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锦波的头像

胡锦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5
分享

孝顺的启迪(散文•之五)

孝,启自于哪里,我以为启自母亲那里;顺,启明于哪里,我以为启明于父亲那里!当然最终都归存于家谱里,照亮在祠堂里了。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孝心流淌在她全部的血液里,贯穿在她的整个生命里。她既是女儿,又是儿子。母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她是我外祖父母家里唯一的子女——独生女——女儿和男儿的名分和责任、义务都承担在她一个人身上。

母亲告诉过我,她小时候就是最听话的。因为爸爸妈妈盼个儿子,想为她生个弟弟,她就听妈妈的话,称呼父亲为“叔”,让出“爸”和“爹”的正统称呼等待后来的弟弟或妹妹。可是一直等到她读小学四年级了,她也没有等到自己再有个弟弟或妹妹来喊自己的父亲为爸爸或爹爹。她也就从小到大,又到出嫁成家立业,再一直到老了,一生都没有改变对父亲的称呼:不叫爸爸,只叫叔了!

我的母亲在家里是最听话的女儿,在学校里是最优秀的学生。她还告诉过我,她小时候是全班全校甚至是全乡学习成绩最好的女生。各科成绩全部五分——满分。比男生的成绩都好。老师都喜欢她。我的外公外婆更是像喜爱儿子一般疼爱她。据说外婆家里的邻居也夸她:“你们家的女儿,我们家的男儿都比不上,她听话,她漂亮,孝顺,成绩好,会读书,长大了比儿子都会有出息的!”

果然还真被人们说中了,我母亲小学刚毕业,就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到初中一年级开学上课还不满一个月,就被学校破格推荐到师范学校进修去了。当她刚满十四岁的时候,她就回到她曾经就读的小学校里和曾经教过她的老师一起,也站在讲台上,教比她年龄更小的,比她年纪更大的,当然也有和她同年龄的学生上课读书了。

当我母亲拿着参加工作,当教师的第一个月工资,交到我外公外婆手中的时候,他俩笑着合不拢嘴,心满意足地说:“我家的独生女儿,真孝顺,要是再生个儿子,也不见得比你更好更强噢!”就这样,我妈妈在我外祖父家里既当女儿,又当儿子!她是家中的荣耀和希望!

母亲真的长大了,当了小学教师几年之后,她出嫁了。她在女儿、儿子的身份上又多了两个身份——妻子和儿媳妇。

母亲结婚成家之后,我是她的第一个儿子,她说,要我跟她姓,接替外祖父这边的姓氏,否则,本家这边就没人继承香火了。我的弟弟是她的第二个儿子,她说,就应当跟我父亲姓,这样夫家这边的姓氏就照样继承下来,也同样有人延续香火了。她不像旧俗说的,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她想,娘家夫家两边都是家!她上要赡养父母孝顺公公婆婆,下要生养抚育儿女;要完成光宗耀祖,承前启后,传宗接代的使命!

我父亲也很开明,他说,这样好!两边都顾全了,生男生女都一样,跟母姓跟父姓也一样。他还对我母亲说过,一个女婿半个儿呢。既要孝道自己的生身父母,也要孝顺妻子这边的父母不是?!

后来我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老了。我的父母,还有我父亲的兄弟姐妹,也就是我的伯父、叔叔、姑妈他们共同负责任地承担了爷爷奶奶的生老病死,最后尽到了孝,做到了儿女媳妇应尽的孝顺,爷爷奶奶便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也是到后来,我的外公外婆年纪也大了,也老了。就只有这个既当女儿又当儿子的我的母亲和我父亲来全权承担外公外婆的生老病死了。最后也是我的母亲和父亲尽了孝,做到了女儿女婿应尽的孝顺。外公外婆也便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外婆只生育我母亲一个女儿。我的母亲和我外婆不同,她在我外婆的期待和企盼的目光中,不但先后生育了两个儿子还生养了三个女儿——我的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如此,我们就有五个兄弟姊妹。这样我母亲顺着她母亲的心愿,满足了我外公外婆心中和眼里的那个愿望:承前启后,传宗接代——多子多孙多福气。我母亲以她生养我们五兄妹的能力和伟绩,在我外公外婆有生之年就以此表达了她做女儿又当儿子的最大孝顺。不但能让我外公外婆最后能含笑九泉,至今才有可能在外公外婆的墓碑上看到,留下的子子孙孙的姓名有十七个。可以继续让我们的外公外婆在另一个世界享受着后辈女儿和子孙们的孝顺。我们五兄妹都是出生在1961年以后的年代。假如可以多生,那怕是一人只多生一个,最少又可以多五个子孙来向我们的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来表达思念,来尽孝顺了。

