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南康区是赣江源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南康人民淳朴勤劳,爱好文化艺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流传着许多感人肺腑的古文说唱方面的故事。
在南康区三江乡(现划入经开区)南坑村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中,就有一个极有悟性的盲人冯世钟。他出生于1942年,8兄弟中他排行老5,3岁双目失明,从未上过学,家中人口众多,生活的贫苦与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自小勤奋好学,尤其爱听讲故事。稍大之后,同龄的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从他家门口经过,他就会默默地在路上排徊,他父母考虑他一个人在家里很孤单,便省吃俭用在唐江的旧货市场(杂易街)买了把旧勾筒(类似二胡的乐器)让他学,拿到勾筒,他完全变了个人似的,精神焕发,致细揣摩。他父亲见他对勾筒如此痴迷,就请村里的一位懂得勾筒的老师教他,他聚精会神的记忆老师教他的每个要领,很快熟通了勾筒的演奏技艺。
为了让冯世钟学好技艺后自食其力,他父母遍访南康的盲人古文说唱师,请求能收冯世钟为徒,因古文说唱艺术是由师父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技艺,没有师父带是很难学得到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冯世钟10岁那年,他父母用300斤稻谷作为拜师礼,终于在潭口镇岭上村为冯世钟寻到了技艺高超的盲人古文说唱师黄春芳。那年月,生产队一天的分值通常只有几角钱,冯世钟的父母一年到头都挣不到一家人的口粮,年年成超支户,300斤稻谷为他拜师学艺,相当于最强悍劳力一年的口粮。即便一家人勒紧裤带还是咬紧牙关把冯世钟送出去学艺,毕竟他是一个瞎子,学成后哪怕能挣口饭吃都比在家强。
师父家也很穷,在低矮的土房里,白天大汗淋漓,晚上蚊虫飞舞,平时一天两餐,早餐红薯粒煮稀饭,中午吃饭,晚上两瓢冷水洗脚,空着肚子上床睡觉。每天天刚蒙蒙亮,冯世钟就喜滋滋地摸索着爬起来,他毕竟什么都看不见,感知一切靠的是耳朵。独自拄着拐棍到厨房帮师娘做些家务,他为自己能为师父家帮点小忙尽分责任而感自豪,深得师父一家人喜欢。日常生活中,同龄的小伙伴拿一些下流的话语嘲弄他,甚至打骂他,他都默默地忍受着,正是生活的磨难,铸造了冯世钟的刚强意志,就如石缝中的小草不会放弃每次面对阳光的机会一样,在师父的教导下,他的古文说唱委婉连绵,升腾跌宕,喜怒哀乐,他情真意切,扣人心弘的表演在当地的潭口、唐江、凤岗、三江就小有名气。
冯世钟17岁时考入南康盲人艺术团,在专业老师德尔指导下,他的演技达到了舒缓、起伏、恬静、激荡、博采众长、广纳群技的境界,并且学习了新闻演播和编唱,成为团里最年轻的二胡手,最优秀的古文说唱人才,曾在赣南剧院及赣南大部分县城的剧场献艺表演过。时过境迁,南康盲人艺术团因经费紧缺解散后,谋生成为他的一大难题,团里为照顾他以后在社会上谋生,特地开证明他是团里的优秀人才,南康文化馆开介绍信特别推荐他到地方文艺剧团。后成为三江南坑大队业余剧团的一名优秀说唱演员。
南坑剧团在解胜大队演出,冯世钟知道该大队还关着一位叫朱兰香的姑娘,朱兰香出身成份不好,有个生病的母亲,因不能下地劳动,所以不能分到粮食。晚上饿急了,她就去偷队里的红薯吃,被巡查的民兵发现。大队召开社员大会被推上台上批斗过两次,还在关押,冯世钟找到大队书记说情把她放了,为这事,朱兰香很感动,两个年轻人开始了一段地下恋情,可惜朱兰香后来迫于父母的压力与冯世钟分手,她父母反对的理由很现实,因为她家的成份不好,而冯世钟是个瞎子,根本不能走到一块。后来朱兰香远嫁他乡,冯世钟为这事伤心了很久,不想再成家,是因为对朱兰香一直念念不忘,都说初恋是美好的,但对冯世钟来说却是苦涩的,他一直珍藏着朱兰香送给他的那条红色手帕。
