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觅书魂
胡济卫
北泉寺是我向往和仰慕已久的地方。
知道北泉寺这个地方的人很少,而知道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人却很多。北泉寺就是这位一代书圣被囚持节不屈,殉国遇难的地方。寺内至今仍存有他当年亲笔题写的“山中天”碑碣和他亲手栽下的两株唐柏。他平生善正草书,后人称赞他的书法“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他66岁时所书的竹山连句墨迹至今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着有《吴兴集》十卷、《卢州集》十卷、《临川集》十卷,并传于世。2002年初冬,我随作家协会采风团拜谒了这座千年古刹,实现了我与这位大师跨越历史和时空的交流。
北泉寺位于河南省确山县城西北7公里处的秀山、乐山之间。北依乐山之险峻,南临秀山之灵秀,四面山峰环绕,群山积翠。据当地县志记载:北泉寺兴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初名天宫,唐朝时改名为资福禅寺,宋代又改名为万寿禅寺,后因县城西有南、中、北三泉,该寺又建在北泉故而又叫北泉寺。北泉寺在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宋人贺贞在《家山记》里对北泉寺当时的规模及周围景观有过详细的记载。过去寺内有大佛殿、二佛殿、奶奶殿、颜鲁公祠、八褂池、九曲池等名胜。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北泉寺一年一度的古老庙会,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商贾香客云集在这里,场面蔚为壮观。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加之历代的战乱,寺内建筑多遭损毁。近年来,当地政府多次对大雄宝殿、颜鲁公祠等古迹进行了修缮,使这座千年古刹得以重放异彩。
进入寺内,当年颜鲁公亲手植下的柏树依然耸立在八褂池两旁,虬枝挺拔,苍劲盘逸。院内四棵隋朝时期的银杏树粗壮高大,直插云天。最大的一棵干围7.15米,树高35米。春夏绿荫如盖,金秋硕果累累。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了,但树上的叶子仍未完全凋落,满树金灿灿的黄叶伴随着徐徐的乐山风沙沙抖动,仿佛是在向游人倾诉着它阅尽千年的苍桑。我静静地站在颜鲁公祠前 ,怎么也想像不出,曾经有过“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大唐,对于一个小小淮西节度使的叛乱,竟然束手无策,让一个年逾古稀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前去劝降?我带着这个疑问,沿着历史的脉络走进一千一百年前的唐朝,去探寻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颜真卿(公元709—784),山东临沂人,宇清臣,开元进士,官至监察御使。因得罪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与从兄颜杲卿共同起兵,附近有十七郡一起响应。乱平入官京师,又连遭谗贬黜。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肃宗、代宗朝数正言,为朝中大臣所不喜。德宗建中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陷蔡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持节不屈,被害。
透过尘封的历史,我们才知道,颜真卿从出生到殉节经历过唐朝的六个皇帝,而且在其中四个皇帝手下做过官,到德中时期已是四朝元老了。他一生正直,敢于向皇帝“正言”,因而“为大臣所不喜”。一生中多次遭到贬黜就在所难免且不足为奇了。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唐王朝已无力对各藩镇实行有效的统治。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盘经常互相拼杀,每个藩镇的内部为了争夺节度使的职位,经常发生火并。当时的都虞候李希烈就是杀了张惠光而后登上淮西节度使宝座的。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李希烈在刚当上淮西节度使不久就举兵反唐,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在李希烈反唐的头一年(公元781年),河北承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承袭父位,德宗皇帝没有答应,最终导致了李惟岳会同魏博、淄青、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起来反对朝庭。