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昌海的头像

胡昌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14
分享

古老盐田的现代文明(散文)

清晨的薄雾,像丝绸一般慢慢铺展开来。

偶尔,一两只雄鹰在空中盘旋,时而比翼翱翔,时而相互追啄,弄不懂是在嬉戏或是打闹。倏地一下又俯冲钻入薄雾,大抵是澜沧江的江水咆哮声侵扰了它们,转眼功夫,雄鹰钻出薄雾,在澜沧江上空打了一个“旋”,径直飞往对面的雪山......

薄雾散去,呈入眼帘的是一台阶一台阶参差不齐的晒台,那就是西藏芒康县1300年前启营保存至今仍完好如初的古盐田。

查阅历史,古盐田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的地方。位于国道214线旁,澜沧江东西两岸的纳西族地区,距离芒康县城115公里,平均海拔2350米,是西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存在人工原始晒盐的风景线。

走进盐田,你定会被先人们的智慧感染。在澜沧江东西两岸陡壁的坡岸上,智慧的西藏先人硬是用一根根木头,凭借地势的高低,搭建出高程不等的晒台;一眼眼泉井在波涛汹涌的澜沧江两边耸立。谁都能想象,倘若是浪涛袭来,定会吞噬一条甚至几条生命,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先人们把“不可能”的现状变成了现实。盐井从此成了自古以来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领地,至今成为人们观光敬仰的景致。

盐井藏语称“察卡洛”,汉文地名最早出现在公元1721年。历史上的盐井是西藏吐鲁番通往云南昭通的要道,属于藏东盐务重镇,“茶马古道”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据当地人介绍:澜沧江边卤水资源丰富,两岸分布着数十口天然卤水井,为把卤水充分利用,村民们用木桶从井中舀出卤水,倒入用木头搭建的晒台,让阳光蒸晒,晒干水分后即得粗盐,再经过进一步晾晒打理,才成为食用盐。西藏芒康的盐田就这样形成,盛世于唐朝(约公元713年)。盐井古盐田使用的是当地红黏土垫底,晾晒后取盐时最上层的为白盐,俗称“雪花盐”,为一等盐,可作食用,下层盐由于掺和了部分红土,呈现紫红色,俗称“桃花盐”,产量虽高,但只能用作保健洗浴或者喂食牲畜。

凝望饱经沧桑的盐井盐田,历史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穿着藏服的农人,留着长辫戴着哈达,背着盛满卤水的木桶,迈着沉重而坚毅步伐的康巴汉子、还有刻满岁月烙痕的觉姆,这样的劳动过程虽然艰辛,但他们知道肩负的责任,毅然决然地在炙烤的阳光下坚持着,汗水顺着肩甲不注地流淌,打湿了长衫,脚下的沙地上留下一串串清晰而潮湿的脚印......

正是这样一群勤劳淳朴的藏族同胞开创了自给自足的先河。这段历史有自古咆哮的澜沧江为证,江水的咆哮像是在为它养育的子民们呐喊,更像是在为勤劳而勇敢的民族赞歌。

古老的盐井盐田,富有色彩的传奇,足以让人陶醉。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由于澜沧江的不断切割和大地的变迁,盐井形成了高山峡谷。加之气候干旱,当地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当地神山达美拥雪山将此事告诉了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非常怜悯同情人们的景况,遂化作一对凤凰,分别歇息在江的两岸,化身成为鳞次栉比的盐井。从此盐业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主要来源。在盐井当地至今依然还流传着“澜沧江以东的盐井是母凤凰,澜沧江以西的盐井为公凤凰”的传说。

穿越历史,让古老的盐井盐田蒙上又一层神秘面纱:格萨尔王英姿飒爽的身姿仿佛就在昨天。这个“一生戎马,扬善惩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圣神,是藏族人民引以自豪的旷世英雄。传说中的“羌岭之战”就是为保护盐井盐田,格萨尔王和纳西木竿王羌巴在此为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战争,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败兵留在盐井成为格萨尔王的盐民。到吐蕃王朝后期,友拉归顺了格萨尔王,成为了他的纳西大臣,在此管理盐田。

如今的盐井盐田,以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而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古老盐文化,属于世界级文化遗产。

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4月被例入国家级申报创建5A级景区名录。

盐井目前生产盐的乡有两个,即纳西乡和曲孜卡乡,本地从事盐业生产的盐农320多户,拥有盐田3454多块,年总产量120多万斤。

漫步在环绕盐田的公路上,从江边绵延分布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烁。红、白相间,错落有致的盐田仿佛就是大都市的空中楼角,构筑了澜沧江边的独特风情。在这里既可以观赏盐田的美妙风光,又可以体验原始制作食盐的过程,无怪乎当地人称这是“阳光与风”的作品,是在恰当不过了!

穿行于盐田之间的小巷,让人置身于当年背着盛装卤水木桶践行的行列,每走一步都是艰辛,非得脚踏实地才能到达目的地。穿越小巷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做事。

然而,在支撑盐田密密麻麻的木质撑柱下穿梭,就像是进入了迷宫,吊垂的盐笋形态各异,形似植物、形似动物,晶莹剔透的晶盐钟乳,姿态万千。千年的传统劳动,不仅缔造了纳西族同胞和藏族同胞的坚韧意志,更是他们用这种意志留给了我们胜似天然的独特风景。

在环抱盐田的公路边,搭着帐篷或者搭建小屋的门前不时有售卖“雪花盐”和“桃花盐”的纳西姑娘或藏族姑娘,她们用蹩脚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解古老盐田的故事。琳琅满目用晶体盐做出的工艺品让我们目不暇接,笑谈中飘来一曲“幽幽古道记录着那千年的秀美,大石桥上来相会......”的歌谣。我知道,那是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纳西情歌》,虽然与此时澜沧江的波涛有点不相匹配,但轻轻的曲调让我们的心早已沉醉于绿水青山之间。

随着中国华能对澜沧江的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盐田的现代文明又何尚不堪比“清清丽江水”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