南坑剧团在白石大队演出时,他得知该大队有个叫周才娇的养猪模范,在生产队饲养场的猪栏里饲养着母猪、肥猪、仔猪、90多头,每天都要爬两公里的陡坡到山脚下的地里来回割两趟100多斤的薯藤喂猪,有次跑外外面的三只猪崽不小心掉入粪坑,周才娇跳下齐腰深的粪坑将三只猪崽救上来,保护了集体财产。冯世钟根据周才娇的故事,自编咱演了巜养猪模范周才娇》。结合当时的农村形势,咱编自演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党的农村政策等。南康县还特邀南坑剧团到县剧院献艺受到县领导的赞赏,南坑剧团美名远播,冯世钟也因此被尊称为“盲人艺术师"。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农村落实分亩到户后,他的兄弟便把父母留下的房子给了冯世钟,房子是用泥土堆砌而成的士胚房,冯世钟也分到一份田地和土,他将田交给兄长种,每年收获的时候兄长给他一些粮食,嫂子还经常给他送菜,逢年过节的时候兄弟都会请他一起吃饭或送给他一些好酒好菜以表兄弟情谊,长兄看他一直都是一个人生活,为他物色了一个走路一瘸一拐的姑娘,有个女人照顾该多好,但冯世钟说那么好的姑娘跟着他要吃很多苦,就没答应。从此以后,兄弟就再没有为他这方面的事操过心。那时,每家每户都靠种田填饱肚子,农忙时,他就在家做些竹、柜、桌、凳子卖,虽然做得不好,但也能换些零用钱,农闲时农村有喜事的家庭便会请他唱古文。
冯世钟在土墙围唱古文时,农民刘青的老婆在生了女儿玉梅的那天大出血死了。里里外外都靠他这个残缺人,生活极为艰难,没有钱买奶粉,刘青只好每天熬稀饭喂小玉梅,由于缺少营养,小玉梅的头发枯黄,下巴尖得象刀削一样。就在小玉梅满月后的一天,刘青给玉梅喂稀饭,发现孩子的眼晴流眼泪。拖了几天,玉梅的眼睛开始看不见东西。心急如焚的刘青便找邻居借钱送玉梅去医院,可是邻居怕他还不起,就推说没有钱。刘青抱着女儿玉梅听古文当场哭出了声,冯世钟听到哭声,问清了原因,将身上仅有的20多元钱带头捐给了刘青,在他的带领下,现场为刘青捐得100多元钱,次日,刘青便将小玉梅带到赣州人民医院,一名老中医告诉他:孩子的病是由于长期缺乏营养造成的,你来得太晚了,我开几副药拿回去试试吧。刘青含泪把玉梅抱回家,小心翼翼地将医生开的药煎好,用勺子一勺子一勺子地喂给女儿,或许是众人的爱心感动了苍天,小玉梅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慢慢好了起来。从此,小玉梅成了冯世钟的牵挂,在他的帮助下,刘青开始走出困境。在玉梅上学时,冯世钟每学期都会及时送来学费直至初中毕业。后来玉梅在政府的照顾下进了唐江纺织厂当工人。玉梅认冯世钟为干爹,冯世钟也把玉梅当成是自己的女儿。
为了生存,在木工李小东的介绍下,冯世钟请了一位残缺手作伴和李小东一起来到油米之多的赣县五云唱古文,一场古文2块钱或一斤木梓茶油。从此开始了他外乡走村串户唱古文的艰难之旅,先后到过赣县、大余、上犹、广东南雄等地唱古文,他双目失明给他人生的道路带来诸多坎坷,但在这些坎坷面前,他以坚韧的毅力和智智传奇般地化解了诸多的不幸,他忠厚善良,为人诚实,不但古文唱得好,还经常帮当地老表做些木匠活,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他的古文内容大多表达种田人的艰辛,劝后生不要嫖、不要赌、不要好吃懒做,要勤劳致富、学好从善、兄弟姊妹要和气,孝敬父母等。每段古文都有一段历史故事。《蛤蟆歌》通过蛤蟆在农村触目皆是,生命低贱,借蛤蟆十二个月的经历,表达种田人的艰辛和善良。巜鲤鱼歌》和巜劝世文》等作品深得赣南百姓的喜爱,很多人听了他的古文后,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掼,甚至闹离婚的夫妻也和好如初。在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倡导和谐家庭、促进社会文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冯世钟在三江敬老院度过了幸福的晚年生活。2003年,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客家艺术,赣州电视台影像发展公司摄制组来到三江乡南坑村,特邀请冯世钟到赣州摄制他的古文《石桥记》巜朱买臣》《卖花女》《劝世文》《摇钱树》《蛤蟆歌》《鲤鱼歌》等10多张光盘。2010年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康古文列入曲艺榜,南康古文无疑是客家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冯世钟于2010年8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8岁。
月岁如流,古文说唱渐渐远去,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在没有广播电视时却曾装饰过我们这一代成为时尚。随着一代老艺人的逝去,在享受着荧屏时代带来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又帐然若失。(文中冯世钟、黄春芳为真名,其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