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海的头像

云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0
分享

西域的历史有他们的足迹

如果把西域比作舞台,千百年来不知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气吞山河,挥斥方遒者有之,如汉武、唐宗;身兼重任,万死不辞者有之,如张骞、甘英;远嫁和亲,难忘故国者有之,如细君解忧;落魄失意,辗转仕途者有之,如骆宾、王高适;心志坚贞,远渡求法者有之,如法显、玄奘……直视这些鲜活的人物,凝神屏息后,或许只能徒发几句感慨,把一缕向往或唏嘘揣进遗忘的口袋。

张骞·驴友?

张骞西使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的过程中甚至染上了几分神话色彩。传说其奉汉武帝之命西结大月氏时,曾远至“西天”黄河源头,得牛郎织女会见,最终带回“天马”。这样的传说稍加分析就能发现穿凿附会的成分,但与史实相比,老百姓更愿意相信这位“凿空”西域的博望侯是得天之助才穿越千难万险,安然返乡的。

公元前139年,从今甘肃临洮出发,年仅25岁的张骞带着100多人开始了前无古人的“驴友”生涯。年轻人对梦想总是狂热,现实却教会了我们沉着。和超级玛丽通关路上遭遇各种“魔王”一样,张骞刚进入河西走廊就碰上了匈奴骑兵队,成了人家的阶下囚。当然,作为历史级“驴友”,张骞没有被三两刀割掉脑袋,成为行色匆匆的配角。或许是求才若渴,当他被押送到今呼和浩特,也就是匈奴王庭所在地面见军臣单于时,匈奴人没有给他个一刀两断、斩草除根,只是干脆利索地告诉他:想出使大月氏?没门儿!我还想派人出使南越呢,你们答应吗?然后使出浑身解数,拼命用“糖衣炮弹”“美人计”攻略张骞。

张骞是坚韧不拔之人。在匈奴的日子虽然还算舒服,也有了老婆儿子,但“老男孩”没有忘记“当年的热血”。十年后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拎着一直随身携带的大汉旌节,带领随从逃出了匈奴,取道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进入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带),又沿着塔里木河西行,经过龟兹(今新疆库车东)、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了大宛(今费而干纳盆地)。大宛人一听张骞来自传说中的“发达国家”大汉,眼睛立刻闪起“金光”,连忙问他想去哪里。张骞给大宛人画了一个大大的“馅儿饼”,承诺只要把他们送到大月氏,回到大汉后,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一定运过来给大宛人开开眼。大宛人也没核算成本,欣然派了向导和翻译把张骞一行送到了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康居人又用传车把他们送到了大月氏。和紫霞仙子一样,张骞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大月氏打服了邻国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正乐不思蜀,准备欢欢喜喜迎接新生活呢,哪会跟远在天边的大汉合作再招惹野狼般的匈奴。“凿空”的目标没有实现,张骞毅然带上大宛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诸多新鲜物件,失望又忐忑地踏上了归途。基于前车之鉴,张骞为避开匈奴准备改走南道,结果是祸躲不过,又被匈奴人抓回去,唱了一年有余的《铁窗泪》。得亏老天爷显灵,匈奴人闲着没事闹了会儿内乱,张骞才得以再次“越狱”,带着老婆、助手三人逃回了大汉。

汉武帝听完张骞声情并茂的汇报,十分兴奋,其后自然加官进爵不胜风光。虽然公元前121年,与李广出击匈奴时,因延误军期被免为庶人,但两年后,张骞又趁着劝服汉武帝联合乌孙抗击匈奴,时来运转成为中郎将,其实就是外交大使,浩浩荡荡带着三百随从,六百多匹马,还有数以万计的牛羊金帛,再度踏上公费“西域游”。此次西域游成果显著,自此大汉和西域诸国陆续建立了友好关系。可能是过程缺了点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张骞第一次不怎么成功的西域游,也正是那次十三年深度西域游成就了他“丝绸之路”第一“驴友”的无尚荣耀,把班超等一干后辈甩进了历史的车尾。

刘细君·其实她是一位乡愁诗人

生为“乱臣贼子”江都王之女,刘细君人生初始就蒙上了沉重的悲情色彩。基于联合乌孙、共制匈奴的政治需要,汉武帝封她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公元前105年,朝廷派随从官员、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携带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丰厚陪嫁妆奁,簇拥着刘细君向西进发。一路旌旗招展,鼓乐喧天。为迎接上国贵胄,老谋深算的乌孙王在国都的大道两旁遍布官民奏乐,还为远道而来的江都公主举办了盛大婚礼。深谙汉家以右为尊传统的猎骄靡,婚后将细君封为右夫人,即汉文化里的“正室”“大房”。反正乌孙人本就没有左右何者为尊的讲究。

真实的世界没有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婚后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嫁到乌孙国后,语言不通,吃穿住用行都与故国风土存在巨大差距,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还是小萝莉的细君,很快成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乡愁诗人:“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一首《悲愁歌》不但歪打正着让细君成为古代诗坛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更实惠的是感动了冷血的汉武帝。从此,每隔一年就有汉使带着最高档的锦绣帷帐、美食佳肴前来探望她。至少在物质上让刘细君好过了许多。

