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1
分享

在洞头,遇见了“海霞”

曾经写过一篇随笔,题目叫做《洞头的变迁》,有幸入选洞头建县六十周年(1953—2013)专辑《百岛一望》一书。

“我和朋友舟,曾经是10多年的同事。早些年我问舟去海岛洞头有多远,他说在望江码头乘船,得三四个小时,如果是快艇,也得一个半小时,我挺羡慕他。因为我从小在皖南山区出生成长,对大海的印象仍停留在脑海里的想象之中。舟有回告诉我说海岛女民兵海霞的故事就在洞头。我便想起20世纪70年代电影《海霞》在老家村里稻谷场上放映时的情景,那会儿我才十二三岁,银幕里海霞的模样记忆有些模糊了,但镜头里巨大的海浪拍打岛屿礁石的画面一直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段文字清晰地表述了我对影片《海霞》中的女主角海霞之人物形象仍然记忆犹新。

前不久,一个人待在秋浦堂工作室一边品茶,一边在网上重温了经典电影《海霞》,仿佛童年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当观看到解放军方指导员来到渔民李八十四家中、掀开锅盖看到锅里尽是黑乎乎的野菜这一幕情景时……眼眶禁不住一阵发潮。客观地说这部影片主题鲜明,正能量满满,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战争题材影片一样被赋予了深深的特殊时代的历史烙印。有评论家认为影片《海霞》越出了“文革”时代的文艺桎梏,在结构上采用“非戏剧化”和“散文化”的表现手法,把民族风格和电影表现手法相结合,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充满了抒情诗的色彩和情调,这在当时的电影拍摄艺术上是一个很大突破。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之所以对电影《海霞》记忆犹新,并且在心灵深处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首先是源于该影片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吸引了我。大海、海岛及渔民们的生活,对于从小在皖南山区成长的我来说,心目中自然而然会产生诸多的好奇和丰富的联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曾经年少的我大海便是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尤其是电影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至今仍在脑海里有余音绕梁之感。

其次是海岛女民兵海霞的童年苦难成长经历,以及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乐观向上的至善品质,令人为之敬仰和感慨。海霞是渔民李八十四的女儿,刚出生就不幸被抛到海里,被渔民刘大伯救了回来并取名海霞;在一次岛上战斗中,小海霞到前线阵地给解放军送水,方指导员为了掩护她而受伤;当方指导员在海霞家看到锅里都是野菜时,他让大家都吃了一碗,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诸多生动的细节,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插曲等艺术表现手法,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无疑使原著《海岛女民兵》在改编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人生旅途,一路风景一路歌,总有一些意外的惊喜、遇见和邂逅。于我而言,童年在老家稻谷场观看影片《海霞》时被《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歌声所陶醉,对神秘的大海充满了无限向往,不承想自1994年从皖南来到温州打工,这座城市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正因如此,我才有机缘曾写过《洞头的变迁》的文章,字里行间表达我对百岛洞头念想与赞美之情。

2024年6月20日那天,梅雨连绵的季节里天气难得放晴,蔚蓝的天空下,炙热的阳光给潮湿的浙南大地带来一阵助热式地升温,令人神清气爽。一大早,我跟随由温州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曹凌云带队的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作家代表,走进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称赞之“洞天福地,从此开头”的海岛㓊头采风,实地走访海岛渔民们生活的变化,聆听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并且走进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海霞营地、海霞村等地进行采风,在现场感受新时代背景下海岛女民兵“海霞”们励志成长的故事,感慨不已,受益匪浅。

百岛洞头坐落在温州东海岸,1953年设立洞头县;2015年撤销洞头县,设立洞头区,隶属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地处浙东南沿海、瓯江出海口,南与瑞安市隔海相望;西与龙湾区相对;北望乐清市、玉环市,总面积272.95平方千米。囿于个人工作生活的局限性,我虽然在温州居住30来年,但是对洞头了解甚少,对于岛上渔民们的生活自然也十分陌生,但是,这不妨碍我对海岛洞头这片土地的赞美与热爱,尤其是早些年当我与同事交谈中得知电影《海霞》剧本就是根据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并且是以洞头海岛女民兵排长汪月霞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而创作的,我对洞头就多了一份有关文学的情愫。

海霞村,地处洞头区北岙街道,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诞生地,原名桐桥村,2005年3月更为现名。村内有军民友谊池、汪月霞旧居、联防亭,有保存完好、渔家风情浓郁的石头屋。海霞村现为浙江最美村庄、省文化示范村、省3A景区村、省级特色旅游村。这次采风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遇见了传说中“海霞”,并且与她们面对面座谈交流,聆听海岛女民兵们亲自讲述她们在党的领导下“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成长故事。“爱岛尚武、励志奉献”是新时代海霞精神是一种核心力量,它包含了无畏无惧、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无怨无悔、甘愿付出的奉献精神,以及永不满足、永不歇足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力量不仅影响了洞头的发展历程,也成就了新时代女民兵们和广大洞头人民共同践行的价值观。

这次采风活动还让我有幸遇见了一位真实的“海霞”,她叫许玉莲,曾担任过海岛女民兵第二任(代)连长。在采访中了解到,电影《海霞》中的海霞人物原型汪月霞为海岛第一代女民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在岛上开展日常巡防、保卫海岛安全,参加海岛经济文化建设的“海霞”们已经属于第七代女民兵了。

“海霞”许玉莲1957年出生,兄弟姐妹7人,她排行老大。20世纪60、70年代,岛上物资十分贫乏,生活异常艰苦,身为家中长女,帮忙父母带娃,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渔民生活,比如退潮时在海滩上捞牡蛎、修补渔网什么的,成为许玉莲童年成长的必修课。由于从小受到海岛第一代女民兵“海霞”们的革命精神的熏陶,1970年春天,15岁的许玉莲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加入了海岛女民兵的队伍行列之中。

在采访交谈中,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许大姐”的许玉莲,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岁月风雨洗礼过的坦然与自信。原来,她幸运地接受过第一代海岛女民兵排长“海霞”原型汪月霞的亲自培养,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女民兵连队领导接班人。当年,年轻的许玉莲克服生活中的诸多困难,苦练技术过硬的射击本领,早在1978年参加一次速射比赛时,她以一分钟40发子弹,100米的距离,多次射中48、49环的成绩,获得“特等射击手”荣誉称号。后来,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砺,多次带队参加海岛人武部组织的“夺岛”对抗赛训练,在一次次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她也于无声中获得了“神枪手”的桂冠。

“海霞”许玉莲坦言:曾经身为连长的她不仅处处要以身作则和过硬的军事本领,还要具有一颗平常心的气度对待一些乡邻不理解的冷嘲热讽。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那会儿的海岛女民兵是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的,甚至很多时候连基本的误工补贴也没有,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满腔热忱地参与地方开展的各项军事训练活动,以及相关文化建设的投入,源于她们有着一颗“顾大家、弃小家”的纯朴而又坚定的革命信念,源于她们有着一颗对家乡海岛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也许,“海霞”许玉莲的故事并没有那么感人,但平凡而真实,依然值得人们敬佩。

那天下午,我跟随作家采风团漫步海岛,任凭海风吹拂,思绪万千。身边有年轻的“海霞”为我们做向导,诉说“海霞”与海岛的诸多传奇故事,令人动容。半个多世纪以来,“海霞”姑娘们如同一道亮丽的霞光,依旧闪耀在洞头的每个角落,为服务国防建设、发展地方经济、维护和谐稳定作出了新的贡献。

原载《温州文学》2024年秋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