可是,等我们长大成人,婚嫁之后,正好碰上“计划生育”,倡导“只生一个孩子好”。所以,我们五兄妹结婚成家之后,都遵照基本国策,响应政府号召,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这样我们家只隔一代,就犹如我外公外婆那样,又只生有一个独生子女啰。我不知道外公外婆为什么只生我妈妈一个独生女,也许这就是命运吧!但我们是只准许生一个独生子女——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在我看来,在我们家庭里,我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是英雄的母亲!她不仅从上既做女儿又当男儿,就下还生育教养了我们五个兄弟姊妹。她对父母是最孝顺的,最听话的;拿自己而言是最有能力,最会读书,最有成绩的。不像我们五兄妹,单就生育而言,就不如她了,比她差远了。因为只生育一个子女嘛,最起码的连继承一个姓氏名份都不便让也已做父母的我们有所考虑选择。独生子女就只能跟父亲姓,不可能随母亲姓了。我的女儿就只能跟我姓,通过我,而接续了我母亲的姓氏;我弟弟的女儿就只能跟他姓,通过我弟弟,传承了我父亲的姓氏;我的三个妹妹生的儿女,也只能跟他们的爸爸姓了,我们和我们的独生子女都没有了第二种选择。我们这一代的子女都只能依傍一方,是不能像我的父母那样,顾全“这一边”,又可以照顾到“那一边”的!一是子女人数有限,这是显然的;二是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因子女人口太少嘛!小家庭,子女少,人口少,家庭老龄问题就逐渐越来越突出。由此精力、时间和空间压缩的就太小、太少了,因此,顾此便不能顾彼了,这是后来主观人为因素造就的。

……到如今我们兄妹自己都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过世了,父亲虽健在也都八十多快九十岁的人哩;我母亲虽是最讲孝顺的,但她却不幸因病更早几年就过世了,也许是带着她的孝顺找她的爸爸妈妈——我的外婆外公去了。

现在除了他们的遗象还挂在自家墙上的某一个地方,我们想念他们的时候可以从照片上看看他们的尊容,或通过记忆来回想他们在生在世时的言行和音容笑貌,还有就只剩下希望能在睡梦中与他们相会了。可是越希望重现的东西,却来得越少,就连在梦里却也很难梦见到我的母亲,我的外公、外婆,我的爷爷、奶奶。这也可能应了那句:“越想得到的东西,就越难得到”吧!

除了在心中的思念,好在还有几种方式可以用来表达我们自己对已逝长辈亲人的感情和孝意。一是清明扫墓;二是七月十五化钱送福;三是冬至祠堂祭祖;四是翻阅家谱族谱。

前三项是每年都可以也必须去做的。

清明扫墓最为常见。但具体行为和时间程序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有要求在清明前四天或后三天进行的;有习惯进入了春分时节便可开始择日扫墓的;有强调必须在清明节当日去的,说是其他的时日且不宜。这便只是从时间上来看有这样的区别。总之这都是各地各方的习俗大同小异而已!有各家各户各人去为自己的已故亲人扫墓的,也有由一姓祠堂族长或者是宗亲理事会会长出面邀集,确定日子,统一集体一起去扫墓的。比如,我父亲的刘氏家族便是到春分时节就开始进行扫墓活动了:首先族人们纷纷来到荷塘刘氏祠堂里,参与祠堂统一召集为祖宗古墓老坟扫墓。此举包括清明祭祖仪式在内,按人丁每次向祠堂自愿捐献十元以上的香火钱,中餐洒席则轮流由某一宗亲负责执请;而后分房族,即一房、二房、三房……五代之内的家人分别结伴而行,为本房本家的已故先辈扫墓;然后也有各个小家也单独为自己已故不久(一周年之内)的最最亲近的亲人扫墓。此三举一般在一天至两天内完成。

