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海的头像

云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8
分享

皇家消暑之道

炎炎夏日,何以解忧?今天的我们可以轻松祭出电风扇、冷饮这些“法宝”,再不舒爽还能按开空调,总不至于让自己在三足金乌脚下太难过。但古人呢?工业时代来临前,老祖宗们指望不上蒸汽机、发电机,唯有靠充满智慧的大脑熠熠生辉,这年复一年的酷暑才有了些许清凉。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旧社会,“帝国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自然最有资格享受无穷智力、财力、物力带来的清凉一夏。故而,若想了解古代消暑的最高水平,还是得见识见识皇家消暑之道。

吃:透心凉·心飞扬

对于把“吃喝”升华为“膳道”的中国人来说,任何问题都可以先从入口之物上找找突破口。只是,作为有钱有势有小弟的最高代表,皇家消暑的吃食显然不能只在西瓜凉水这样的低水平徘徊,各种VIP版、宫廷豪华版、皇家特供版的消暑美食怎么着也得来一沓。

天热吃冰,如今是三岁小儿都知晓的事,老祖宗们自然更是深谙此道。除了冰镇西瓜、葡萄、鸭梨这些基础款,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的冰碗明显更匹配有诸多御厨伺候的皇家贵人。据说清乾隆皇帝就是这种冰镇小吃的忠实粉丝,曾专门赋诗云:“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解衣广厦正盘礴,冷彩直射双眸寒。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

爱新觉罗家嗜好精致冷饮的基因貌似很强大,不但遗传儿孙,还传染儿媳、孙媳……金易、沈义羚的《宫女谈往录》中,宫女何氏对慈禧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当时冷饮界的“顶奢”,或把新采的果藕芽切成薄片,把去掉籽的甜瓜瓤和果藕配在一起,冰镇了吃。或把青胡桃砸开,剥去里头带涩嫩皮,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据慈禧侄孙,曾护卫慈禧躲避八国联军逃到西安的叶赫那拉·岳超在《庚子——辛丑随銮纪实》中所说:“辛丑在陕度夏,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有当地人建议,谓距长安城西南百余里之太白山,山中有一岩洞,深邃阴凉,内有千年不化之冰。因命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运冰,供御膳房用。”这般处处透着民脂民膏味儿的冰镇酸梅汤,还别说,真有几分没落王朝“眼看他楼塌了”的荒诞可悲。

当然,无论是加冰块、泡冰水,因为没有现代化的制冷设备,也没有显微镜和27层净化技术,皇家贵人们虽然有私人保健医生24小时贴心服务,终究会有吃冰吃到拉肚子的时候。南宋孝宗皇帝就是其中“佼佼者”,甚至因吃冰吃到拉肚子而载入史册。

据《宋史》所载,孝宗皇帝曾对他的礼部侍郎施师点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意思是我吃冷饮吃得太多,搞得前几天拉肚子,幸亏现在不拉了。施师点连忙劝诫:“您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江山社稷和百姓生活,千万不能再凭自己喜好乱吃东西了。”皇帝“深然之”,对他的话深表赞同。

一台以君明臣贤为主题,由冷饮充当反面角色的宫廷舞台剧,就这样匆匆在史书上露了一面旋即落下帷幕。对后人的启示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消暑不能光靠吃?

住:旅游避暑办公三不误

如何消暑最潇洒,无疑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普通人顶天了去海景酒店,达官显贵有海边别墅,皇家则是一座座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避暑行宫。

提及避暑行宫,最知名的莫过于承德避暑山庄。自1703年清康熙皇帝始建,历经近90年才竣工的避暑山庄一直是清代皇家的避暑胜地。康熙、乾隆时期,皇帝每年有大约半年的时间在承德度过,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也在避暑山庄处理。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宴赏过六世班禅,还接见过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嘉庆、咸丰皇帝都在这里龙驭归天。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咸丰皇帝曾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并在这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此外,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也是发端于此。

