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蔚东的头像

黄蔚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16
分享

《 打 夯 》

《打 夯》

原创/蔚东

 打夯——故名思义是夯实以及锤打的意思,夯,是六七十年代我见过的石头夯,一般都是青石的,或者是石质较硬的才能制成石夯。

  石夯有两种款式,一种是正方体的,长宽的距离相等,是等边形的,边长60公分左右,厚度约25公分左右,四个直角边约五公分处的对应处,是石匠钻出的一个斜角的园孔,相当于三角形的底边,对穿而过,洞体及两端出口处经打磨后是光滑的,绳索穿进去后才不会磨断。这种板块式的夯四个角都有一个这样的孔。孔是干什么的呢?是孔是用来穿系绳索的,绳索从洞口穿出后,把绳索一分为二,两根绳索相互打一个结,不让松动,绳长离洞口的距离大约两米,洞口定点绳子的另一端就系上两根木棒,木棒长约二十公分,粗约三公分,木棒中点处稍微下一点点凹槽,目的是不让绳索上下滑动和松动。

  这种石夯的使用是四个人联合起来才能夯实地面的。四个身高相近的人,每个人用双手将石夯洞口连接出的绳索的端点处的木棒握住,一个手握住一根木棒,食指和拇指在木棒系绳点的上方,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在系绳点的下方,四个人都采用同样的方式握住端点。然后将绳索牵直,四个人同时发力,双臂必须张开,将石夯用力扯起抛向上空,一般都要将石夯扯过头顶,到达石夯的上止点,再用双臂下降的力量将石夯扯一下,让石夯在外力及自由落体的情况下着地,但四个人的手不得松开握住的木棒。不然的话,石夯就会偏离夯实点或者造成人身伤害。石夯的上下起落基本上是水平运动,打石夯既是体力活又是技巧活。不能马虎。这就是方块石夯的基本要点。

  而另一种石夯就有点不一样了,这种石夯是一个四面柱体式的,也有六面柱体式的,以四面柱体式的居多,四面柱体的底部边长约四十公分的正方形,高约八十至九十公分之间,从底平面向上平面,逐渐缩小收拢,单从一个立面看,形式梯形。在离上平面约十公分的点,石匠开挖有四条相平行及相同的凹槽,槽深约五公分深,槽是用于木杠贴合石夯时便于固定的,四根木杠长约两米,粗约六公分。首先将木杠贴合石夯的凹槽处,木杠的中心点与石夯断面的中心点基本对正,让其木杠两边的距离几乎相等。先固定两根木杠,两根木杠必须是对面布置的成两根平行线,然后用铁丝将平行的两根木杠在贴近石夯面壁处缠绕几圈纹紧。两边都是采用一样的方式。两根木杠就固定在石夯上了。第二步就是将剩下的两根木杠,从先固定在石夯上木杠的下支点处,紧贴石夯的另外两个面,木杠左右伸出的距离也是相等的,使后绑上的两根木杠能担起上部的两根木杠,然后用铁丝将四根木杠的交叉点相互纹紧,石夯的四周就有八根木杠伸出来了,每个面两根木杠。四个人在打夯时,每个人都在石夯的一个面上,每个人都面向石夯,形成两个人一组面对面的态势,一个人两只手各握一根木杠。四个人轮流喊号子,在吆喝声中将石夯抬起,放下,石夯落地。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沿着生石灰划下的线路,无缝连接式的夯实地面基础。

  我小时候见过的打夯场景就是如此。那个年代,打石夯的场景一般都在水利建设工地或者是家庭盖房子前夯实地基时见到。当然,我也亲自参与过打夯,但次数不多,因为那时候年纪比较小,大人们一般也不让年纪轻的参与打夯,危险性还是存在的,所以,打石夯的一般都是年纪大一些的人,也是为了安全起见。

  离开家乡的前期,打石夯见的多一些,回乡后的八十年代末,见到石夯的面就少了,后来也就没见过石夯了。由于时代的变迁,过去靠人工改天换地的大场面也告一段落,许多的农耕文化及传统农用工具都消失了,从感觉上感情上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许多东西在怀旧之时,也感叹工匠们的能巧。今天忆起打夯的景像,也因两种不同的夯体,它们性质一样,原理一样,目标相同。就象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象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打好基础是关键,只有基础牢固,成功也许就不是太难的事,石夯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它们也是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创造者,创新的原点取之传统的进化,原理相似,只是材质不同,历史不会遗忘,继来者也不应该遗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