七月十五的月半节。是鬼节。据说这一天,已故的亲人亡灵在阴间要过鬼门关。需求在生在世的后代晚辈为其提供资金,以便打发鬼神方便放行。也有的说,是他们在阴间那另一个世界,需要阳间的亲人一年一次为他们追加奉禄伙食烟酒日常开支花费钱,否则他们就会捉襟见肘了。所以后人必须在七月十五月半日这一天,天断黑之前将大额的纸钱和丰厚的衣物化送给他们。否则,天黑之后,鬼门关闭,活人所赐财物就送不进去了,亡灵也会收不到的。还必须在财包上如此清楚地写上载明“月半节祭祀财礼包,某某某祖父 亲啟,阳凡孝孙某某某 敬献”等字样,每个已故亲人应各有一份。这样就明确了是谁送给谁的。同时还要另备一个写明给所有其他已故的亲朋好友的统收财礼包。否则便会混淆了,认不清,送不至,收不到的。打包好,书写好。而后在天黑之前,一般要在七月半这天下午四点钟之前,选择适当的河边或路边,此举不强调必到墓地;生者面朝西,跪地祈祷,燃烛、焚香、鸣爆以火化送之。这就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月半化钱送鬼节!

只有修家谱族谱却不是每年都会有的。好在我的母亲,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公外婆不但都已经修到家谱里去了。不仅在祠堂里能看到刻有他们名字的牌位,仿佛还可以从家谱族谱中读出他们像生前在世一样的音容笑貌,也仿佛能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叙旧。因为这其中不仅有他们的姓名,还可以找到他们的来龙去脉;重温他们生前在家中族里的那些经历和丰功伟绩!在这其中,从这些最亲近的人开始,又可以上溯到几代,十几代,甚至是几十代上百代的亲人和始祖。这样我们这些后代生者的孝心顺意,也就能通过自身最亲近的母亲、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传导到老祖宗那里去了!……

记得我母亲对修家谱族谱是很认可、重视和非常赞同的。她说:“只要家族中有人来召集大家修家谱族谱,要我们出力就得出力,要我们出钱就得出钱,可不能讨价还价,不能讲条件,不能打推迟!”还说:“我们上下三代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要写得清清楚楚;生辰时日,姓氏名谁,生育教读,赡养抚养,学历职业,婚丧嫁娶,功名寿年等都要记载得切切实实,详详细细……”

当家谱族谱告成在祠堂里接谱的庆祝宴会上,我母亲的兴奋和满足感幸福感真是溢于言表。她从不善饮酒,但此时,却频频举杯向修谱召集人,执笔人和长辈们纷纷敬酒,并且还是自己买得带去的她认为是最好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酒。以此表达她的孝意、感激和喜悦。

谱修好了!修谱班子或者称理事会,就要到祠堂里来告谱。家族宗亲成员,男女老少,还有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女婿和子女统统都团聚到祠堂来接谱了。这样的活动,是家族祠堂里盛大和隆重的庆典之一。也是宗亲人等来到最多的集会之一。不但在本乡本地的家族成员都基本来齐了,甚至远在他乡外地的家族成员也回来了。所以,来参加这个告谱接谱仪式的,大姓祠堂里一般要摆下六七十桌甚至上百桌酒席,中等的也有四五十桌,就是比较小的姓氏家族,人口少一些的,也有一百多二百人来参加,酒席也要准备二三十桌。

