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昌海的头像

胡昌海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11/10
分享

泌心的乡曲 ——读谭学亮《江流有声》感怀

“或许,她该是一道山溪。从树丛中,从土坎下,潜滋暗涌,积滴成流,娟娟而出,汩汩流淌。她沿着幽暗狭窄的谷底,或小步快行,或轻盈跳跃,或凝神屏息。尽管隐隐约约,曲曲折折,依然随形就势,蜿蜒伸展,不屈不挠奔向陌生的诗和远方。”这是谭学亮的散文集《江流有声》的开篇《泓》的前奏。博于瀑布、深于静塘、轻盈细流、清于澈水、广如浩瀚的《泓》让人还没读完篇章即刻融入作家笔下所描绘的山水中了。我以为:那就是一曲泌人心脾的曲调,弦在脑海,韵在心里,情在字里行间。

封面暗红,内涵三十二万字的《江流有声》摆在我案前的时候,我欣慰:能品赏大家风范的作品绝然是一件幸事。细细品读,我惊叹:家乡的习俗,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亲情,竟能在作家笔下如此栩栩如生!《江流有声》算是我多年没能品读的好书。

出生在武陵山区的作家谭学亮,成长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的崇山峻岭中,他的家乡金果坪是红三军开辟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独特的土家民俗文化,加上红色文化的熏陶,造就了谭学亮坚韧的性格,从一个山里娃靠着自己的勤奋加韧性一步一步走到山外,摆脱大山的禁锢而功成名就确属不易。《江流有声》记录了些许过程:或大意、或细节。总之,算是作家平凡而不平凡的经历。

通读《江流有声》这部非虚构散文,字里行间体现的是作家大山一样的博爱:爱父母、爱家乡、爱民族,爱所有需要爱的人们,作家用一颗赤诚的心以文字的形式表达。看得出,作家不光是在写作,更是用心在感悟。可以说,《江流有声》是一部心路上的历程。

作家出生和成长的老家与我老家不远,之间却有一条清江阻隔。绿如碧玉的清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淳朴憨厚的土家人。生于斯长于斯的谭学亮笔下的清江以及他所经历发生的故事,以及清江两岸的风土人情、民宿文化,也是我最熟悉的。《江流有声》记录了作家从出生、读书到教书的历程,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艰辛和为改变家乡命运奋博的时代娇子。诸如《幸运儿》,诸如《“鸡蛋”风波》、《“野师大”食堂》,诸如《初见红光》。读着作家用文字记录的生活,忆起我所亲历虽苦尤乐的苦难,不能不感谢时代,让我们的生活增添的虽然是坎坷,但会让人更加成熟。从这一角度来说,《江流有声》是一部书写的人生一点也不为过。

闲暇的时间,坐下来的读物一定是《江流有声》。作家采用记述、白描、抒情等等的写作手法,让每篇收录的文章皆有可读性。福楼拜曾在《包法利夫人》写道:“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作家收录在《江流有声》的每篇文章,没有华丽浮躁的文字,读起来却总是引人入胜。或许,这就是作家创作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说,作家书写的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拉长的感情无不感染着我及我们。“把自己的体验到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托尔斯泰语)。无疑,《江流有声》成功了。

在《江流有声》中,作家记录了从儿时到读书到教书,再到走出大山后的扶贫、援建。身在他乡,心却在故乡。从“缕缕心香”、“永安之恋”、“血性川西”、“乡土回望”,从家乡开始,最后回到家乡。那就是作家心路的轮回。无论何时何地,作家都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记录他生活中的人和事。“将多情笔触伸向现实生活的边边角角,让人物在生活的细节里凸现高尚品质和美好情愫”(李希白语)。

不得不说,《江流有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而且让人受益匪浅的上乘之作,倾注了作家不少的心血。在这里,要感谢作家给了我不一样的精神食粮,让我再一次聆听到了久违乡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