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下渡口
早先,我们三江乡交通不便,运货靠船,过河靠渡,渡口就有5个,其中围下渡口显得尤为拥挤。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围下渡只有一只渡船,两名渡工,渡头两边各有一颗榕树和樟树,历径几十年风霜,也不忘吐一身绿叶给等渡者遮荫,边上有个风雨亭,树荫下各有一个茶摊和卖炸米果的摊点,渴了可以买一碗茶,饿了买几个米馃充饥,老表有句俗话:上圩容易,等渡难。耍是碰到结婚嫁娶,丧葬或涨洪水,等过一渡又要等下一渡。当时社员靠队里分口粮,而渡工是大队给工分,快到过年了,渡工便让家人挑着箩担打渡米,各家各户也都愿意自已的牙缝里挤出一碗米给渡工,以慰劳渡工一年下来的辛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责任田承包到户,改革开放,一些农民开始用积蓄的钱买自行车代替步行上圩买卖,或外出做生意打工挣钱。考虑到过往乘客的安全,当地政府在围下渡口改用两艘机械渡船对开,大大方便了过往乘客和村民的出行,渡口也增设了代销店,理发店等便民设施。
2l世纪初,围下渡改建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横跨河面,紧接着环村公路贯通,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交通变生活变人心变,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纷纷拿出钱来兴建小康楼,建自来水,沼气池,卫生间。交通的便利还大大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养鱼种植脐橙和甜柚,路通到的地方,伸手都可摘到果子。农副产品装上汽车,顺着公路销往各个外埠市场,真是好了老表富了农村。站在横跨河面的大桥上,我的眼前电影般浮现当年过渡上学的往事.....所有关于家乡的演变,都朴面而来,润湿了我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