到李希烈反唐时,朝庭已经无力调动军队前来平叛,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人前去劝降。但是在派谁去的问题上,朝庭内部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对于李希烈的为人大臣们内心都十分清楚,因为李希烈就是靠杀掉前任而夺取权力的,无论派谁前去都是凶多吉少。时任丞相的卢杞,一向与颜真卿不和,把颜真卿看作是自己左右朝庭的绊脚石,但是又拿他没办法。于是卢杞就借此机会对颜真卿实施报复。他料定此次劝降必定是有去无回,就多次向唐德宗建言,说颜真卿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能够担此重任。唐德宗采纳了卢杞的建议。为了国家的安危,颜真卿摒弃了个人恩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毅然踏上了通往淮西的劝降之路。颜真卿带着朝庭的圣谕到达后,多次对李希烈进行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谕 。但利令智昏的李希烈此时根本不听颜真卿的规劝,把前来劝谕的颜真卿拘禁起来。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农历正月三日,李希烈缢杀颜真卿于北泉寺。
颜真卿从受命劝降到被害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这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蔡州这块天中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掌故和足迹,单是他题写的碑碣就有四处之多。除了北泉寺内的“山中天”,汝南的“天中山”和查岈山水帘洞旁 的“别是洞天”外,还有正阳的“汉黄淑度墓”碑。前三处题刻大家都比较熟悉,而对于黄淑度墓碑就所知甚少了。黄淑度,原名黄宪,东汉汝南慎阳人,即今正阳人。世号徵君。东汉名士荀淑称赞他德比颜子。颜子即春秋时鲁国的颜叔子。查《辞源》颜叔子辞条才知道,颜子“尝独处一室,夜大雨,邻舍屋崩,有女子趋投之。叔子执烛于手,烛尽,焚燎以继至明,不二其志。”在漆黑的雨夜,一男一女同处一室,“焚燎以继至明”,并且“不二其志”,足见颜叔子高贵的人品。能把黄淑度与颜叔子相比,可见黄淑度在当时的声名和为人。而颜真卿又恰恰是颜叔子的后人。因此,六百多年后的颜真卿对东汉时期的黄淑度就十分敬慕。在受命前往蔡州劝谕李希烈的途中路过正阳,亲自到黄宪的墓地进行拜谒,并挥毫题下了“汉黄淑度墓”的碑文。
对于李希烈为何要杀掉颜真卿,在当地也有许多传说。相传颜真卿在被囚禁期间,李希烈采取种种手段多次威逼利诱颜真卿为其写一份讨唐檄文。李希烈深知颜真卿在朝庭内外的声望,他知道讨唐檄文如果出自颜真卿之手,定能号召天下人的响应,并最终达到他推翻朝庭称王天下的目的,但均遭到了颜真卿的断然拒绝和严词斥责。一怒之下李希烈才缢杀了颜真卿。一代忠臣就这样惨死在叛将李希烈之手。据说颜真卿在临死的时候仍坚持背靠东墙面朝西北的京城长安,以谢朝庭。充分体现了这位四代老臣忠君报国的崇高气节和高尚情操。
在颜真卿被拘禁的近两年内,一个名叫窦桂娘的女子始终陪伴在他的左右。窦桂娘是李希烈的贴身侍女。李希烈把窦桂娘安插在颜真卿的身边,名义上是照顾他的衣食起居,实际上是让窦桂娘来监视他的举止言行。窦桂娘在与颜真卿的相处中,被这位古希老人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和气节所感动,逐渐看清了李希烈企图分裂国家的丑恶本质。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四月,也就是在李希烈缢杀颜真卿后的第二年,窦桂娘与大将陈仙奇密谋,唆使医生陈山甫毒死了李希烈。这位缢杀忠良的反唐叛贼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同年七月,窦桂娘与陈仙奇均遭部将吴少诚暗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士大夫一贯追求的行为准则。颜真卿的一生,其实就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把国家与民族的安危系于一身。透过这段历史,我们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一部中国文人的“死谏”史。颜真卿就是中国文人敢于犯上说真话,说实话的代表人物。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安危,许多文人前赴后继,冒着被贬、放逐、杀头甚至诛灭九族的危险,谱下了一曲曲感天动地以死相谏的壮歌。这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才是中华民族繁荣兴旺,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髓和脊梁。
首发于《当代民声》2003年3期(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