一个姓氏一架谱。一架谱修好了,放在条箱上,像结婚迎接嫁妆一样,由衣着整洁的本族壮年男丁在敲锣打鼓,礼乐高奏,鞭炮齐鸣的纷围中被抬进祠堂。每两个人抬一架条箱。大姓族谱有三四十箱,需要七八十个人来台。比如我父亲刘姓家族就算是本方本地本土的旺族大姓。谱修好了,在祠堂告谱接谱的时候,就按排选派了四十六个男壮丁,抬着二十三条箱谱,在锣鼓、唢呐的宏亮欢乐喜庆的吹打声和爆竹焰火礼花的呼啸轰鸣声中,以及歌舞表演队的载歌载舞中,被迎接进祠堂。

我母亲胡姓家族修谱告成,祠堂接谱时候也是这样的隆重、盛大、热闹非凡。胡姓这一族支脉,在这个乡这个地方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多。二十六条箱谱由五十二个壮年男丁抬着,浩浩荡荡地被迎接进祠堂。

接族谱的时候,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祭祖,也就是祭祀——向祖宗祖先祭而告之。

点燃香火,杀猪宰羊,五谷六畜,四季果品,南北糕点,通过轻重礼器,向祖宗神像牌位,供奉祭献,表达孝道和顺意。这些当然都是由本乡本土的业余兼职道士,不是“巫师”,而是乐师,然是百工之人,却原本还多是农人,且更是宗亲。由他们来执礼司祭。虽是兼职,拜殿布置却很专业规范和讲究:在不大不小的范围内,有如是的“读祝所、香案所、酒樽所、燎炉所、财帛所、食案所、肴馔所、毛血所、柔毛所 浣洗所、刚鬣所……”等等设置。他们就这样为在天之灵的祖先的神魂仙魄考虑造设得非常具体、细致、周全。可以说,人生在世,阳间生活所需所要所有的场所,供奉祭献给阴间的先人们也都应有尽有……!在锁呐、二胡、笛子、竹笙、琵琶、锣鼓等乐器的伴奏声中,在烛光的照衬之下,在香火的弥漫燎绕之间,道士们且歌且舞,口里念着祝词祭语,朝着祖宗神象牌位,一跪一拜又一献!一举一动,手势熟练优美,姿势渔贯大方;只见头戴道士帽,身着道士服的族人举着供奉祭献,一抬手一投足,一点头一弯腰,一招一式,间或有二个、四个或六个的表演者轮番上场,渐渐地将一百多盘敬献一一供奉到敬案之上。同时在这娴熟、典雅、优美而又狂放、激烈的吟哦和舞蹈之中,将整个庆典仪式引入高潮!唯独就是这口中念念有声的祝词祭语,听不懂,只好意会,不便言传。但满祠堂的宗亲族人,观看着祭祀表演将拜殿围得水泄不通。还有站在前排的宗亲族人在这近似民间优美舞蹈和歌咏的感染引领下,也跟在司祭、道士、乐师的身后,学着他们的样子,做着且歌且吟且舞,且跪且拜且献的动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虔敬之心!

此时,我发现这其中有一对两个道士出场的时候表演得尤其的好:他俩一左一右同时出场,踩着礼乐节奏,用一只右手托举着用红纸垫底,盘中盛满敬牲品的敬献盘,一步一躬身,来到敬献台前;面朝祖先神象牌位,右手同时举出,双方靠拢,以人体成八字造型,两人的敬献盘在敬献台中空并拢在一起,像一朵人造并蒂莲;然后又转身,双膝跪地,再低头躬身一拜,复又起身,互换位置——在左边的舞步到右边,在右边的舞步到左边,两人再相对举起右手掌中的敬献盘再并拢在空中,再塑造一朵优雅的并蒂莲花,造型亮相,毕!到此,我会由然地联想到敦煌壁画中仙子举手抬头向上飞天的美好动人形象。最后,他俩复又双手捧着各自的敬献盘,将完好无缺的敬牲品敬奉在拜殿中央的祭案上。一出完整的,娴熟优雅漂亮的民间双人敬献舞方告一段落。此时热烈的掌声、喝彩声又会伴着乐器的节奏响起和着礼乐鼓声融为一体!

