身穿破衣、脚穿草鞋、天当被盖地当床,披星戴月,甚至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无怨无悔。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父亲就被派到外面修建公路,那时候叫“大会战”:在荒无人烟的环境,勉强能吃饱的年月,纯粹手工的作业。每天挣着“工分”,承担着养活家人的责任。父亲在修建穿越家乡的318国道的时候,在工地一呆就是六年,在209国道的建设工地硬是呆了五年。父亲总是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乡道的建设。为的就是让家乡人们的出行方便;为的就是让家乡的人们能尽快从贫穷中走出来而富有。为乡道同样奉献着青春的还有千千万万和父亲一样的青年,总是在激情的岁月里把所有的激情都献给了我的原始、贫窘、秀丽且有故事的家乡!
80年代以后的乡道建设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后的产物。投资主体隶属于县里的交通部门,乡道建设的速度就随着建设资金多少而决定乡道发展的快慢。乡道总是在年复一年中向不同的方向缓缓延伸着。山路十八弯的乡道格局在不经意中就这样形成。
后来的世纪,乡道的规格就随着家乡的发展不断的提升,老套的建设似乎是落后了些,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家乡地理在规划设计部门改变了沿山顺山的架势,该走直线的绝对不走弯路,因为他们要考虑着家乡发展的长远目标。于是修桥建隧作为公路建设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融入了对乡道的建设,“巴野”公路就成了现代乡道的缩影:不光是为家乡的人们到县城办事的时间缩短了几个小时,更重要的是原途亘古闺秀的风景终于可以让路过的所有旅人一饱眼福。沿途的观景台、休息带、农家乐就成了工作压力过后人们欣赏、休闲、品尝家乡味道的场所。被冠以“旅游路”、“四好路”、“致富路”的乡道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家乡全面开花,形成了一幅靓丽的乡村道路网路图。乡连着乡、村连着村、组连着组、户连着户,家乡的出行再也不受道路的影响而烦躁,你尽可能的享受着说走就走的快意!
乡道的形成,付诸了许多人的心血,总是默默着从不张扬,就像家乡的风景一样任凭你观赏而毫无怨言。
每次回到乡的时候,奔驰在弯弯曲曲的乡道上的时候总是要播放着出颖家乡的土家族姑娘李琼原唱的那首《山路十八弯》:“大山的子孙爱太阳,这里山路十八弯,弯出了土家人的金银寨”......因为这是对家乡人们修建乡路的最好赞誉。
乡道,总是记载着家乡发展变迁的历史,钩沉从古至今浓郁的乡土文化!
2018年12月2日于河北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