出使乌孙的日子并不平淡。有了右夫人,难免会有左夫人。得知大汉与乌孙和亲后,为破坏汉乌关系,匈奴加大了对乌孙的笼络力度,同样给猎骄靡送来一位美女。匈奴以左为尊,“老油条”乌孙王便将新夫人封为左夫人。可惜这场“金枝欲孽”没能拉扯成狗血“电视连续剧”。对于文化素质高,出身高贵,又在民间“锻炼”过的刘细君来说,于“左右为难”中脱颖而出,虽不轻松,却也并非天堑。毕竟,她是“大房”,“仲裁员”乌孙王又相信汉家“大腿”更值得抱。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刘细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渊博的学识,得体的言行,不卑不亢的气度,成功俘虏了乌孙王的“芳心”,获得宫廷内外的爱戴,甚至赢得了左夫人的尊敬,其杰出的外交手腕和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自古红颜多薄命。两年后,年老的猎骄靡去世,他的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乌孙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妻妾。刘细君向汉武帝请示的结果是“从其国俗”,这让深受汉家伦理教化的她难以接受。但彼时尚不流行贞节牌坊,而且身为外交人员,都要有“以身饲虎”的觉悟,最终刘细君又嫁给了岑陬军须靡,且育有一女,名曰:少夫。令人痛惜的是,她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一个故事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作为和亲乌孙的第二位公主,在细君谢幕后再次续写了乌孙与汉室团结友好的传奇。只是首创琵琶的刘细君,作为和亲路上的前行者,她的伟大牺牲和惊才艳羡纵使久历岁月磋磨而不褪色,依然自成灯塔,照耀着汉民族开拓进取的勇毅,温暖着异国游子思乡念家的赤诚。

法显·何奈第一名

总被教育唯有第一名才会被记住,但谈及西行取经你会首先想到谁?“磨磨唧唧”的唐玄奘恐怕会第一个蹦进你的脑海。而早在公元399年,即东晋隆安三年时,一个佛号法显的高僧就已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旅程。

两晋南北朝正是佛教经过长时间试探、修饰、适应,逐步为中国人所接受,最终实现融合的阶段。彼时,中土佛门面临“根浅叶茂”的窘境。隆安三年,三岁出家,在佛门闯荡了六十二个年头的法显,已是中土佛界的“超级天王”,却深感“根不正苗不红”之尴尬。因律藏残缺,翻译跟不上,广大信徒无法可依,不少僧侣滥竽充数,严重损害了佛教的公众形象。于是,年逾古稀的他从长安上路了。

法显携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自春天出发,一路向西,用时一年才走到今甘肃张掖,遇上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个同行,加上后来的慧达,十一人的“西行取经团”正式“挂牌”。取经团跋山涉水到了今甘肃敦煌,碰到了乐善好施的太守李暠。在政府高官的赞助下,私人自助团变成了公费外访团。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坚定信念,取经团西出阳关强度“沙河”(自敦煌西至鄯善国间的大沙漠)。这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法显后来在《佛国记》中曾详细描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的情形。或许是诸佛庇护,在跋涉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后,一行人艰难渡过“沙河”,来到位于今新疆若羌县的鄯善国(即古楼兰国)。不取真经终不还,取经团一路西进,焉夷国(今新疆焉耆)、塔克拉玛大沙漠、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子合国(今新疆叶城县)、于麾国(可能为今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竭义国(即疏勒国),长达三年的取经路,遍历风暴、雪崩、冰山塌陷,法显等人“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终究是翻过葱岭(中国古代对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统称),到达了北天竺的第一站——陀历国。

公元409年底,法显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至此,法显已身入异域12年,足迹几乎踏遍整个天竺。该看的也看了,该经历的也经历了,该收集学习的也统统装进了脑袋和口袋。遥眺故国,纵使心志坚韧如法显,午夜梦回,想想当初的“西行取经团”或留或亡,只剩自己一人形影相吊,也难免悲伤无以抑制。某日,他在狮子国王城的无畏山精舍看到一把来自中土的白绢团扇,触物思乡,乃至潸然泪下。

公元412年,在海上茫然无措漂流了一年之后,完成取经求法任务的法显重归故国。六十五岁出游,前后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法显已经七十八岁了。作为西行取经第一人,他不仅是第一个真正到了印度的僧人,其携归并翻译的律经之于大乘教义的发展和顿悟学说的兴起更是意义深远。可惜未得吴承恩青睐,这位拔得头筹的高僧最终输在了宣传营销上,后世只能蜗居历史的冷清角落。

耶律楚材·完美的跳槽范例

很多人都把丘吉尔在保守党和自由党间的反复横跳看做是跳槽经典范例,但和耶律楚材跨国籍,跨民族,跨时代的深度“蹦极”相比,丘首相也只能甘拜下风。

耶律楚材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第九世孙,生长于金国中都燕京(今北京),做过金国的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燕京,听说耶律楚材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立马派人询问治国大计。身为“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充分发挥“良禽择木而栖”的“职业经理人”精神,决定追随成吉思汗干一番大事业。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打了个响指,道一声:“Bingo”。耶律楚材的政治投资完全正确,因为他选择了时代主角、气运之子。

随成吉思汗远征西域的过程中,耶律楚材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在一代天骄身边红得发紫。窝阔台继位后,他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逐步实施“以儒治国”方案,为后来的元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功打破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魔咒,红足三十年。

耶律楚材是“治天下匠”,也是多才之士。说来玄妙,他是契丹皇族,给金人、蒙古人做官,在多民族聚居的西域建功立业,用汉人文化成就卓荦才名,可谓传奇。耶律楚材遗世的《湛然居士文集》收录了660余首诗歌,精品之作多出于西征万里的路上。其中《西域河中十咏》尤为人称道,如:“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蒲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寂寞河中府,遐荒僻一隅。葡萄垂马乳,杷榄灿牛酥。酿酒无输课,耕田不纳租。西行万余里,谁谓乃良图。”等等。抛开政治上的作为,仅就其文化贡献,耶律楚材也堪称大蒙古国的文坛巨匠。这不由得让我等后人轻舒史书之际心生疑问,耶律楚材是人品太好还是家里风水太强横?如此文治武功,不分民族,尽得满朝上下生前身后名,着实让人艳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