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蔚东的头像

黄蔚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7
分享

长江南岸百里洲

长 江 南 岸 百 里 洲

原创/蔚东

  打开记忆的阀门,放飞思绪的路径,让记忆里的乡愁在时光里度过,未尝不是一件让人身心释然的事。

  也许每个人的记忆不曾相同,但相似之处也不是没有。特别是那些童年的时光,少年的趣事,青年的选择,中年的困惑等等。从童年到老者,一路走来,总有许多让你记忆的情结有一种未了之感。

  长江南岸的百里洲,就是我的家乡,我的故土,是我的祖辈们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都长眠于百里洲。

  长江出了四川就到达宜昌,从宜昌到吴淞出海口,在距离宜昌约五十公里的地方,长江之水就第一次分流,形成多条的小支流,离我家乡最近的支流就过境百里洲,我家乡的县就因而得名枝江。支流在长江以南,以林家垴为起点,流经几十公里后,在留莲尾处与长江汇合,而又注入长江直驱东海。从支流源头到下游的入江口就形成一个葫芦状的围垸沙洲,葫芦头是上游,葫芦尾为下游,长江与支流的堤坝形成的围垸,方园74公里,因而得名百里洲。

  支流的南岸是松滋,又称松滋河,以长江为方位,长江在百里洲的北面,而松滋河在长江以南,因此,百里洲的人们俗称南河。百里洲东西长约二十五公里,南北间距最宽约十五公里。我出生生活的地方距松滋河仅一公里之遥,离北面的长江也就十三公里左右。往来两点之间有一条笔直的柏油路,七十年代人工开挖的河流,俗称人工河。人工河的东岸就是刘凤路。路与人工河相接处是一条相同长度的抬水渠,抬水渠宽约十米,深约六米,成倒梯形,北端是刘巷,紧靠长江,刘巷过去修建有一个码头,如今还保存着,那是历史的见证。码头是停靠沙市到宜昌客轮的,码头上一点的位置,是百里洲进出货物的货船停靠的码头。因百里洲四周环水,任何进出百里洲的人和物,都要通过船运的方式才能到达目的地。

 1981年,百里洲进出的第一个汽车轮渡码头开通,该码头是百里洲代家渡人去台湾后,探亲回乡的淡云先生捐资修建。

  1981年10月中旬,我便离开了百里洲,走入军营,当时汽车轮渡还未竣工。

  抬水渠是遇到干旱时节用于灌溉农田和补充水源的,南北两端都修建有排灌站,如遇水内涝之年,百里洲的支渠干渠的水网都将水汇入人工河,通过人工河的排灌站将水注入长江。百里洲所有的干渠支渠都与环绕的水系相连接,都修建有排灌双重功能的站点。因人工河是南北走向,河两岸的相通就是桥梁,每一座桥都是东西或南北相通的乡道。四十多年过去了,过去的石拱桥都成了危桥,不能承载大型车辆及满足私家车辆增加的需要,所以,有的桥就拆除重建混凝土的桥梁,有的桥也采取了限制通行的措施,主要是保证逐步拆除更新前的安全。

  如今的百里洲,所有的水利管网边的行道树,都种植了品种不一样的绿化树及花草,并配有专人管理和清扫。垃圾分类集中收集,乡村环境大大改变。过去的人工河岸及干支渠边,都是种植的玉柏杨,如遇大风时节,玉柏杨就会被折断,时常交通受阻,劳心劳力。河道及干支渠几十年间都未清淤,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及农村人的生活,从2016年开始,百里洲所有的水利水系管网,都进行了清淤疏堵工作,河道的护坡一部分也进行了硬化处理,水能动了,水质清了,鱼虾多了。河长负责制的实施也得到了落实。

  过去的百里洲,曾经也有一些乡镇企业,有水泥厂,化工厂,机械厂,纺织厂等,几十年的变迁,如今都已经停止或拆除。现在只有农业生产及与农业发展相关联的服务业,任何有污染源的工厂企业公司,都不得立项,也不允许进驻百里洲这片土地。还百里洲一片净土。但也有个别地方的堰塘还处于污染状态,没有得到处理,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健康带来不利。