这里演绎的——祭和祀,表现的正是早晚供奉为祭;表达的也是上承下传为祀的这样一种传统的典礼仪式和古老的风俗习惯。也是一种孝顺道德和情理的表达。

“荷红莲香子孙万代繁衍昌盛,

塘清水洁宗室千秋祖德流芳!”这是祠堂门前鲜亮红彤的第一幅对联,告诉了人们:这里正在一个名叫荷塘的村庄里进行对祖宗的祭祀。

“一柱清香必恭必敬祀先祖,

两行正业唯读唯耕启后人!”这是拜殿的屋柱联。

“追汉史四百余年光国柄,

邀吾宗二十六代皇朝(刘帮)振!”这应该是张贴在祖宗神象牌位旁边的一联。

“节庙冬至满族宗亲缅怀祖德,

善谱流芳千声法鼓祭祀先灵!”这是大堂里的堂柱联,记载了是在那一年冬至的这一天告谱接谱归祠的。

“根连笪桥简祖迁居人间福地,

脉系遐公子孙阀阅世外桃源!”这一联是召示后人,也告诉人们,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来到了现在这个人间福地,这处世外挑源之乡之地而后又繁衍生息至今的。这时你或许会感慨人脉是会不断地流动迁徙的,最后会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居住下来,而又生枝发节。但不论行走多远,最终又会回归到自己发源的族谱家谱里和祠堂里来,和亲人和先人们团圆,追根溯源相聚到一起!

还有:“青藜世第源流运,白水家声德泽长!祠靠龙山门引石水吉祥地,万藏藜阁族世墨源帝王家(刘帮)!慎终续远古艾并基千年旺,荣宗耀袓荷塘聚族万代兴!祖发千支四海前辈皆共祖,宗传万代九州后裔沤同宗!丽霭祥云物华天宝兴万代,鸿基福祉人杰地灵耀千秋!歌舞升平赞盛世,笙簫鼓乐领华年!新村披锦绣桃红柳绿四时春,袓祠建吉地车往人来百业兴!……”这些红腾腾的对联或张贴在祠堂房屋门左右,或齐置在祠堂厅殿左右的屋柱之上,使得整座祠堂墨香幽幽,文采生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对联都是由本家族的宗亲乡贤撰拟和书写的。我看这既是优美的诗句又是漂亮的书法!……

谱,一般分为谱头、总谱、族谱、辈份谱、房谱(五代之内)、家谱等六个层次。一个姓氏的族谱大致就由这六个层次的分谱构成。

我记得我母亲家族的胡姓族谱是装在一个个专门制作的樟木箱里,每个专用谱箱,大至是六十公分宽,三十五公分高那样子长方形书箱。每箱可存放二十五本左右的谱。一般每一辈分的谱本归放在一个木箱里。有放一箱的,也有放一箱半的,还有辈分人多家大的就放了两箱至三箱。谱本,也有叫它做谱书的,还都是传统的古籍式印刷装订,内中文字也当然是右起竖写往左排列成行书写的。当然还有不少绘画插图像片以及表格被收录印刷在其中。

接谱仪式完成之后,谱头和总谱由祠堂统一保管;辈份谱一般由各自辈份的长者领取保管,或是由这一字辈里的最有威望的人领取拿回家保存。各房各家各自虽要家谱就到保管者那里去借阅,或者再复印。也有按需求提前订制一份原装辈分家谱或房谱的。但还没有发现有那一家那一个人会去订制一架完整族谱,因为那实在太大了太多了,总有数十个箱子,数百来本呢!

……是的!我也是等到了这个时候才猛然有了这样一种感悟:只有在这家谱里自己和亲爱的母亲,和亲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祖辈亲人才会是世世代代,永永远远在一起的。

母亲和父亲用孝顺在他俩有生之年延续了家庭家族的‘血脉;母亲即便她在天之灵也以孝顺之不灭精神续写着我们的家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