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命从我们“发声”开始,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被众多声音包围。这些声音当中,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诸如雨打芭蕉;有来自人间的声音,诸如渔舟唱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声音不再只是“声音”,“声音”代表着的是一种“观点”,是一个人面对外部世界时发出的种种判断,渗透着主观性,也包含着理解力。
因此,即使我们孑然独立于一片万籁俱寂之中,还是会被各种“声音”裹挟。面对这些声音,人们在大多数时候表现得手足无措。
有人选择听信。
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总有主流的声音。就像“从众”一样,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大多数的总是对的。或者说,有些事情没有对错之分,人们总会认为多数人的“声音”代表着事情的真相。其实,多数人并不会深入考虑,因为思考总是一件让人劳累的事情。正因如此,与其说选择听信,不如说,很多时候,人们所“听到的”就直截了当地成了人们所“认为的”。
有人选择“假装没听到”。
人总是自恋的,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自卑也是一种自恋的表现。我们不自觉地“过滤”掉自己不想听到的话。“我是为你考虑”“我是想让你少走弯路”“今天天气好冷,多穿一点”不管这些声音发出的出发点是不是好的,我们学会了礼貌的规避,久而久之,对这些声音有了“免疫”。
就这样,我们被某一种我们所认同的声音牵着鼻子走。小明同学的妈妈喜欢高雅艺术,她听小丽的妈妈说:现在的孩子都需要学习乐器。于是,她认为器乐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当她把小明送到钢琴老师面前的时候,钢琴老师说:“我觉得小明不太适合学钢琴。”小明的妈妈装作没听到,执意让小明学习钢琴。后来的故事我们也大概知道了。小明并没有成为朗朗,反而因为学钢琴,母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事实上,我们听到的多是著名钢琴家的“”音乐人生”,会觉得只要努力,就可以在音乐领域有所建树,人人皆可以成为音乐家。我们不曾想过的是,那无数的学琴失败者,他们并没有发出声音。所以说,我们以为的“主流”往往是“精英”,我们以为的“大多数”往往是“少数人”。而那些没有发出的声音才是真正的人间。
没有发出的声音,多是藏匿在“灯火阑珊”之处。对于那些没有发出的声音,我们单用耳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学会用眼睛“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看。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看到的往往只是现象,并不是事实。“观察”是属于敏锐而有思考力的人的。他们通过细致地观察,耐心地询问,一步一步抵达暗处,为那些被湮灭了重要声音打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重要的声音没有发出来,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一种遗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没有发出的声音,或许是因为我们不想说,或许是它就在我们嘴边但没能说出口。就这样,这些“声音”很难为他人所知。所以,我们需要表达。那些恰到好处的、与他人相异的表达才是重要的。
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到没有发出的声音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没有发出的声音发出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世界将会更加色彩斑斓,就如同,“听”到一幅美丽的画。人间如画,画如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