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2/05
分享

一棵长满“智慧果”的“智慧树”

——读林清平《清平智慧书》


林清平先生的文集《清平智慧书》,放在案头有一段时间了。翻翻,读读,再翻翻,再读读,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慢慢地咀嚼消化。每次阅读都被作者的平实真诚而又出神入化的文字打动,都有一种心灵开窍的感悟和收获。有心想写点什么,但囿于生活琐事困扰,又怕自己阅读理解有限,一直不敢轻易动笔。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书名时,以为是作家拿“智慧”的噱头哗众取宠,我这个人向来比较固执,拒绝阅读“心灵鸡汤”类的文字。但林清平先生是我的微信好友,他的文章经常在朋友圈有拜读,他的文字纯朴、简洁、通透,所阐述的理论和思想既有人世间的烟火气息,又有文学的韵味和灵气,更有佛家或道家的禅意与哲思。因此,阅读他的文章常常感觉茅塞顿开意犹未尽。而《清平智慧书》仿佛是作 家特制的“心灵鸡汤”,每次闲阅都会从中获得一股清新的暖流在心间流淌,受益匪浅。

《清平智慧书》分为:为人处世篇、品格修养篇、自我管理篇和心灵教育篇,共4辑,近100篇文章,约18万字。但我的阅读却随心所欲,像从树上摘果子,摘到哪个是哪个。窃以为,《清平智慧书》就像一棵“智慧树”,且长满了一颗颗“智慧果”,只要你有心想摘,无论摘到哪一颗“果子”,都饱含“智慧”的养分。你若细细品尝,就会感受到“智慧”的果实在作家的笔下,变成一粒粒“种子”,在彼此的心灵播撒、发芽。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呢?

“智慧”其实是一个虚无的词,或者说是一个高深莫测的词,进一步说,谈智慧不是作家的专业,而是哲学家的本分。这也是我曾经为什么会拒绝阅读“心灵鸡汤”类文字的理由。

但是,随着阅读的持续和深入,我服了,由先前的偏见之心而变得肃然起敬,《清平智慧书》一书,每一篇,每一段,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家的智慧,以及对人生智慧的阐述和挖掘。

在此,不妨随手摘录几段,与诸位分享一下:

“与人交往,随缘但不要攀缘,攀来的缘,一定不是缘,早晚会成冤。”

“人总是被生活绑架,要生要活,你就得满足生活提出的一切条件。问题是,你即使满足了所有的条件,依然不能被生活释放,因为生活总是欲壑难填,你满足了它前面的条件,它后面的条件又会加码。很少有人能够从生活的绑架中逃脱,绝大多数人都是逆来顺受,充其量偶尔来一次自由的意淫。”

“人有时候要跟自己较较劲,不然容易出现生命的疲倦。但绝不能一味地较劲,否则必然造成生命磨损。我匍匐,是为了吮吸大地的营养;我仰望,是为了承接日月精华。千万年我只一瞬,不能白白闪过;万千人我是唯一,要有独立风骚。”

这些信手拈来貌似直白的文字,却句句如“醒世警言”,为读者开启智慧的大门,拂去生活的雾霾,解开心灵的疙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如上述这般充满人生哲理的朴素话语,书中比比皆是,使得“智慧之树”在作家笔下生根发芽,而并非是故弄玄虚的牛皮或泡沫。林清平先生用一支文学的笔,向读者敞开心扉,传授他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来源于作家真切的人生体验和超越时空的心灵感悟,借助他自身深厚的文学语言功底,轻松自如地进行诗意的表达。因此,我认为《清平智慧书》实际上是一本有关如何做人的书,如何善待生活的书。人生在世,无论是谁都难免会遭遇困境,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有时确实感到迷茫和困惑,有的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阅读《清平智慧书》,感受到作家那睿智的头脑和悲悯的情怀,将心灵的智慧交付于读者,根植于读者的心田,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正是作家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清平智慧书》深受读者青睐的奥秘所在。

从文本的角度来讲,身为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写什么,反映出一个作家兴趣和视野;怎么写,见证一个作家水准的高低。

读《清平智慧书》,感受到林清平的写作视野仿佛像大海一样宽阔,心灵犹如天空一样深邃;而在“怎么写”这个问题上,对于作家根本就不是问题。作家凭借自身扎实的文学素养,将日常所思所想,通过生动、简洁的文学语言的叙述,从而轻盈、柔和地抵达读者了心灵。换言之,“智慧的种子”需要智慧来传播,智慧的书籍需要智者来书写,这样的写作,不仅仅是一种功夫,更是一种天赋与修养。令人敬佩的是,作家在谈论“智慧”时,始终以虔诚的姿态与读者平起平坐,像老朋友们在一起谈心、拉家常,生活的“智慧”,做人的“智慧”,处世的“智慧”,等等,在作家笔下非深不可测,望尘莫及,而是摸得着,看得见,即便你一时没有读作家的文章,哪怕看一眼题目,也会被作家的智慧所征服:

学会成全,懂得随缘;你不在这个江湖,就在那个江湖;爱时要有距离,恨时要留有余地;合则多往来,不合则相忘;早起,才有资格任性地等待日出;作为生命的样本,你是唯一的;诗歌敌不过岁月,远方并不是距离;再小的房子,也能住下一生;人生没有草稿,不等于人生可以潦草……

特别欣赏作家笔下这句话:

当年,身处逆境,我拿自己当人看,因此活得有尊严;如今,日子顺遂,我不拿自己当回事,因此活得不飘忽。总结这半生,我获得的感悟:一个人穷时丢失的尊严,不要期望达时可以找回;一个人顺遂时能够保持低调,才可避免乐极生悲。

从作者简介一栏里,得知林清平先生1963年出生于安徽枞阳,现居池州。如此说来,我们既是文友、老乡,又是同龄人。尽管至今彼此还未曾谋面,对作家的成长经历一无所知,但以文会友,从作家的“智慧树”里分享一枚“智慧果”品尝一下,这就够了。


  2023年2月3日 于秋浦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