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志浓的头像

胡志浓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29
分享

闲谈余姚方言及老话

我的家乡余姚位于浙江宁波一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浙东名邑,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说到余姚又不得不提到余姚的历史,相传余姚为舜支庶所封,从舜姓,故称”姚”。邑南有句余山,因称“余”,是为“余姚”。自秦朝设县,至汉朝建城,自此开始隶属于会稽郡,又于唐朝会稽郡设越州,也就是后来的绍兴府。余姚地处吴越, 语言为吴语一脉,虽与绍兴话相近,却又自成体系。

余姚方言极可雅俗共赏, 亦有不少典故。最常可听到语气词为“哉”。“啷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 用于表示事情已经完成。细考,大有来历。现存于民间的说法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去蓬莱仙山采药,于是一行人奉命启航,浩浩荡荡漂荡在东海大洋之上。途中船只遭遇搁浅,众人因担心寻不着仙山,难以复命,故而一行人弃舟上岸,择地而居,后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所择之地便是余姚。人问其来历,不敢明言,只说“浪载”而来。生生世世,口口相传,便成了后来的语气词“啷哉”。若遇一余姚人,话末加了“啷哉”,那么前面未曾听懂也不打紧,所询问之事,十有八九已经完成或办妥。

余姚方言亦大有古风,保存着许多古汉语的语气词如“哉”“甚”“兮”“煞”“亦”等等,此皆源于余姚文化底蕴之深厚。明张岱撰写的《夜航船》中就曾赞道“余因想吾八越,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古往今来,文人名士辈出。从现存的路名,校名中可见一斑。子陵路即以东汉闻名天下,被范仲淹誉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命名; 世南路以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命名; 阳明路以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命名; 南雷路以明末清初的经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号南雷)命名,舜水路以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朱舜水命名,晋涵路以清代主持编撰《四库全书·史部》《旧五代史》的邵晋涵命名。校名如子陵中学,世南中学,阳明中学,梨洲中学,舜水中学皆如是,另有以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命名的梦麟中学,也为此列。人杰地灵,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代的先贤影响着一代代余姚人,也渐渐形成了余姚特有的语言文化。

余姚方言大雅之外亦大俗。乡野民间的一些老话,那是极为生动有趣的,很值得玩味。比如大人嘱咐孩子早春乍暖还寒时节,要多穿衣,以免伤风感冒,就常会说:春天生意实难做,一头行李一头货。极有可能还会再加上一句:冬冷不算冷,春冷冻煞㹚。 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 是说从前做生意的货郎,初春时,因天气忽冷忽热,不得不一头挑着衣物行李,一头挑着买卖的货物走街串巷;冬天冷那还算不上真的冷,春天冷起来那才真要命啊,连刚出生的小牛犊都能被活活冻死呢! 这样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孩子便不得不心服口服地将衣服穿上身去。又如有小孩子脸未洗净或者做事马虎的,大人也常会不失时机地调侃:汰面汰个鼻头梁,扫地扫个地中央。你看多么形象,洗脸的时候只洗了个鼻梁,扫地的时候只扫了个地中央! 这能干净吗? 又当需要叮嘱孩子交友要慎重时,余姚人总不免说上一句:跟好人出好人,跟和尚出道人。意思很直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在一起,也会成为好人,跟和尚在一起,不成和尚那总也不免要成道士了! 另外, 在余姚,心里哪怕再洋洋自得,最好也不要在人前夸夸其谈,让人看出你骄傲自满,否则你一转背,准保有人说你是"自道自好,烂泥大炮”。你想,烂泥做成的大炮,一摔下去,除了不大的”砰”的一声,就再没别的花头了,也自然没什么可得意的了,你说是不是?还有,最好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为了面子在外面充阔气,不然知道底细的人就要说:外头充哥佬,屋里烧缸灶.。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人在外面充好佬充阔气,回到屋里,烧饭用得却是缸灶。什么是缸灶? 缸灶是最简易蹩脚的灶台! 看起来像装水的小水缸,缸腹开了个子,能往这口子里面塞柴火,跟像模像样的灶台比起来,那对比好比是小姐与丫头,身份地位不可同日而语的。你想,家里连个像样的灶台都没有,怎么可能是阔佬呢,瘪三还差不多!此外,余姚人还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眼睛一刹,赖孵鸡娘变鸭。你想像一下看,只不过一眨眼的功夫,一只孵蛋的鸡娘竟在眼皮底下变成了一只老鸭! 多么诙谐有趣,形象生动! 很可让人活灵活现地想像一下当事人目瞪口呆之神情,捧腹之余,言外之意,自不言而喻......

但甚为可惜的是,这样有趣的方言及老话,正与我们渐行渐远。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现在的年轻一代,特别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会讲地道余姚方言的已经为数不多,对于一些老话,更是不懂言之何物。这也许是大势所趋,但总不免令人痛惜。究其根源,怕是对本地方言的不以为然,以为老土,难登大雅,那真是不懂我们余姚文化的内涵及底蕰啊!一方语言,代表着一方文化,若真大江东去,消失不见,也真算得上一种地方文化的悲哀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