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锦波的头像

胡锦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1
分享

一座书院的光彩(散文•之六)

在过去,铜鼓客家人有句话: “天当盖,地做铺,天地林间人忙碌;为了吃,为了穿,祖宗三代三间半,最好的房屋是书院”。意思是说:勤劳善良的客家人,为了吃得饱,穿得暖,一年四季甚至不分白天黑夜在田野沃土里耕耘播种,在深山老林中采伐守猎。一般祖宗三代都居住在一厅二房半间用作厨房的屋子里,却对子弟的读书教育是非常看重的,世世代代都愿意不惜代价,甚至举家族宗族之力建造最好、最宽大的学堂让子弟享有更高级别更完善的教育学习环境,所有客家人里最好的建筑就算是书院了。赣西北的铜鼓客家也就是典型的耕读之家!

客家人崇文重义,有“茅寮出状元”的谚语。盼子弟成龙,光耀门楣,在江西铜鼓的客家人也是如此。奎光书院便是建在县城最好、最高档次、最有代表性的房屋古建筑。

这座建自清乾坤四十年(1775)的古建筑,原名:奎光堂。自道光十八年(1838)改名奎光书院至今又经历了183年的书院历程。奎光书院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随着岁月的叠加:深邃古韵,斯斯文风,盈盈奎光,绕梁栋透瓦隙走檐前中来去;博大情深,烈烈英豪,殷殷血色,书墓志皆口碑在思绪里激荡!呈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双重光彩。

奎光书院,是铜鼓县早期教育的最好说明和最佳见证。史料称,书院用“御定经史”作教材,入学者有秀才,有读过经馆准备参加考试的学童,教学多以名师传授……自始至终,坚持选拔青少年才俊进入书院学习。自创建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制度(因此又新称奎光高等小学)间的百余年里,“书院人文蔚起,学子科甲联登,进士10名、举人59名,秀才、监生更是无法统计”。这样的人文佳话,就是通过奎光书院这张历史的底片,将客家传统教读习俗和中华士举文化的光景留存折射至今的。

如今,游人一来到这里便见门楼的两旁有石刻门联“文运初开昭日月,昌期永际奠乾坤”。若进入书院正厅,可见天井中央座架上立着的一块硕大的石碑,碑上所书“文昌宫”三个颜体笔法、浑圆遒劲的大字,也述说着中华传统书院文化的厚重和光华!

只有传统文明和书院文化还不够。进入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也给奎光书院吹进了缕缕新风。由此,古老的书院与红色革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红色人文精神让这一古朴幽静的书院焕发生机。那些早期优秀年轻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仁志士,先烈的忠魂和热血给文脉悠悠的奎光书院,披上了一层永不退色的红色光彩,书院也因此而更加熠熠生辉。

彭德怀平江起义后(1928年),率领红五军转战铜鼓,也来到过书院。至今可瞻仰到留在书院墙上的“红军胜利万岁!”“共产党万岁!”等多幅红色标语,以及《共产党十大政纲》和《土地政纲》等大量的文告。落款是:红五军政治部。

具备了书院文化的古朴,红色文化的鲜活的这座书院,2000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光”已然是星之光。奎宿耀光,谓文运昌明、开科取士之兆之先。“奎光书院”喻意于此;革命先烈的光辉思想传播于此。从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光彩,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之光彩,在江西铜鼓在这书院交相辉映于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