  农业生产模式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过去的百里洲,以种植棉花为主,其它的经济作物几乎没有,也有小部分种植水稻的,但收获的水稻都只用于农民自己解决温饱问题,没有出售的。在百里洲的土地上,成片种植水稻的地方叫鸭子湖,鸭子湖过去就是百里洲的沼泽地,地较低,也是带有粘土的地方。记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鸭子湖就依照整个百里洲的行政村划分为生产作业区,有的村叫农科所,有的叫水稻队,各村都派驻几十人到鸭子湖去,进行农田改造和农业生产,去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当然也有少部分懂得农业生产的老把式。在鸭子湖开荒种地,全乡五十四个村,将鸭子湖划分为五十四块片区,每个村的片区上都建有住宿,集体食堂,还有牛棚牛舍及农用工具房。也配备有柴油抽水机,照明用的发电机及专业的机械操作工。食堂有专职炊事员,司务长,食堂就餐都采用饭票,大米是自带后交给司务长,根据大米的多少配发饭票,自己吃多少就用饭票兑换米饭多少,米饭都是用土钵蒸出来的,有三两四两一钵的。集体宿舍配备了床,但床上用品都是自带的。在农科所或水稻队工作的人,都由领队的人敲打一块挂在门口的铁板,发出的声响就成了出工和收工的信号。晚上的时间都是每个人自主安排。也没有什么限制。1980年,我在生产队的安排下,就去了农科所工作,那年十八岁,也是我参加集体生活的开始。

  后来,随着农业体制的改革,百里洲鸭子湖上的农田,都分配给了同村的农民,举家迁移后承包种植了,有的改造成了养植,有的还在种植经济作物及其它农业作物。总之,农业的属性没变。

  八十年代初,百里洲的住房条件都脱胎换骨的改变了,几乎家家都自己请人扳土砖,烧土窑,盖起了砖瓦房,条件好一点的也盖上了楼房。扳土砖既是力气活,也是技巧活。首先,扳土砖得先和好泥巴,和泥巴都是用耕牛踩踏出来的,一个人牵着牛绳,站在泥土堆中间,拿着牛鞭赶着牛围成园形不停的旋转走动,让牛脚踩在泥土上,将泥土踩踏成泥糊,泥土堆在牛踩踏之前,必须浇水浸泡,经过一夜的浸泡之后,松散的泥土就有了粘的感觉,然后才用牛踩踏,踩踏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人工,将周边散落溢出的泥土浇上堆,让整个泥巴堆充分踩踏柔和,下一步才是扳土砖的开始。烧土砖的初期都是人工扳的土砖,扳土砖有一个专门制作的木盒子,木盒子分成四等份,每一个格子都与过去买的机制土砖一样的尺寸。扳砖人抱起泥巴,举过头,用一定的力量扳到砖盒子里,并压实每块砖坯的四个角,然后用一个钢丝弓,将钢丝与木盒的上平面吻合,用力顺势划出,用手卷走多余的泥巴,一盒砖坯就算完成,然后端着砖盒向铺晒的砖坯地翻盒倒出。当然,还有一些小的细节就不一一赘述了。

   有过这样的俗语,要想富,先修路。百里洲的道路,过去都是泥巴路,但绝大多数路段都是沙质土壤,天晴一身灰,下雨甩鞋底。出行的交通工具最奢华的就是自行车,那也是了不起的装备。一般人家都没有自行车,出门只能靠步行。记得上初中时,从凤良中学步行到刘巷,每个人都是从家里带着几个馒头背在书包里,当作中午饭吃,很少有带包子的,那个年代,有个馒头吃就不错了,馒头都是用糖精调味成甜的,口感就好一些。步行一个来回得要近五个小时,中学时代,说是步行,其间有走也有跑,但都不感觉累。

  1978年开始,从学校到刘巷的路就变成直线了,路面也进行了柏油硬化,也是百里洲第一条高等级的路了。

  现在的道路,有许多都进行了硬化,水泥路都连通了村与村,个别组与组之的路还没有硬化,还是砂石填充铺成的,车辆碾压后形成大大小小的坑,下雨积水,出行不便,也影响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通行。还有许多的断头路。据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消息,未来五年,农村的道路建设将加大力度进行改造。道路的畅通,道网的连接,都将逐步实施。

  交通建设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必须。物资的流通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能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利好。遇山开路,逢水架桥是交通的必选。百里洲连通松滋的桥梁已经通行几年了,桥长三百多米,是百里洲过江过河的唯一的一座桥梁。

  据相关消息,当阳,枝江,松滋三个县级市,正在规划相连的高速路,前期的相关工作也在推进,该路将在过长江处架设长江大桥。向南延伸直驱湖南。该路将穿过百里洲,未来的出行将方便快捷,指日可待。

  脱贫攻坚的战役告一段落,乡村振兴再出发,百里洲的农业将会过渡转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将会陆续呈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不会遥远。全面小康的生活愿景有望实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