清王朝的皇帝们如此偏爱避暑山庄,自然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迷人之处。除了气候宜人,有山、有湖、有平原,钦定的72景风情万种,清风山露、烟雨湖波引人入胜外,离家不远、交通便利,不会太耽误工作,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真正实现了旅游、避暑、办公三不误,绝对是为皇帝们度身定做的最佳消夏圣地。

皇帝们热爱避暑行宫的传统由来已久,而避暑行宫因其具体功能和皇帝们的个人爱好不同也各有各的仪态。

座落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郊的玉华宫原是唐初建造的前哨阵所。据说,为防备突厥入侵,李渊、李世民两父子一商量,拟在同官、宜州一带修建离宫,作为军事指挥中心和防卫要塞。适逢清明,李渊巡防渭北结束后,去祭扫黄帝陵。回来时,时任秦王的李世民为先锋官,大将军尉迟敬德在前引路,却因喝醉了酒把人马错引进了凤凰谷。

知晓了前方无路可行,李世民便和军师徐世勣下马观察地形。谁知徐世勣察看了一番,朗声笑道:“恭喜千岁!这里山清水秀,景象万千,前面那座山,形如凤凰展翅,这可是个栖凤藏龙的好地方。”李世民忙问:“何以见得?”徐世勣指着山川说:“这地肥田沃土,宽阔平展,四周有青山作屏障,实在是屯兵养马、操兵习武的好地方。这河清澈见底,源远流长,四面荫浓气爽,地无大暑,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且离官道不远,回京瞬间即返,真乃天赐宝地也。”

这也算瞌睡来了送枕头。李渊、李世民回长安后,很久就下令在此修建了离宫。这座避暑行宫可谓唐朝命运改变的见证者,后来的“扣释太子事件”便发生于此,加速了“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政变成功后,唐太宗李世民对这座山清水秀,悬崖飞瀑,夏有寒泉,地无大暑的避暑行宫始终很满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更是下令扩建,并改名为玉华宫,亲自撰写《玉华宫铭》予以赞赏。

用:特权也是生产力

作为经济学的门外汉,笔者很难说清,到底是供应决定了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了供应。可以确定的是,市场需求对科技进步,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更新升级有巨大影响,尤其是皇权至上时代的贵人们,他们坚决脱离群众的“特权”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推动科技发展和激发能工巧匠创造力的开路先锋,在消暑这件年年有今朝的生活大琐事上同样发挥了“千金市马骨”的作用。

不是每位皇帝都有条件每年到行宫避暑,皇宫作为皇家大本营,在消暑装备这方面自然要享受最高等级的特权。唐代时,皇宫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当然,凉的不是殿,是技术含量颇高的“古空调”。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使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据《唐语林》记载:“玄宗起殿……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

到了宋代,皇家“空调房”愈见奢华。元初成书的《武林旧事》曾追记道:“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阇婆、薝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笐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闻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见矣。”皇家出手,必定不凡。这种“空调房”不仅制冷效果好,够环保,还与风景园林相和相生,唯一的缺点就是造价高昂,势必无缘寻常百姓家。

有了“空调”,“冰箱”也不能缺席。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老祖宗们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冰鉴。起初为陶制,后来进化为青铜制品,由鉴、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主要依靠装在鉴内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

春秋末年,诸侯宴席上便有了冰镇甜酒。屈原在《楚辞·招魂》中称:“挫糟冻饮,酌清凉兮”,大意是“喝了冷冻甜酒,口中好清凉啊”。对于今日喝着冰啤酒、抠着臭脚丫看球赛的我等而言,这是多么和谐而亲切的画面啊!

到了清代,皇宫已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称作“冰桶”“洋桶”。这种皇家“冰箱”不仅造型美观、使用方便,结构也十分科学合理。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能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盖板通常为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使用时先将活板取下,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镇于冰上。箱底有小孔,随时可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兼顾“空调”的功用。

皇家“冰箱”同样成本昂贵,除了奢靡生活令人陶醉,更是权贵阶层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的重要道具。今时今日,酷暑依旧难耐,今人却不再凭出身而“冷热不均”。空调八面吹、冰箱四时开的我们,不妨携几分当家做主的豪情,尽情享受清凉一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