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南山脚下,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南康本土画家刘福林的南康画院。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正是出行的好时候,应《南康文艺》主编张丽娟的邀请,笔者近日来到南康画院专访了客家画派创始人刘福林老师。
踏入画院,正在潜心创作的刘福林老师停下手中的画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厅上一幅幅书法绘画作品映入眼帘。印证了张丽娟主编的正确推荐:了解他,你会讶异,多才多艺的人很多,但是刚正不阿之秉性,重功力轻名利;不跟风,不被世俗左右,不被金钱诱惑而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书法绘画事业,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画派特色的人却很少。他的生活就像一出轻松自然幽默的情景剧,却又如其绘画般行云流水,隽永深蕴。
刘福林出生南康赤土农村,他的父母却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自刘福林懂事起,父母便有意识地让当时在农村画宣传画的叔叔刘敏生帮忙教育儿子,受叔叔的熏陶和影响,刘福林自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开始临摹当时日记本中的插图,在叔叔的指导下,刘福林的书法,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1980年刘福林考入了江西赣州师范学校,学校开放有音乐书法美术课程,为他以后走上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南康唐江中心小学——红旗小学任教,古镇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开始陆续地投稿。虽然稿件最后都是石沉大海,但他相信所有的画家都不是天生注定的,大自然生动丰富的创作背景萌发了刘福林良好的艺术细胞,特别是唐江古镇的青砖瓦绿、阁楼、塔亭、弯曲的窄巷,卢屋村的明清客家古建筑,一条条由砖块大小不等的河或山,还有沟水冲石砌成的古道,颇为古朴,附近三江乡渡口的古茶亭,在他看来,绘画不是一门单纯的绘画技术,而应与文学、音乐融于一体,将故事绘制于一笔一划的勾勒中,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基于这样的思路,1985年他创作的作品《未来唐江》获“全国青少年万人创造杯”奖。
为了圆自己的梦想,他毅然于1992年放弃从事了十年的教学工作,踏上南下广东打工之路,掘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广东珠海、深圳等地从事室内装修设计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开设美术书法培训课,为了求艺,他订阅专业的书刊杂志,随着对绘画的深入了解,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史就是一部客家人的奋斗史,近代中国的革命精神就是客家精神: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民族意识,克勤克俭,精诚团结,崇文重教的统一体。而赣南原本就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如何应用绘画全面具体生动地诠释“客家精神”,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新的难题。
2010年刘福林老师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感动了妻子吴文红,为筹备资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主动提出卖掉了南康仅有的一套住房。刘福林在人民大学画院先后师从著名画家苗重安先生和著名书法家吴休先生学艺,经过三年专业系统的深造,他开始思考结合绘画的特色创作客家本土作品,主攻客家本土建筑、山水、人物、花鸟、动物,歌颂客家本土文化,逐步形成地域性画派的特色。
在北京学习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了能多学点东西,常常在宿舍等其他同学睡着了偷偷回到画室练习,学校有规定画室不能住人,然而他却经常是晚上在画室画着画着就睡着了,正是他充分利用了时间刻苦练习,在五个同学中,他是唯一一个完整临摹完一副宋代李唐作品《万壑松风图》。导师苗重安先生特别高兴,特为此幅题写“沉雄博大”四个篆体大字,以此作为对他的鼓励与鞭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成后于2014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南康创立了自己的画院——南康画院,从此开始了专业的创作,2014年《今朝》杂志刊登了他的作品《幸福在路上》。国画作品《幸福在路上》获“首届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2016年他的国画作品《岁月回声》获第二届“景宜杯华夏书画创作大赛”水墨组获优异奖,2017年的国画作品《定南围屋》获“赣南客家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优秀奖。他的书法字帖《刘福林楷书﹒硬笔字帖》一书于2010年出版发行。
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艺术给人的想象是无限的。刘福林老师创立“客家画派”目的就是要为南康的中青年画家抱团发展起引领作用,让南康的美术、书法作品走出江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