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过关斩将,到机关报到的第三天下午,委领导吩咐下去弄个材料。在秘书科长指导下,我扑下身子深入企业、乡村和社区调研,然后锁门闭户,一人关屋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虽然说不上呕心沥血,却也算得殚精竭虑,在交稿期限的前一天,完成了《关于我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我关上电脑,就着一碟五香腰果仁,一气干了两瓶“力神”啤酒。
科长戴上足有半寸厚的近视镜,瞄了材料开头和结尾,“啪”地合上文件夹,没说好歹,让我呈分管副书记。
分管副书记很和气,一边看稿一边笑眯眯地打量我,“不错……嗯……中文系的研究生,到底不一样,很有文采嘛……送书记吧!”
书记放下手头的活儿,一目十行地把材料过了一遍,将文件夹还我时很亲切很关心地说:“瞧你这眼……熬了不少的夜吧?”
我兴冲冲地把文件夹送还科长。科长头也没抬,问:“批了?”我“嗯”了声,颇有些得意。科长把眼镜凑到文件签批单上,伸出食指在“领导意见”栏中点了点,你看——”,糟糕,我尽顾着高兴,没看领导批示。
副书记的蝇头小楷写着“稍显一般化了些”;书记的羲之笔法是“能否往深处开掘?”
委领导的意见很中肯。我对自己说,别泄气,这是你的第一件作品呀,领导不仅基本肯定了,而且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你还要怎么着?于是,我重拟提纲,再次下到基层。一星期后,科长体谅我辛苦,让内勤将修改稿送领导。
很快,副书记的批示下来了:“比上稿大有进步,但仍显特点不足,新意欠缺。送书记阅示。”
书记的批示是:“同意。井不深,不出水。出水也不甜。”
领导的批示,特别是书记的批示,语浅而深刻,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如此,我再而三地下到基层,又是开座谈会又是个别交谈,查阅了如山的资料,搞了多次问卷调查,还到法院检察院审计统计等部门咨询,决心把井挖深些,再深些,让优质的材料之水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
说来有意思,几个农村点我去得多了,进村时连狗都不叫,忙不迭地直摇尾巴。
改到第六稿时,科长问我:“这材料……弄多久了?”我说一个月零五天。科长若有所思地看看窗外,好像嘟哝了声“差不多了”。突然说:“把第一稿给我!”在我狐疑目光的注视下,他鼻头磕在稿纸上,逐字逐句逐标点,认真读了两遍。一字未增一字未减。然后让我打个正式的,还特地交待:调出昆仑字库,标题用标二魏碑,正文用标三幼圆,字间距—2,行间距35。A4纸。
副书记为这稿下的批示相当简洁:“我意,可用。请书记定夺。”
书记的生花妙笔如下:“我在部队时曾为科尔沁草原的牧民打井,井老鼻子深,但水甜。”
我至今记得,书记随后跳出一行,画的那个潇洒夸张、足足占了半页纸的大大的“发”字。
(首发2013年5月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