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7/15
分享

梦想与岁月同行

——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读后

黄睿钰/文 

人生海海,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行者,背负行囊走向远方。在追寻梦想的途中,傅建国重新审视自我,不断探索与确认“新温州人”的身份认同,并将自身的思考与感悟凝为笔端文字,汇集成《一个人和一座城》。

散文集书名《一个人和一座城》,采用了一篇同名文章的标题,内容分为“行囊春秋、瓯居笔记、文友茶话”三个版块。

辑一“行囊春秋”主要记述了作者在温州从打工到创业、从漂泊到安居三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辑二“瓯居笔记”讲述了作者安居温州后,自主创业,从事皮业销售的种种艰辛与收获;附录“文友茶话”收录了其他作家、文友对作者本人有关作品的评论文章。

阅读《一个人和一座城》全书文稿,感受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引领读者走进自身作为游子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其在旅途中的坚韧与成长。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情感深度、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作品集。

从《打工第一夜》记载的流浪街头始,至《一个人和一座城》回忆自身经历和温州城市变迁止,整部作品集不仅是作者个人从乡村到城市的奋斗史,也是作者作为60后民工为梦想而努力实现和提升自我人生价值的一部成长史,更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与个体命运之间命运蜕变的生动呈现。读罢此书,最令人动容的是傅建国先生真挚的情感流露。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没有华丽辞藻和刻意修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只有一位“城市飘零者”满满的真诚与坦率,透露出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无论是初来乍到的迷茫与不安,还是辛勤工作后的疲惫与满足,抑或初获成功的欣喜与感慨,作者都能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将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具象化,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氛围。这种敞开的姿态,使读者能够清晰而深切地走入其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

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在叙事风格上也独具匠心。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通过时间节点的自如切换,建构起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叙事空间——故乡与温州。在作者笔下,温州已非地理意义上的温州,而是带有包容性的精神层面的温州。通过讲述自己进城务工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引出了关于身份认同、城市化进程、社会公平等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的社会问题。以“行囊”为载体,讲述个人经历;以“春秋”为立足,融入宏大主题。“行囊”与“春秋”的巧妙组合,使得《一个人和一座城》在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方式不仅使得整部散文集的结构紧凑、富有层次感,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思绪自由穿梭于过往与当下之间,并尽情畅想未来。梦想与岁月同行,在此有了清晰的轮廓。

故乡是游子的诗和远方,温州作为傅建国的第二故乡,承载了太多记忆和温情。

“2023年,农历癸卯,身为60后的我正好是本命年,也就是俗话说的‘耳顺’之年。当年来温州时刚过‘而立’,悄然经历了‘不惑’,又匆匆经历了‘知天命’,一晃就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半辈子。”(傅建国语)

人生在世,牛奶和面包的意义能否与精神上的追求并置?或许对于三十年前的傅先生来说,牛奶与面包无可替代,但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精神自足或许更能成为其人生的意义所在。一晃三十年过去,温州见证了作者从皖南游子到新温州人的身份变迁,也见证了他从民工到作家的角色转变。贯穿整部作品的,是作者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不断探索与确认,从模糊到清晰、从被动到主动,当最初的迷茫不安蜕变为后来的坚定自信,傅建国不再是当初那个初来乍到、无所适从的王家村的青年,而是蝶化成为一个真正融入城市,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新温州人。这种身份认同与确认所带来的,不仅是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更是属于作者自身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当年从皖南偏远乡村来到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温州打工,谋求生存,三十年光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心中有太多的感慨或感悟,所有的写书都是心灵的倾诉。”这是作者在文中的心灵倾诉。

背上行囊,让梦想与岁月同行。历经三十载春秋,作者不仅实现了物质上的安定,更在这种不断寻求新发展机遇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勇于担当的创业者,并实现了心灵的释放与飞跃,最终登上属于人生理想的舞台。

2024年7月9日于杭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